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鎮

廣東省南雄市下轄鎮

水口鎮是廣東省南雄市下轄鎮,位於南雄市東南部,距市區21公里,與本市黃坑鎮、南畝鎮江頭鎮雄州街道湖口鎮相鄰,西南面與江西省全南縣陂頭鎮接壤。境內有市屬中型水庫寶江水庫、小型水庫梅花水庫和瀧頭林場。全鎮總面積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910畝(其中水田16821畝,旱地10089畝),林地面積8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4萬畝。全鎮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現有總人口23679人,其中農業人口22322人,居有少數民族畲族。

截至2018年末,水口鎮戶籍人口25085人。截至2020年6月,水口鎮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

2018年末,水口鎮工業企業有9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5家。

歷史沿革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知勸鄉周南都。
清徠咸豐四年(1854年),廢都建約。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水口鄉,歸第五區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水平鄉。
1949年,仍為水平鄉,屬第四區。
1951年置水口鄉,1958年改上游公社,1959年併入湖口公社,1962年析建水口公社,1980年改區,1986年建鎮。1996年,面積114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雲西、弱過、水口、大部、河坪、沙頭、下湖、石庄、下僚、瀧頭、河村、群星、赤嶺等13個管理區(行政村)。

地理環境


水口鎮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除瀧頭村屬山區外,其餘12個村屬丘陵地帶。全鎮林業用地面積5922﹒2公頃,森林覆蓋率55﹒3%。地質屬紅色砂礫岩。自然土壤屬第四紀紅壤和紫色土壤。年均氣溫19度,全年無霜期285天,年降雨量1345毫米。礦產資源有稀土。鎮內有寶江水庫、梅花水庫,灌溉水源充足。

位置境域

水口鎮位於南雄市東南方,中心位置約在北緯25°9′19″,東經114°28′22″。東鄰南畝鎮,東南與江西省全南縣陂頭鎮交界,南與江頭鎮為鄰,西與原黎口鎮交界,北與黃坑、湖口鎮相連。行政區域面積114.56平方千米。
水口鎮建設
水口鎮建設

地形地貌

水口鎮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除瀧頭村屬山區外,其餘12個村屬丘陵地帶。地質屬紅色砂礫岩。自然土壤屬第四紀紅壤和紫色土壤。

氣候

水口鎮年均氣溫19℃,全年無霜期285天,年降雨量1345毫米。

自然資源


水口鎮林業用地面積5922.2公頃,森林覆蓋率55.3%。礦產資源有稀土。鎮內有寶江水庫、梅花水庫,灌溉水源充足。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江灣鎮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水口社區。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440282110001121水口社區居委會
440282110201220雲西村委會
440282110202220弱過村委會
440282110203121水口村委會
440282110204220大部村委會
440282110205220河村村委會
440282110206220大坪村委會
440282110207220沙頭村委會
440282110208220下湖村委會
440282110209220赤嶺村委會
440282110210220群星村委會
440282110211220石庄村委會
440282110212220下樓村委會
440282110213220瀧頭村委會
信息來源: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水口鎮戶籍人口25085人。
截至2019年末,水口鎮戶籍人口25069人。

經濟


水口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32年7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央紅軍入粵作戰史上歷時最久,殲敵最多,影響最大的戰役──水口戰役就在此發生。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水口鎮社會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
1、行政、企事業機構設置較為完善。水口鎮是南雄南山片區域中心鎮,法院、工商、稅務、郵政、電信、供電、保險、信用等部門都在此設立了中心辦事機構;煙草公司也在此設立了水口煙站、河坪煙站,負責煙葉生產與收購工作。
2、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境內有二級水泥縣道342線,338線縱橫貫穿,客運、貨運十分便利,通往周邊地區的道路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所有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其中8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全鎮固定電話實現了程式控制化,建有全球通、聯通行動電話衛星信號地面接收站,國內外通訊暢通無阻。
3、文教、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設施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全鎮現有完全小學11所、初級中學1所,薄弱學校改造工作完成了95%;建有文化中心大樓,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鎮;擁有衛生院1所,鄉村醫療站13個,初級衛生保健得到全面普及。
4、農、林生產。水口鎮主產黃煙、水稻、花生、大豆、西瓜以及木材、毛竹叢生竹、松香等,其中優質煙為支柱產業,優質稻、花生、叢生竹為南雄市的重要生產基地。
全鎮耕地面積26910畝,2006年水稻播種面積28373畝,總產13969噸。黃煙種植面積13000畝,總產量2893噸,收購量984噸。花生播種面積6920畝,總產量1290噸。水產養殖面積1555畝,總產612噸。生豬飼養量17583頭,出欄量15783頭。三鳥出欄量151786隻。全鎮有林地面積8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4﹒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60237立方米。財政總收入155萬元,總支出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26元,居民存款餘額3521萬元。固定電話裝機數量1950部、行動電話擁有2020部。
1992年,水口鎮工農業總產值860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300萬元,佔總產值的62%;農業產值3300萬元,佔總產值的38%。鎮有工業企業237家,其中集體71家、個體166家。主要工業企業有五金機械、木製品加工、食品加工、竹木工藝、縫紉、電力、建材等行業。農業已形成優質稻生產基地。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66.2%,林業佔7.5%,畜牧業佔7%,副業佔11%,漁業佔8%。農村人均收入1276元。水口鎮是南雄縣東南片工農業產品的集散地。有集市貿易市場1座、專業市場3個,總面積2000平方米。全鎮商業戶176戶,其中集體41戶、個體251戶。1992年集市貿易成交額1872萬元。社會商品零售額276萬元。
水口鎮風景
水口鎮風景

資源優勢

水口鎮南部為山區,中、北部為丘陵地帶,境內有湞江河及湞江河支流寶江河縱橫貫穿,水力發電資源非常豐富,除原有寶江電站、水口電站外,2002年已通過招商引資建設了瀧頭電站、和平一級電站、和平二級電站,其中瀧頭電站已建成發電,和平一級電站、和平二級電站正在緊張施工建設,預計2003年底可完工投產發電。

第一產業

水口鎮農業資源豐富,具備種植亞熱帶季風氣候作物的自然條件,農業以黃煙、優質稻、花生為主。近年來,水口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正逐步向基地化、特色化、產業化方面發展。
主要高產高效農作物產品:
1、糧食作物:
優質水稻1460畝、超甜玉米500畝。
2、經濟作物:
黃煙19000畝、地膜花生、西瓜、大豆、朝天椒
3、養殖業:
甲魚、淡水魚(鯇魚)。
4、林業:
速生豐產林2100畝、松林41000畝、毛竹3100畝、叢生竹25000畝、白果3000畝、栗子1000畝、三華李2500畝。

文化


歷史事件

南雄水口戰役。1932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陳濟棠部在水口墟激戰,此役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有名的戰役,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場罕見的惡仗,雙方投入兵力共3萬多人。戰鬥從7月8日下午1時打響,到10日下午結束。歷時3天2夜,雙方傷亡很大。

地名由來

地處湞江水與寶江水匯合口,因而取名水口。

地方特產

煙葉主要生產以美國G28品種為主的烤煙,年總產量1931噸,少量生產傳統曬煙。優良品種有“細葉青梗煙”,年總產量10噸。因種於紅砂土,所產煙葉色金黃,味醇香,易燃灰白。1985年起選為甲級捲煙主料。

交通


從水口社區至南雄市區21公里,至韶關市124公里,至江西省贛州市146公里,至江西全南縣城55公里,至江西信豐縣城78公里。全鎮有鄉村公路13條,總長34.5公里,13個村委會均通汽車,其中80%為水泥路面。

社會


教育事業

1992年,水口鎮有中學1所、小學27所、教學點13個、幼兒園8所,在校學生337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8%。
2004年,水口鎮有中學1間,小學13間,95%學校建了教學大樓。

文化事業

1992年,水口鎮有文化娛樂場所15個。群眾文化生活有攝影、書法、舞獅、採茶戲等。
2004年,水口鎮文化綜合大樓可容納800人就座,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鎮。

醫療衛生

1992年,水口鎮醫療保健設施有衛生院1所。
2004年,水口鎮級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站13個。

社會保障

2004年,水口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409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50人。

旅遊


黃竹潭居住遺址

黃竹潭居住遺址位於水口鎮政府西北200米處。1982年發現,面積1600平方米,屬東漢延至唐、宋期間的居住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