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台灣“中央電影公司”導演

劉藝,(1930—1990)著名導演。別號博慧,又名魯風。山東諸城人。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畢業。后投身官辦影視事業,歷任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海外部協理、導演,並執教政治作戰學校、藝專、“世界新專”、中國文化大學。另兼任“國家文化基金會”、軍方新文藝運動委員會、實驗電影金穗獎評審委員會、“中國影評人協會”秘書長,總幹事等職。1990年去世。

人物介紹


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因為參加國防部干訓班之故,接受了電影放映技術的訓練,結訓後考入政公幹部學校(後改為政治作戰學校)戲劇組就讀。1953年畢業之後,進入當時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後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台中製片廠工作,參與的工作範圍極廣,包括場記、場務、劇務、配樂、宣傳、剪輯等工作,也參與過多部中外合作的影片,更在1963年結識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後來在勞勃懷斯的作品《聖保羅號炮艇》中擔任導演助手。
1958年他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自此展開他的電影文字創作生涯。1960年經由當時正在編輯聯合報影劇版的黃仁 引薦,開始為聯合報及其他報紙撰寫電影評論,三年後與黃仁、老沙、魯稚子、白景瑞、哈公、駱仁逸等人一起成立「中國影評人協會」。自1964年起,開始接受各大專院校之邀擔任教席,也廣受各國與眾多國際性影展的邀約,前往訪問之國家遍布亞洲、歐洲、北美洲。1990年因肝病過世。

執導影片


有《啞女情深》、《還君明珠雙淚垂》等,著有《十大名歌劇》、《電影藝術》等。

導演作品


1963 《薇薇的周記》
1965 《農機花木蘭》
1967 《月滿西樓》
1967 《水力發電在台灣》(紀錄片)
1969 《中影簡介》(紀錄片)
1970 《葡萄成熟時》 The Ripening Grape
1971 《琴韻心聲》
1971 《還君明珠雙淚垂》 Indebted for Life and Love
1972 《莊敬自強》(紀錄片)
1973 《中國國民黨簡介》(紀錄片)
1974 《長情萬縷》 Long Way From Home
1975 《戰地英豪》 Heroes Behind the Enemy Lines
1976 《清明上河圖》 (紀錄片)
1977 《法網追蹤》 The Youthful Delinquents
1978 《中國古典繪畫》 (紀錄片)
1979 《出警入蹕圖》 (紀錄片)

編劇作品


1963 《三笑姻緣》
1963 《薇薇的周記》
1964 《第七號女間諜》
1965 《天涯不了情》
1965 《啞女情深》 The Silent Wife
1966 《流亡曲》
1966 《花語》
1966 《李娃》 The Story of Lee Wah
1967 《月滿西樓》(與瓊瑤合作改編)
1968 《楓葉師生情》
1968 《乾坤三決鬥》 The Valiant Villain
1969 《淚的小花》
1970 《葡萄成熟時》 The Ripening Grape
1971 《密使》
1974 《長情萬縷》 Long Way From Home
1977 《法網追蹤》 The Youthful Delinquents

剪接作品


1981 《三八親姆憨親家》
1981 《中國洞房奇譚》
作品年表 - 製片
年份 作品名 英文作品名
1986 《父子關係》
1988 《怨女》 Rouge of The North

策劃作品


1965 《婉君表妹》 Four Loves

著作作品


1968 『電影工作臨場錄』
1972 『電影藝術論集』
1973 『我看電影』
1976 『電影世界』
1978 『奧斯卡五十年』
1979 『電影論壇』
1982 『電影筆記』
1984 『電影的創作鑒賞與批評』

編著作品


1978 『認識實驗電影』

譯著作品


1958 『如何拍攝好電影』
1959 『十大名歌劇』
1960 『電影製作秘奧』
1961 『電影構成』
1963 『電影藝術』
1964 『電影欣賞途徑』

大人物經歷


1930 出生於山東省誅城縣,原名劉佳祿。
1943 隻身離鄉到安徽省入讀山東省立臨時中學二年級。
1944 轉學考入國立第二十二中學初中三年級,不久隨校西遷,徒步自安徽、經河南、湖北、陜西等地,最後抵達漢陰複課。
1945 從軍入伍,並於同年二戰勝利後奉調到陜西省駐防,繼續接受軍事教育。
1948 高中畢業後投考北大、清華、中央大學均落選。奉令到浙江嘉興參加國防部預備幹部訓練團。
1949 隨團抵達廣州,再轉海路到廈門,於同年7月30日隨同山東流亡學生離開廈門,次日抵達澎湖馬公
1950 自澎湖到台灣,改名為劉藝。
1953 自政工幹校畢業,隔月進入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工作。
1957 五月底與謝玉梅女士結婚;於同年11月底參加中義合作片《萬里長城》La Grande Muraglia的拍攝工作。
1958 奉調中影台北總公司工作。
1962 擔任中日合作片《秦始皇》副導,隨片赴日本工作。並於年底再赴香港為該片國語拷貝配音。
1963 開始為中央日報撰寫影評長達兩年之久。
1964 開始兼任政公幹校與國立藝專的教職工作。
1966 除了編寫電影劇本《李娃》、《花語》、《流亡曲》之外,為遠東紡織公司編導紀錄片;同時與平鑫濤、高山嵐、張國雄合作為皇冠雜誌社編導國內第一部紙上電影《幸運草》。
1967 為台灣電力公司編導記錄片《水力發電在台灣》;當年獲選為由青年商會主辦之第五屆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1968 開始在中國文化學院日間部與夜間部兼課。
1969 經由台北德國文化中心主任舒輔徳博士推薦,接受西德政府新聞部邀請前往訪問,並藉此觀摩歐洲電影事業。
1970 應巴黎聯合國科學文教會(UNESCO)之邀請,撰寫英文特稿The Film Stat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三月,接受日本製片人協會邀請,前往大阪出席第一屆日本國際影展,並參觀萬國博覽會。
1972 為中國電視公司編寫連續劇「萬古流芳」,共編寫十集;接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聘請,於該校電影科擔任教職一年;為台灣地區行政機構新聞局導演紀錄片《莊敬自強》。
1973 分別接受蘇格蘭愛丁堡國際影展、西班牙聖巴斯坦國際影展、愛爾蘭考克國際影展、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法國坎城國際電視節、德國柏林廣播器材展覽會等邀約,此行除了參加歐洲地區的國際影展,並參觀多處製片廠與電影學校。
1975 以《長情萬縷》獲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76 創辦附屬於中國影評人協會的大專學生電影欣賞會,以提高欣賞水準為宗旨;八月時為新聞局籌畫紀錄片《中國古典繪畫》;十月以《清明上河圖》獲得金馬獎。
1977 為中影公司編導《出警入蹕圖》;完成《法網追蹤》的拍攝工作,並於同年該片獲選為教育部優良教育電影,並獲司法行政部嘉獎。
1978 擔任國內實驗電影第一屆評審委員,並與王曉祥、魯稚子等人舉辦實驗電影演講會與欣賞會;年底,為台灣電影事業基金會編輯「認識實驗電影」手冊。
1984 擔任第二十一屆金馬獎評審,和汪瑩、賴聲川三人組成之小組針對本屆金馬獎評審過程及方法的缺失,提出七點改進建議。
1986 擔任第九屆金穗獎評審,和其他十位評審共同建議主辦單位來年將甄選範圍擴大,容納新興的錄影帶和MTV等項目。
1987 應美國影藝學院主席勞勃懷絲邀請,與導演楊德昌等人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
1988 獲邀參加澳洲雪梨影展。
1989 獲邀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及東京影展。
擔任新加坡「第二屆台灣電影節」台灣影人代表團團長。
1989 獲邀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及東京影展。
擔任新加坡「第二屆台灣電影節」台灣影人代表團團長。
1990 三月六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破裂病逝於林口長庚醫院,享年六十二歲。
電影資料館於六月舉辦「劉藝、但漢章紀念展」,放映多部兩位資深影人所執導的影片。

獲獎紀錄


曾獲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中國文藝協會”傑齣電影編導獎,“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優秀國語片最佳策劃獎,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佳作劇本獎等。
1966 以《啞女情深》獲第十三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1967年列名台灣第五屆“十大傑出青年”。
1968 以《月滿西樓》獲台灣文藝協會頒發「傑齣電影編導獎章」。
1970 以《還君明珠雙淚垂》獲選為教育部優良教育電影,並於亞洲影展獲「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獎」。
1975 以《長情萬縷》獲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76 以《清明上河圖》獲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策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