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萬人敵的結果 展開

萬人敵

成語典故

萬人敵是一個詞語,拼音是wàn rén dí,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意思是武藝高強,善於領兵以抵禦萬人。

釋義


1.戰勝萬人之術。指兵法。 2.指勇力可敵萬人。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典故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項羽的本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項羽的叔父)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楚人項羽,年輕時不喜歡學習。他的叔父項梁責備他,他說讀書習劍用處不大,要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便教他學習兵法。“萬人敵”的含義有二:一是指帶兵的將略,用兵可敵萬人;二是指勇力可敵萬人。此典所指乃是前者。
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學劍翻自哂,為文竟何成?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這四句詩是李白自謙文武才能都無所成就,其中的“萬人敵”當指劍術勇力。

用法搭配


例句

只大壽有一兄弟名叫大弼,曾官副總兵,有萬夫不當之勇,軍中稱為萬人敵。
指兵法
《史記·項羽本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三國演義》第六六回:“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學萬人敵者乎!”黃葆楨《楊哲商烈士悼歌》:“丈夫當學萬人敵,一書一劍將何為。”
《三國志·魏志·程昱傳》:“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清魏源《聖武記》卷七:“其黑寡、暮未二渠,皆萬人敵。”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唐朝郎士元《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曰:“將軍(關羽)稟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
《續資治通鑒》吳國公戒之曰:“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
《三國志·關張黃馬趙傳》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傅子》載徵士傅斡曰:“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三國志·魏書·郭嘉紀》注引《傅子》載(郭)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
《魏書·列傳第十四》史臣評曰:長孫肥結髮內侍,雄烈知名,軍鋒所指,罔不奔散,關張萬人之敵,未足多也。
《晉書·苻生傳》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萬人之敵者,則前將軍、新興王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范俱難,建武將軍徐盛。
唐·董亻廷《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曰:“惟將軍(關羽)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且避其鋒,孔明謂之絕倫。”
唐·李亨《命郭子儀充東京畿等道元帥詔》曰:自凶狂構禍,區宇未寧,蘊忠貞以立身,資義勇而成務。加其識度宏遠,謀略沖深。張飛乃萬人之敵,卻縠是三軍之帥。
唐·王勃《三國論》曰:“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
唐·賀遂亮《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曰: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松筠,風霜不能改其色。
唐·張元晏《授馮行襲昭信軍節度使制》曰:禰衡垂一雜訊之名,關羽藎萬人之敵。御眾布投膠之德,禮賢懷比飯之恭。智略出群,忠果成性。
魏徵等《隋書》:“行儼每有攻戰,所當皆披靡,號為‘萬人敵’。”
指勇力過人
關羽 張飛
關羽 張飛
《淞隱漫錄》一夕,黑夜中行,信足所至,偶觸一樹,額破,血下淋漓,忿然曰:“何物大樹將軍,竟敢橫截!”雷生力拔之起,擲於道旁。明日,見者咸為咋舌,曰:“此真神勇也,何止萬人敵哉!”
《寄園寄所寄·勇俠》一勇之夫,雖萬人敵何有哉?
其他出處
《冊府元龜·備御》“衛尉卿兼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克樹勛庸,遍該韜略,關張萬人之敵,勇不顧身;程李二將之名,忠於衛主。”
《餞張尚書赴朔方序》曰:公智以開物,精以造微,文為一變之英,武有萬人之敵。

釋義辨析


萬人敵,顧名思義,通常是指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的武藝、力量等能力特別突出,誇張形其可以頂一萬個人。史書中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的“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此時的萬人敵,正是項梁教給項羽的兵法。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學萬人敵,則萬人敵是指學軍事兵法。一個人是萬人敵,則萬人敵是以誇張的修辭來形容一個人的勇猛武藝,例如“雄壯威猛”關羽羽、張飛被稱為萬人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