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講演錄
哲學史講演錄
在哲學史里,我們立刻可以看到,如果從一個恰當的觀點去看它的題材,它自然會引起我們很大的興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錯了,它仍然具有它的興趣,甚且一般人對於哲學和哲學史的目的愈是看錯,這種興趣的程度好像反而愈益增加。因為從哲學史里人們特別可以推出一個足以證明哲學這門科學無用的理由。
哲學史講演錄》是1978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黑格爾。本書介紹了哲學的概念以及各個時期的哲學發展史。
導言
甲、哲學史的概念
一關於哲學史的普通觀念
二關於哲學史的定義的解釋
三哲學史的概念所產生的後果
乙、哲學與其他知識部門的關係
一歷史方面的聯繫
二哲學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區別
三哲學和哲學史的起始
丙、哲學史的分期、史料來源、論述方法
一哲學史的分期
二哲學史的史料來源
三這部哲學史的論述方法
東方哲學
甲、中國哲學
一孔子
二易經哲學
三道家
乙、印度哲學
一僧法哲學
二喬達摩與羯那陀的哲學
第一部希臘哲學
引言
七賢
分期
第一篇
第一期: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
第一章 第一階段:從泰勒斯到阿那克薩戈拉
甲、伊奧尼亞哲學
泰利士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美尼
乙、華泰戈拉與泰戈拉派
丙、愛利亞學派
丁、赫拉克利特
戊、恩培多克勒、留基伯、德謨克里特
已、阿那克薩戈拉
第二章 第一期第二階段:從智者派到蘇格拉底派
甲、智者派
普羅泰戈拉
高爾吉亞
乙、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方法
善的原則
蘇格拉底的命運
丙、蘇格拉底派
1.麥加拉學派
歐幾里得
斯底爾波
2.居勒尼學派
阿里斯底波
德奧多羅
赫格西亞
安尼克里
3.犬儒學派
安底斯泰納
第歐根尼
晚期犬儒派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階段:柏林圖與亞里士多德
甲、柏拉圖
辯證法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
乙、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
心理學
實踐哲學
倫理學
政治學
邏輯學
第二篇
第二期:獨斷主義和懷疑主義
甲、斯多葛派哲學
乙、伊壁輯學
丙、新學園派哲學
丁、懷疑派哲學
第三篇
第三期:新柏拉圖學派
甲、費絡
乙、卡巴拉派和諾斯替派
丙、歷山大理進而派哲學
第二部中世紀哲學
引言
第一篇
阿拉拍哲學
甲、請說者的哲學
乙、亞里士多德的註釋者
丙、一般經院哲學家共同的觀點
第二篇
經院哲學
甲、經院哲學和基督教的關係
乙、一般的歷史觀點
一、教義建築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上
二、教會教義的系統闡述
三、和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接觸
四、唯實論和唯名論的對立
五、形式的辯證法
六、神秘主義者
丙、一般經院哲學家共同的觀點
第三篇
文藝復興
甲、對古代思想家的研究
乙、一些獨特的哲學的嘗試
丙、宗教改革
第三部近代哲學
引言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
一培根
二雅各·波墨
第二篇
思維理智時期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學時期
一、第一階段
1笛卡爾
2斯賓諾莎
3馬勒伯朗士
二、第二階段
1洛克
2胡果·格老秀斯
3托馬斯·霍布斯
4庫得華斯
5普芬多夫
6牛頓
三、第三階段
1萊布尼茨
2沃爾夫
3通俗哲學
第二章 過渡時期
一、唯心論和懷疑論
1貝克萊
2休謨
二、蘇格蘭哲學
1托馬斯·銳德
2詹姆斯·柏阿蒂
3詹姆斯·奧斯瓦德
4杜格爾德·斯圖爾特
三、法國哲學
1否定的方面
2肯定的方面,甲、自然體系,乙、羅比耐
3關於具體的普遍統一的觀念
(一)、感覺和思想的對立
(二)、孟德斯鳩
(三)、愛爾維修
(四)、盧梭
四、[德國]啟蒙思想
第三篇 最近德國哲學
一、耶柯比
二、康德
三、費希特
1費希特哲學的基本原理
2費希特新改造的體系
3幾種與費希特哲學相聯繫的主要形式
一、希雷格爾
二、施萊艾爾馬赫
三、諾瓦利斯
四福銳斯,布特爾威克,克魯格
四、謝林
五、結論
譯者後記
部分術語主題索引(術語對照)
人名索引
哲學史講演錄
作者:(德國)黑格爾
譯者:賀麟
姓名: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出生: 1770年8月27日(德國斯圖加特)
去世: 1831年11月14日(德國柏林)
學派/流派:黑格爾主義
主要領域:邏輯學、歷史哲學、美學、宗教、形而上學、認識論、政治學
受影響於:亞里士多德、安瑟倫(Anselm)、笛卡爾、斯賓諾莎、歌德、伯麥(Jacob Boehme)、盧梭、康德、費希特、謝林 等。
施影響於: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鮑威爾(Bruno Bauer)、施蒂納、托洛茨基、布拉德雷(F.H.Bradley)、漢斯·昆(Hans Küng)、海德格爾、薩特、巴特、哈貝馬斯、伽達默爾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杜賓根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家庭教師,紐倫堡文科中學校長,海德堡大學、柏林大學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學校長。創立歐洲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極大地發展了辯證法。
他的哲學的基本的出發點是唯心主義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亦稱“思有同一說”),精神運動的辯證法以及發展過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認為思維和存在統一於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是一獨立主體,是萬事萬物的本原與基礎,它的辯證發展經歷了邏輯、自然、精神三個階段。他的哲學是對三個階段的描述,因而相應地由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部分組成。邏輯學是“研究觀念(理念)自在自為的科學”,將質量互變、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當做思維的規律加以闡明,在概念的辯證法中,他猜測到了客觀事物本身的辯證法。自然哲學是“研究觀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學”,他以幻想代替事實,發表了一些錯誤理論,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學是“研究觀念由他在回復到自身的科學”,他提出了社會政治、倫理、歷史、美學等方面的觀點和主張,並試圖找出貫穿在歷史各方面的發展線索。在美學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強調藝術與人生重大問題的密切聯繫以及理性的內容對藝術的重要意義。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之一。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18歲時,他進入圖賓根大學(符騰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學院)學習,在那裡,他與荷爾德林、謝林成為朋友,同時,為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
黑格爾與史詩詩人荷爾德林和客觀唯心論者謝林同一時期就讀於圖賓根神學院。在深入觀察了法國大革命的整個演進過程后,三人合作致力於對康德及其後繼者費希特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
黑格爾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精神現象學》。在世時出版的作品還有《哲學全書》、《邏輯學》和《法哲學原理》。其他有關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美學和哲學史的著作則是在他去世后,根據他當年演講時學生所做的筆記彙編而成。
黑格爾的著作以其復蓋面之深廣而享有盛譽。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來理解哲學的歷史和我們身處的世界本身——在黑格爾,這個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個歷史的行進,其中每一個相續的運動都是為解決前一運動中的矛盾而出現的。”例如,他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西方社會中引入真正的自由。但正因為是絕對的初次,它也是絕對的激進的:在革命消滅了它的對立面后,革命所喚起的暴力高潮無法自我平抑,結局是無路可去的革命最終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毀於殘暴的恐怖統治。然而,歷史總是在對過失的自我學習中前行的:正是這種經驗,也只能在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一個由自由公民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職責,又能實現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憲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現。
在《歷史哲學》的前言中,黑格爾闡述:“哲學表明,意識是存在於它無限多個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說,意識是存在於自由的、無限多的形態之中,而對立的抽象內省的形態只是它的一種反映。意識是自由的、獨立存在的、有個性的,僅僅屬於精神。”
所以作為單獨概念的“意識”,由兩部分組成,兩者都各有無限多個“形態”,一部分是原則性的,另一部分是對每個歷史事件的具體反映,所以他又說:“通常意義上的意識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事物總體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對事物具體反應的抽象概念。”他同時說:“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不同,對事物的反應也不同,和原則性的意識有所偏移,但是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這種偏移是有限度的,這種限度取決於他的正常狀態,取決於他對上帝的尊敬程度。要了解這種概念的程度,屬於形而上學的範疇。”
所以,雖然黑格爾的語言很難懂,但他闡述了形而上學必須要研究每一個事件中的命題和反命題如何聯繫的機制,因此必須要比較每一個歷史事件中的例子和它們的原型,了解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的地方。黑格爾對人類社會抱有一種有組織性和目的論的觀念,他的著作語言豐富而難懂,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非常令人迷惑。不僅如此,他的觀念和現代知識界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個人權利的觀念也正相反。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象徵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運動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對黑格爾思想的其他介紹參見“思想傳承”“學術爭鳴”版塊。)
黑格爾的學說在後代很長時間內一直引起爭論,他對思想界有廣泛的影響,幾乎任何學派都對他的學說給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歷史學家將黑格爾學派分為兩個陣營,黑格爾右派的代表是柏林漢博德大學的追隨者,他們擁護福音正統的宗教觀念,擁護后拿破倫時代的政治保守主義。
黑格爾左派,有時也被稱為“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學說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張無神論,在政治領域主張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費爾巴哈和年輕時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這些年輕的黑格爾信徒經常在柏林希貝爾酒吧聚會、爭論,這裡的氛圍造就了對以後150年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們,形成了無神論、人文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基本觀念。
但是幾乎沒有一位黑格爾左派宣稱自己是黑格爾的追隨者,有幾位還公開批評黑格爾的哲學,但是這種歷史上的區分法仍然在現代學院哲學中使用,黑格爾左派對黑格爾的批評導致一個全新的領域—關於黑格爾和黑格爾理論的文學作品。
當代對在校學生來說,為了方便將黑格爾的辯證法分為三個階段,“正題”(例如在法國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題”(大革命隨後的恐怖階段)和“合題”(自由公民的憲法保障狀態)。這種分法並不是黑格爾自己提出的,最早見於費希爾的對個人和全體之間聯繫的一個模擬描述。黑格爾學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三段論法會掩蓋黑格爾理論的真實論點,雖然黑格爾曾經說過:“要考慮到兩個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絕對的和最終的目的;第二,實現的方法,也就是說知識和意識的主觀方面,包括生命、運動和活動。”(正題和反題),但他沒有使用“合題”這個術語,而是用“整體”。“這樣我們就了解了整體道德和實現自由的狀態,以及其後這兩種元素的主觀整合。”
黑格爾運用這種辯證法體系解釋哲學、科學、藝術、政治和宗教的歷史,但是現代評論家指出黑格爾經常修飾歷史的真實以適應他的辯證法模式。卡爾·波普在他的《開放型社會和它的敵人》中指出,黑格爾體系文飾了威廉三世的統治,他認為1830年代的普魯士是理想的社會。赫伯特·馬爾庫斯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爾作為一個國家權力的辯護士,為20世紀極權主義的興起開闢了道路。實際上黑格爾並沒有為這些權力形式辯護,只是認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為這些權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亞瑟·施潘豪爾藐視黑格爾對歷史的解釋,認為他的著作是蒙昧主義的,是“偽哲學”,許多英國學派的哲學家也遵從這種看法。
20世紀黑格爾的哲學開始復興,主要是因為幾個原因,一是發現黑格爾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頭,還因為黑格爾的歷史觀開始復活,再有黑格爾辯證法的重要性得到廣泛的認同,將黑格爾的理論重新帶到馬克思經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喬治·盧卡斯的《歷史和經典概念》,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評價黑格爾的著作熱,黑格爾的復興也引起對黑格爾早期著作的興趣。現代美國的哲學家也明顯受到黑格爾的影響。
“我看見拿破崙,這個世界精神,在巡視全城。當我看見這樣一個偉大人物時,真令我發生一種奇異的感覺。他騎在馬背上,他在這裡,集中在這一點上他要達到全世界、統治全世界。”
“我們可以斷言,沒有激情,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能完成。”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此句出自《權利的哲學綱要》一書(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對現實的抽象就是對現實的毀滅”(Abstraktionen in der Wirklichkeit geltend machen, heißt Wirklichkeit zerstören.)
“歷史往往會驚人的重現,只不過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鬧劇。
“一個民族只有那些關注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個民族只是關心眼下腳下的事情,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容的靈魂。”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真理誠然是一個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樁崇高的業績。如果人的心靈與情感依然健康,則其心潮必將為之激蕩不已。”
《精神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邏輯學》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學全書》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個主要部分:小邏輯、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法哲學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學講演錄》(又譯:《美學》、《談美學》)
《歷史哲學講演錄》
《哲學史講演錄》
《宗教哲學講演錄》
《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也還是參考了原書米希勒第二版的霍爾丹的英譯本。個別地方還參考了俄文譯本,俄譯本也是依據第二版的。我們曾根據英文譯本及俄文譯本做了一些校訂和補充的工夫,這散見於《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中譯者的小注和按語里。
書摘
段把那業已過去了的東西重新經歷一遍罷了。像這樣的模仿並複習那對於精神很生疏的原則的作風,只能作為一個陣瞬即逝的階段出現在歷史上,而且也只是借一種死文字作出來,這種模仿複習的成果只是些譯品,而非原本;而精神只能於認識它自己的原始性裹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在近代,同樣地想耍提倡回復到古代哲學的觀點,(特別是像我們竭力推崇柏拉圖的哲學那樣,)為了想要尋得一個工具,以拯救我們逃出這時代中的一切麻煩和困難,則這種回復也已經不像初次那樣天真純樸的景象了。這個謙遜的勸告,其來源頗有點像文明社會中人要求到北美洲森林裹去回復那些野人的風俗習慣和相應的觀念形態一樣,也有點像費希特。有一次推薦麥雨其塞德克的宗教,認之鴆最純潔最簡單順為我們所必將達到的境界。一方面,無可否認,在這種回復裹所追求的乃是在獲得一原始開端和堅定的出發點,但這隻能在思想理念本身內去尋求,而不能從外在的權威裹去尋求。另一方面,那已經發展了豐富了的精神耍想回復到純樸的境界一一亦即回復到一種弧寂的,抽象的境界或思想,也只能被認作無可奈何的逃避;這表示著精神神的無能,——無能去享受那擺在面前的高度發展了的豐富的材料(這材料要求我們的思想去克服它,並深入掌握它),因而對它(即材料——譯者)採取逃避的方式而逃避到荒漠之野。
從上面所說,即可明白,何以有許多人,或者受了這種浪漫想法的特殊引誘,或者一般地受了柏拉圃和古代的哲學的名聲的吸引,去鑽研古典哲學,為了從源頭上去為創立自己的哲學找基礎,而結果他們對於這種研究昔不感到滿意,反而很不應該地索性就把它丟掉了。我們在古典哲學裹只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要在古代哲學或每一特定時期的哲學中所耍尋求的東西,或者至少必須知遺,每一種哲學都代表一特定的發展階段,在它裹面只有在它那一階段範圍內的精神的形式和需要才被禍示出來。在近代精神裹,沉睡著更深的理念,為促使這些理念得到明晰的意識,需要在古代的抽象的不明晰的晦暗的思想以外,去另覓一種環境和現狀.例如,在柏拉圖那裹。關於自由的性質、罪惡的起源、神的意旨等問題均找不到哲學的解答。腑於這些悶題,我們當然一部分可以採納通常的虔誠信仰的人的看法,或者一部分採取哲學的觀點,決心把這些通俗的看法完全拋在一邊,或者把罪惡、自由都僅認作一種消極的東西。但當這些悶題,一旦成為精神研究的對象時;當自我意識的對立達到了一種強度,有了深入去解答這些問題的興趣時,精神對於兩種辦法都不會感到滿意。同樣,關於知識限度,關於主體與客體對立的間題,在柏拉圖時期也還沒有提出。自我本身的獨立性或自為性,對於柏拉圃也是生疎的。人佝沒有回復到他自己,傷沒有建立他自己為一獨立自主的人。主體誠然被認作一自由的個體,但他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只在於與他的本質的合一裹。雅典人知道他是自由的,正如一個羅馬公民,一個出身貴胄的人也是自由的。至於說到一個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依照他的本質,作為一個人生來就是自由的,——這點柏拉圃不知道,亞里士多德也不知遺,西塞羅不知道,羅馬的立法者也不知道,雖說惟有自由這一概念才是法律的泉源。只有在基督歉的教義裹,個人的人格和縐神才第一次被認作有無限的絕對的價值,一切的人都能得救是上帝的意旨。基督教裹有這樣的教義,在上帝面前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耶穌基督解救了世人,使他們得到基督歉的自由。這些原則使人的自由不依賴於出身、地位、和文化程度。這的確已經跨進了一大步,但仍然還沒有達到認自由構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概念的看法。多少世紀,多少千年以來,這種自由之戚曾經是一個推動的力量,產生了最偉大的革命運動。但是關於人本性上是自由的這個概念或知識,乃是人對於他自身的知識,這卻並不古老。
乙、哲學與其他知識部門的關係
講哲學史這門科學,必須依時間次序對個別人物逐一加以陳述,因為哲學史的外表形象是由個別人物構成的。但這種陳述必須排除時間方面的外在歷史,而只須揭示民族和時代的一般性格和一般情況。而事實上哲學生的確陳述了這種一般的性格,並且還陳述了它的最高點。哲畢生和這一般的性格有著最密切的關係,而屬於某一時代的一定的哲學形態,本身只是那個時代一般性格的一個方面、一個環節。由於彊種密切的關係,一方面,我們必須詳細考察一種哲學與它的歷史環境有什麼樣的關係,而另一方面,也是主耍的一方面,我們必須研究哲學史所特有的內容,當我們既已區分開一田與它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之後,唯有這種特有的內容才是我們應該集中注意力去從事研究的。這種不僅只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聯繫,因此就有了兩方面,我們必須予以考察。第一方面是純屬歷史的聯繫,第二方面是實質的聯繫,如哲學與宗教的聯繫。通過對於哲學與宗教的聯繫的研究,我們對於哲學同時亦可得到一較深切的概念。
一歷史方面的聯繫
人們慣常說,我們必須考察政治局勢和宗教等,因為它們對於哲學有很大的影響,而哲學亦同樣對於政治、宗教有影響。如果我們滿足於像“很大影響”這類的範疇,那麼我們就是把兩者放在一種外在的關係裹面,並且以承認兩者各自獨立為出發點。但這宴我們卻必須用另一種範疇來考察,而不可用互相影響或相互作用等說法。主要的範疇乃是所有這些不同的形態之統一,即認為:只有一個精神顯現於或表示在各個不同的環節宴。
(一)支配哲學思想的外在的歷史條件
首先必須指出的,即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必須達到某種階段,一般地才會有哲學。亞里士多德曾說過:“首先耍生活上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人們才開始有哲學思想”。因為哲學既是由的與私人利益無關的工作,所以首先必俟欲求的逼迫消散了,精神的壯鰱、提高和堅定出現了,慾望驅走了,意識也高度地前進了,我們才能思維那些普遍性的對象。因此我們可以把哲學叫做一種奢侈品,如果奢侈品是指那不屬於外在必需品的享受或事業而言。就這點看來無疑地哲學不是必需的。但這又耍看“必需”是什麼意靛。從精神方面說來,我們正可以把哲學當作是最必需的東西。
(二)哲學研究的精神需要在歷史上的起始
哲學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的思維和認識,無論是怎樣先驗的東西,本質上卻也是一種產物;思想是一種結果,是被:產生出來的,思想同時是生命力、自身產生其自身的活動力。這種活動力包含有否定性這一主要環節,因為產生也是消。當哲學自身產生出來時,是取自然的階段作為它加以否定的出發點的。哲學是在這樣一個時候出發:即當一個民族的精神已經從原始自然生活的蒙昧渾沌境界中掙扎出來了,並同樣當它超出了慾望私利的觀點,離開了追求個人目的的時候。精神超出了它的自然形態,超出了它的倫理風俗,它的生命飽滿的力量,而過渡到反省和理解.其結果就是它攻擊並搖動了現實的生活方式、倫理風俗和傳統信仰。因而出現了一段破壞的時期。再進一步於是思想又集中向內。我們可以說,當一個民族脫離了它的具體生活,當階級地位發生了分化和區別,而整個民族快耍接近於沒落,內心的要求輿外在的現實發生了裂痕,而舊有的宗教形式已不復令人滿足,精神對它的現貨生活表示漠不關心,或表示厭煩與不滿,共同的偷理生活因而解體時,——哲學思想就會開始出現。精神逃避在思想的空曠領域婁,它建立一個思想的王圃以反抗現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