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門德爾松的結果 展開
- 代表曲《仲夏夜之夢》
- 鋼琴品牌
門德爾松
代表曲《仲夏夜之夢》
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德國猶太裔作曲家、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1818年開始公開演奏。1819年就為《詩篇19》譜曲。1821年寫出一首鋼琴四重奏(op.1)。1823年組織自己的私人樂隊。1825年發表第一首傑作《弦樂八重奏》。1826年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1846年的伯明翰音樂節上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成功。
被譽為浪漫主義傑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精美、優雅、華麗著稱。
1847年他心愛的姐姐病故,給他以沉重的打擊,加速了他的死亡。他於六個半個月後去世。終年38歲9個月1天。
大事件
1809-02-03
出生
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
1818
開始公開演奏
1818年開始公開演奏。
1825
發表第一首傑作《弦樂八重奏》
1825年發表第一首傑作《弦樂八重奏》。
1837
與塞西爾·讓萊諾結婚
1837年與出身於法國胡格諾教派家庭的塞西爾·讓萊諾結婚。
1846
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
1846年的伯明翰音樂節上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輝煌成功。
1847-11-04
因病去世
1847年他心愛的姐姐病故,給他以沉重的打擊,加速了他的死亡。他於六個半個月後去世。終年38歲9個月1天。
門德爾松畫像
1809年2月3日出生於漢堡一個猶太家庭。祖父是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Moses),父親亞伯拉罕(Abraham)是成功的銀行家,費利克斯在養尊處優又有文化修養的環境中成長。母親利亞(lea)是鋼琴家,他的鋼琴啟蒙課就是母親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鋼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費利克斯珍貴的摯友。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是鋼琴神童。
1829年通過指揮《馬太受難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開演出來宣傳巴赫的作品。同年赴英國指揮倫敦愛樂樂隊。在蘇格蘭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島》序曲和《蘇格蘭交響曲》(No.3,a小調)表現他的觀感,雖然這兩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訪問義大利時才動筆寫作的。在羅馬與柏遼茲邂逅,並開始醞釀《義大利交響曲》(No.4,A大調)。下一個主要停留點是巴黎(1831—1832),在那裡與李斯特和肖邦相遇。
1833年返回德國,完成《義大利交響曲》並在杜塞爾多夫就任音樂總監。
1835年成為萊比錫著名的布業大廳音樂會的指揮。
1837年與出身於法國胡格諾教派家庭的塞西爾·讓萊諾結婚。
1842年與舒曼等人一起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又設法再度訪問英國。
1846年的伯明翰音樂節上指揮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輝煌成功。此時他的健康已是每況愈下。
《無詞歌》
在音樂的啟蒙運動上,門德爾松使被人們遺忘了幾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重放光芒,這是音樂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從此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赫。
在音樂教育上,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為後來德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發明了指揮棒。
(MWV編號為門德爾松作品專有編號)
(一)交響曲
1.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曲:
MWV.N.8 D大調交響曲(為弦樂隊而作的《D大調第八交響曲》的管弦樂隊版本,由門德爾松本人親自改編),完成於1822年;
MWV.N.13 c小調第一交響曲(首演時稱c小調第十三交響曲),Op.11,完成於1824年;
MWV.A.18 降B大調第二(頌讚歌)交響曲(亦交響康塔塔),Op.52,完成於1840年;
MWV.N.18 a小調第三(蘇格蘭)交響曲,Op.56,完成於1842年;
門德爾松個人畫像
MWV.N.15 d小調第五(宗教改革)交響曲,Op.107,完成於1830年,出版於1868年;
MWV.N.17 降B大調交響曲(未完成,僅存片段),寫於1839年;
MWV.N.19 C大調交響曲(未完成,僅存片段),寫於1845年。
2.弦樂隊演奏的交響曲(早期的作品,完成 於1821-1823年):
MWV.N.1 C大調第一交響曲,3個樂章,1821;
MWV.N.2 D大調第二交響曲,3個樂章,1821;
MWV.N.3 e小調第三交響曲,3個樂章,1821;
MWV.N.4 c小調第四交響曲,3個樂章,1821;
MWV.N.5 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3個樂章,1821;
MWV.N.6 降E大調第六交響曲,3個樂章,1821;
MWV.N.7 d小調第七交響曲,4個樂章,1821;
MWV.N.8 D大調第八交響曲,4個樂章,1822;
MWV.N.9 C大調第九交響曲,4個樂章,1823;
MWV.N.10 b小調第十交響曲,1個樂章,1823;
MWV.N.11 F大調第十一交響曲,5個樂章,1823;
MWV.N.12 g小調第十二交響曲,3個樂章,1823;
MWV.N.14 c小調交響樂章,1個樂章,1823。
3.玩具交響曲(Kindersinfonie,全部遺失)
MWV.P.4 玩具交響曲,寫於1828年;
MWV.P.6 玩具交響曲,寫作時間不明;
MWV.P.8 玩具交響曲,寫作時間不明。
(二)序曲
MWV.P.3 E大調仲夏夜之夢序曲,Op.21(1826);
MWV.P.1 C大調管樂序曲,Op.24(1824);
MWV.P.7 b小調赫布里底群島序曲,Op.26(1830,又名芬格爾洞序曲);
MWV.P.5 D大調平靜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序曲,Op.27(1828);
MWV.P.12 F大調美麗的梅露西娜序曲,Op.32(1833);
MWV.P.15 c小調呂伊·布拉斯序曲,Op.95(1839);
MWV.P.2 C大調小號序曲,Op.101(1826)。
(三)其它管弦樂作品
MWV.P.14 a小調葬禮進行曲,Op.103(1836);
MWV.P.16 D大調進行曲,Op.108(1841);
MWV.P.17 降E大調進行曲,寫作時間不明;
MWV.P.18 降E大調進行曲,寫作時間不明。
(四)鋼琴協奏曲
MWV.O.2 a小調鋼琴協奏曲(一架鋼琴與弦樂隊),完成於1822年;
MWV.O.5 E大調鋼琴協奏曲(兩架鋼琴與管弦樂隊),完成於1823年;
MWV.O.6 降A大調鋼琴協奏曲(兩架鋼琴與管弦樂隊),完成於1824年;
以下為一架鋼琴與管弦樂隊的協奏曲:
MWV.O.7 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25,完成於1831年;
MWV.O.11 d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40,完成於1837年;
MWV.O.13 e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寫於1842至1844年;
註:門德爾松本人並未完成e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它有部分管弦樂譜(其中只有第一樂章的前11小節是完整的,此外還有56小節不完整的管弦樂譜)和鋼琴譜草稿,並未由作曲家本人親自配器完成。第一、二樂章(分別為e小調、a小調)的鋼琴譜草稿由門德爾松本人完成,第三樂章(E大調)的鋼琴譜草稿未完成,僅有20小節。由義大利鋼琴家普羅希達(Roberto Prosseda)於2006年在牛津的圖書館中發現這兩份手稿,並求助於研究門德爾松作品的權威學者布法里尼,將之補寫完成,並於2007年進行全球首演,后又與指揮大師里卡多·夏伊(Ricardo Chailly)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合作錄製了一張唱片。
(五)小提琴協奏曲:
MWV.O.3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把小提琴與弦樂隊),完成於1822年;
MWV.O.14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把小提琴與管弦樂隊),Op.64,完成於1844年;
(六)二重協奏曲:
MWV.O.4 d小調鋼琴與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小提琴與弦樂隊),完成於1823年。
(七)大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曾於1844年之後寫過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不過此曲手稿後來遺失。
(八)鋼琴與樂隊作品(協奏曲除外):
MWV.O.1 d小調宣敘調曲(鋼琴與弦樂隊),完成於1820年;
MWV.O.8 b小調輝煌隨想曲,Op.22,完成於1832年;
MWV.O.9 c小調輝煌變奏曲(Duo concertant en variations brillantes,兩架鋼琴與樂隊),Woo.25,完成於1833年。
MWV.O.10 降E大調輝煌迴旋曲,Op.29,完成於1834年;
MWV.O.12 b小調小夜曲與歡快的快板,Op.43,完成於1838年。
1.合唱作品:
清唱劇有:《聖保羅》(1834-1836)、《以利亞》(1846-1847)、《耶穌基督》(未完成,1847);
交響康塔塔《頌讚歌》(1840,有人稱之為第二交響曲);九首詩篇歌;九首經文歌。
2.戲劇音樂:
歌劇有:《卡馬秋的婚禮》(1825)、《兒子與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戲劇配樂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個瓦爾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夢》(1843)、《阿塔利亞》(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納斯》(1845)。
3.室內樂:
六首弦樂四重奏;三首鋼琴四重奏(1822-1825);兩首弦樂五重奏(1831,1845);弦樂六重奏(1824);弦樂八重奏 (1825);兩首三重奏(d小調,1839;c小調,1845);小提琴奏鳴曲,兩首大提琴奏鳴曲(1838、1843)。
4.鋼琴:
《升f小調隨想曲》(1825);《e小調迴旋隨想曲》;六首前奏與賦格(1832-1837);八集《無詞歌》。
5.管風琴:
三首前奏曲與賦格(1833-1837);六首奏鳴曲(1839-1844)。
6.歌曲與主調合唱曲:十套鋼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調合唱曲。
門德爾松是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賦予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他善於將美妙的旋律納入正規的古典曲式,他不僅是一位熱情歌頌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於用虛無縹緲畫筆的風景畫家,他的音樂被稱為“描繪性浪漫主義”。
門德爾松彩色畫像
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他創作的《芬格爾山洞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無詞歌》《義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門德爾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1826年)和《赫布里底群島序曲》(1830—1832年)展現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旋律風格,標誌著標題性或描寫性音樂會序曲創作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後來的作品中他的視野大為擴展(交響曲、協奏曲、清唱劇、合唱音樂、室內樂、鋼琴曲、管風琴奏鳴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卻未見有多大的進展。他的很多音樂作品所共有的精練、美妙與和聲上的規規矩矩在《以利亞》的伯明翰首演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為維多利亞中期的音樂趣味定下了規範。但是他也大膽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響曲》(No.5,d小調)中不同尋常的結構和瓦格納風格的先兆就證明了這一點。鋼琴獨奏《無詞歌》是一些精緻的小品,柔媚之極,以致使人無法一首又一首地連續聆聽,但其中充滿令人悅意的創新。他為《馬太受難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動了巴赫音樂的復興;而自從他指揮布業大廳樂隊后,他的盛名開始蒸蒸日上,管弦樂演奏也因他的指揮而確立了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