東總布衚衕
東總布衚衕
東總布衚衕,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南部,東起建國門北大街,西至朝陽門南小街,南與頂銀衚衕、貢院西街、南牌坊衚衕相通,北與大羊宜賓衚衕、寶珠子衚衕、北總布衚衕、弘通巷、北牌坊衚衕相通,屬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因明時一總鋪在衚衕內得名。
東總布衚衕明時屬明時坊,與今西總布衚衕統稱總鋪衚衕。鋪,為明代地方保甲制度中之劃分單位。據《宛署雜記》中記載:“城內地方以坊為綱”,坊下分牌,牌下分鋪,“見行城內各坊,隨民居多少,分為若干鋪,每鋪立鋪頭、火夫三五人,而統之以總甲”。總鋪,即總甲理事之所。總鋪衚衕當為附近各衚衕各鋪的總甲所在。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稱總部衚衕。宣統時分東西總布衚衕。
東總布衚衕
1918年11月13日,北京沉浸在一戰結束的歡呼聲中。興奮的人們將象徵恥辱的克林德碑,改名為“公理戰勝”,由西總布衚衕西口遷移至中央公園。解放后,又將此改為“保衛和平”坊。
歷史變遷
總布衚衕位於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屬明時坊,因總捕衙署設於此,故稱總捕衚衕或總鋪衚衕。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稱總部衚衕,宣統時以南小街為界,分稱東、西總布衚衕。民國三十六年將原城隍廟街改稱北總布衚衕,並沿稱至今。
東總布衚衕
1957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論》,但同時也使他遭受錯誤批判。從1957年至1981年去世,馬寅初一直住在這裡,去世時享年100歲,其夫人在105歲時去世,兩人是這條衚衕里有名的長壽夫婦。董希文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油畫家,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開國大典》是新中國美術的里程碑,其主要繪製過程是在西總布衚衕74號的小二層樓上。他一生的創作生涯,又意味著對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事業的最初的探索和開拓。
53號院
東總布衚衕內53號院,該處原是大雜院,三十年代,陳覺生購得,陳當時任北平鐵路局局長,用貪污鐵路上的材料蓋起了一座大宅院。北平淪陷后,陳覺生被日本人毒死,該宅被偽警察署一日本顧問官所得。抗戰勝利后,此處為國民黨警察部門。解放後為作家協會所在地。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忠厚里、小丁香衚衕併入。1982年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東總布衚衕依然在創造著新的輝煌,北京市第一個老年學校誕生在這裡,它也是北京行政執法進社區第一批試點單位,是北京第一個全民健身樣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