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游是一個中國漢字,拼音為yóu,基本解釋為:人或動物在水裡行動或旅行、參觀,如:游泳、游水、遊玩。

基本釋義


1.人或動物在水裡自由行動:~泳。~水。
2.不固定:遊資。遊走。游牧。遊行。遊學(古指離開本鄉到外地或外國求學)。
游擊。游弋。遊離。遊子(離家久居外鄉的人)。
3.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4.交往,來往:交~。
5.從容地行走:周~。~歷。~逛。~興(xìng)。~記。~說(shuì)。~山玩水。
6.姓。

詳細釋義


〈名〉
1.(形聲)
2.同本義 [flag’s streamer]
游,旌旗之流也。——《說文》
鞶厲游纓,昭其數也。——《左傳·桓公十二年》
3.江河的一段 [reach]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秦風》
4.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5.鳥媒,獵人馴養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 [a call bird]
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文選·潘岳·射雉賦》
6.古水名 [You River]。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蘇省漣水縣、灌南縣至連雲港市入黃海
7.姓
〈動〉
1.人或動物在水裡浮行或潛泳 [swim]
其父善游。——《呂氏春秋·察今》
子豈遽善游。
魚游於沸鼎。——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游魚細石。——吳均與朱元思書
2.流動,不固定 [wander about]
皆若空游無所依。——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又如:游衍(游游衍衍。遊盪;遊樂;乾乾停停,拖延時間);游花插趣(遊盪作樂);游回磨轉(團團轉);遊行(到處漫遊)
4.游、邎 yóu
〈動〉
1.遨遊;遊覽;遊玩,優遊逍遙 [travel]
噬肯來游。——《詩·唐風·有杕之杜》
游毋倨。——《禮記·曲禮》。註:“行也。”
膳飲從於游。——《禮記·王制》。註:“謂出入上觀。”
厥壤可游。——《封禪文》。註:“遨也。”
文王不敢盤於游用。——《書·無逸》
同游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遊人雖未盛。——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余游巴黎。——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又如:游春白相(春遊;踏青);遊學呈子(報告本人外出,請求保留學籍的呈文);遊仙(漫遊仙界)
3.結交;交遊 [associate with]
此真吾所願從游。——《史記·酈生傳》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息交以絕游。——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遊藝(外出遊學,以文交友);游合(交遊聚會);游從(相隨同游;交往,特指與長輩交往);游集(從各處來聚集)
5.閑逛,悠閑無所事事 [stroll]。如:游營撞屍(罵人話。指到處遊逛的人);游花浪子(不務正業,一味吃喝嫖賭尋歡作樂的人);游頭浪子(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弟);游勇(失去統屬的逃散的兵士)
6.行走;飛行;巡行 [move about]。如:游營(遊行示眾);游禽(飛鳥);游騎(擔任巡邏突擊的騎兵)
7.遊說;宣揚 [go about selling an idea]
孔子東遊。——《列子·湯問》
8.又如:游夫(遊說的人);游化(潛移默化;雲遊教化);游慝(憑藉遊說從事邪惡活動)
9.考察,學習 [investigate;learn]
游於三輔。——《後漢書·張衡傳》
10.出訪 [visit]
勸東遊。——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勸君東遊。
11.馳騁[gallop]
彼游於物之內,而不游於物之外。——宋·蘇軾《超然台記》
〈形〉
虛浮不實 [groundless]。如:游嘴(游花。油腔滑調,善於狡辯);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誇不實的言論);游財(浮財);游詞(浮誇輕薄的言辭);游滑(油滑);游語(戲謔的、挑逗的言辭)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㫃部】以周切(yóu)
(游)旌旗之流也。從㫃汓聲。
𨒰,古文游。
〖註釋〗①游: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旌旗邊所綴也。”②汓(qiú):古文泅。③𨒰:徐鍇《說文解字系傳》:“㜽,古文子字,蓋從古文汓省。此正敖游字。” 

說文解字注

(游)旌旗之流也。流,宋刊本皆同。《集韻》《類篇》乃作“旒”,俗字耳。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大常十有二游,旂九游,旟七游,旗六游,旐四游。《周禮》:王建大常十有二游,上公建旂,九游,侯伯七游,子男五游。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其游各視其命之數。《禮緯含文嘉》云:“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諸侯七仞,九旒齊軫,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士三仞,五旒齊首。”皆不言其命數,未可信。旗之正幅為縿,游則屬焉。《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大常。”註:“王旌十二旒,㒳㒳以縷綴連,旁三人持之。”然則旗之制,游屬於㒳旁。十二游者,一旁六游,九游,則兩旁一四一五,已下可知也。曳地、齊軫,皆謂游。其正幅之長,《爾雅》曰旐長尋餘,未聞。游亦曰旓,楊雄賦有此字,《大人賦》作“髾游”,《周禮》省作“斿”。引伸為凡垂流之偁。如《弁師》說冕弁之斿是。又引伸為出遊、嬉遊,俗作“遊”。
從㫃,汓聲。以周切,三部。此字省作“斿”。俗作“旒”。《集韻》云:“斿亦作㫍。”按,此說必有據,上文㫍篆與此同義,而居非其次,當移此下,正之曰“游或作㫍”。
𨒰,古文游。從辵者,流行之義也。從㜽者,汓省聲也。俗作“遊”者,合二篆為一字。 

廣韻

以周切,平尤以 ‖ 斿聲幽1部(yóu)
游,浮也。放也。又姓,出馮翊,廣平。前燕慕容廆以廣平游䆳為游肱。
遊,上同。 
【巳集上】【水部】游;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9
古文:汓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並音猷。水名。
又浮行也。《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詩·秦風》:遡游從之。
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註:游,離宮也。
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為十游,游為之宗。
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
又玩物適情之意。《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又閑曠也。《禮·王制》:無遊民。又自適貌。《詩·小雅》:慎爾優遊。
又枝葉扶疏貌。《詩·鄭風》:隰有游龍。傳:龍紅草也。箋:游,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於隰中。又《集韻》徐由切,音囚。義同。
又《集韻》《正韻》并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左傳·桓二年》:鞶厲游纓。
又九游,星也。《史記·天官書》: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韻補》葉延知切,音移。司馬相如《上林賦》: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后道游。
又葉衣虛切,音於。萬震《南州異物志贊》:合浦之人,習水善游。上視層潭,如猿仰株。 
【酉集下】【辵部】遊;康熙筆畫:16;部外筆畫:9
古文:汓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正韻》於求切,音猷。《玉篇》:遨遊也。《書·大禹謨》:罔遊於逸。《詩·邶風》:以遨以遊。《禮·學記》:息焉遊焉
《禮·曲禮》:交遊稱其信也。《戰國策》:士未有為君盡遊者
又葉延知切,音移。班彪《閑居賦》:望常山之峩峩,登北嶽以高遊。嘉孝武之乾乾,親釋躬於伯姫。
又葉羊諸切,音余。《黃庭經》:五靈夜燭煥入區,子存內皇與我遊。 

基本信息


漢字:游yóu
游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游泳
游泳
拼音讀音:yóu
注音:ㄧㄡˊ
意思:◎ 人或動物在水裡行動:~泳。~水。
◎ 不固定:~資。~走。~牧。~行。~學(古指離開本鄉到外地或外國求學)。
~擊。~弋。~離。~子(離家久居外鄉的人)。
◎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游
◎ 交往,來往:交~。
◎ 從容地行走:周~。~歷。~逛。~興(xìnɡ)。~記。~說( shuì)。~山玩水。
◎ 姓。
筆畫數:12
部首:氵
筆順編號:441415331521
筆順讀寫:點、點、提、點、橫、橫折鉤、撇、撇、橫、橫撇、豎鉤、橫
繁體筆順讀寫:點、橫、橫折鉤、撇、撇、橫、橫撇、豎鉤、橫、點、橫折折撇、捺
本意:旗子邊緣的流蘇或鋸齒狀飾品后,被假借為表鳧水之意的“yóu”,兼有兩重意思。
1956年公布簡化字,將“辶+斿”與“游”進行合併,將本來意義明確的“辶+斿”的意義全部加到“游”上,才有了現在常用的“游”。
篆書更形象的表達了游的字義。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riu2 [客語拼音字彙] yiu2 [寶安腔] ju2 (jiu2) [梅縣腔] ju2 [陸豐腔] jiu3 [東莞腔] jiu2 [台灣四縣腔] ju2 [客英字典] ju2
◎ 粵語:jau4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lu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以周平聲三等開口下平十八尤jĭəujɨujiujuwyou2jujou浮也放也又姓出馮翊廣平前燕慕容廆以廣平游䆳爲股肱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ꡭꡞꡓyiwjiw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尤侯齊尤侯陽平齊齒呼iəu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於求十九尤平聲
力求十九尤平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五修叟秀陽平浮遊優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游

書寫提示

“氵”窄,“方”次之,“〔⿱𠂉子〕”較寬;頂部“氵”“方”持平,“釒”略高;底部“氵”“方”持平,“〔⿱𠂉子〕”低。“氵”第二點偏左,收筆於橫中線。“方”在豎中線左側,首筆點收筆於豎中線。“子”的㇇(橫撇)在橫中線部位,亅(豎鉤)和橫寫在右下格。
游

書法欣賞

游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遊船、遊玩、遊客、導遊、旅遊、漫遊、遊歷、遊戲、周遊、遊絲

相關成語

遊必有方、游辭浮說、遊目騁懷、游騎無歸、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