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德

原德國駐華公使

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克萊門斯·佛雷赫·馮·克林德,1853年11月22日-1900年6月20日),德國男爵,德國駐華公使,1900年義和團事變期間,在北京街頭為清軍槍殺。這一事件成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生平經歷


克林德
克林德
克林德,1853年出生在德國波茨坦,接受的是軍事教育,1881年,他辭去軍職進入外交部門,並被派往中國工作。
他來華后曾任駐廣州和天津等地領事,1889年回德。以後去美國(1892年—1896年)和墨西哥(1896年—1899年)任職,並娶了一名美國妻子。
1899年4月,他回到中國,升任德意志帝國駐華公使。
1900年5月,清政府因大沽炮台被八國聯軍攻陷,對各國不再保護,「限二十四鍾內各國一切人等均需離京」。
克林德
克林德
同年6月20日,克林德帶同翻譯柯達士前往總理衙門等候清廷對延緩離京的回復。行至東單北大街西總布衚衕的西口,遇端王部屬恩海率士兵巡邏。恩海自衛,槍殺克林德,擊傷柯達士。

事件始末


清王朝被迫為克林德建立的牌坊
清王朝被迫為克林德建立的牌坊
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清廷先剿后撫的義和團運動在華北漫延,四處燒教會、殺教士洋人、殺教民、併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桿等洋物。北京的東交民巷使館區於是人心惶惶,本來按國際慣例,清廷應負責使館區的保安工作,但很顯然此工作已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各國使館紛紛要求清廷批准各國派兵保護使館區。經磋商,總理衙門批准各國公使可自帶警衛,5月31日至6月3日,八國警衛進入北京保護使館區及西什庫教堂
自外國軍隊進駐北京使館區以來,封鎖東交民巷和東長安街,肆意殺害團民和居民數百人。克林德憑藉著德國人天生膽大的性格,不但見了義和團不躲,還經常揮棍便打,甚至指示使館的士兵槍射清軍,使民眾長期受壓抑的反侵略怒火燃燒起來。他們氣焰囂張,得意忘形,恣意非為,把清王朝的政策推向危險的邊緣。
6月10日,義和團大規模開進北京,而北京與外界的電報通訊因電線桿被義和團破壞而中斷。各國政府因無法與使館聯絡而商組聯軍進京保衛使館。
6月11日,發生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在永定門外被甘軍殺死的事件,同日列強在天津組成聯軍先遣隊前往北京,途中遭到清軍及義和團的阻擊。
6月13日,義和團開始衝進北京內城,將10餘座教堂幾乎全部燒毀,有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東交民巷的使館區。義和團與駐京清軍四處破壞教堂、屠殺教民。義和團民的不同派別也互相武鬥殘殺。另外,義和團及清軍又分頭攻打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同日,克林德命令使館衛隊開始“獵取團民行動”,先是逮捕了一名出現在使館區的團民,之後大批團民集結於使館區外,為數不多的列強使館衛隊以機槍對團民掃射。
6月14日,克林德曾命令德國士兵對路經使館旁的義和團民開槍,打死團民20人。在此前後數日,另有數以百計拳民被列強在北京的衛隊甚至平民殺死。
6月16日,前門一帶約千家(一說四千家)商鋪被義和團民燒成廢墟。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后,亦曾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不料到了翌日(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帝的虛假情報。於是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
1900年6月,慈禧一直對洋人偏向光緒而心有不滿,於是選擇了相信刀槍不入、扶清滅洋的義和團,準備和洋人“真刀真槍”的大幹一場。
6月19日,清政府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華使節“限二十四點鐘內各國一切人等均需離京”。當晚,各國公使聯名致函總理衙門,以路途安全無保障為由,要求延緩離京日期,並要求次日上午9時前給予答覆。
6月20日上午8時,克林德未能說服各國公使一同行動,遂獨自帶同翻譯柯達士(Herr Cordes)乘轎從東交民巷使館前往東單牌樓北大街東堂子衚衕總理衙門(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人民來訪接待室)交涉。途中走到東單牌樓北大街西總布衚衕西口【距東堂子衚衕只隔一條石大人衚衕(今外交部街)】,為正在巡邏的神機營霆字隊槍八隊章京恩海打死,柯達士受傷。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國、日本國、俄國、奧匈帝國、比國、荷蘭國十一國同時宣戰。在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
克林德被殺事件發生后,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決意報復中國,正式派遣2萬多人的對華遠征軍,由瓦德西元帥指揮。不過這支部隊尚未抵達中國,戰爭已經結束。
8月,打死克林德的神機營章京恩海自首,並被德國判處死刑,後於農曆十一月初十(1900年12月31日)在東單牌樓克林德身亡之處鬧市被處斬。
克林德
克林德
1901年清朝戰敗以後,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國就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並在克林德被殺地點修建一座品級相當的石牌坊。1901年9月4日,專使醇親王載灃在柏林代表光緒皇帝向德國皇帝道歉。

克林德碑


“克林德碑”牌坊橫跨在繁華的東單北大街上,於1901年6月25日開工,1903年1月8日竣工,是漢白玉藍琉璃瓦廡殿頂式,形制是四柱三間七樓,碑文用拉丁語、德語、漢語三種文字,表達清朝皇帝對克林德被殺的惋惜。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3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將牌坊遷往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將坊額改為“公理戰勝”,但規模縮小為三樓。
1920年7月4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在中央公園內為新落成的紀念坊舉行落成典禮。1953年10月,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大會在北京召開期間,再次改名為保衛和平坊。

德皇演說


1900年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在威廉港為遠征軍送行時,發表演說:
“戰士們,水兵們,德意志帝國的尊嚴受到了侮辱,在德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旗幟飄揚在北京的城頭之前,我們決不停戰,我們要懲罰那些野蠻的中國人,然後,我們將強迫他們接受和平!”
7月29日,在柏林,德皇再次向遠征軍發表講話:
“你們應對不公正行為予以報復,他們以令人髮指的方式嘲弄外國使節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如果遇到敵人,切勿留情,不要留活口,用你們手裡的武器,讓中國人即使在一千年以後,也不敢對德國人側目而視,讓我們為文明打開永久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