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八
唐朝將領南霽雲的別稱
指唐朝名將南霽雲。後代指威武不屈的人或精神。
【拼音】:nán bā
【注音】:ㄣㄢˊ ㄅㄚ
即唐南霽雲,因行八,故稱。唐韓愈《張中丞傳後序》:“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張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雲,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宋謝枋得《初到建寧賦詩》:“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清顧炎武《答原一公肅兩甥書》:“酸棗之陳詞慷慨,尚記臧洪;睢陽之斷指淋漓,最傷南八。”郁達夫《離亂雜詩》之七:“漫學東方耽戲謔,好呼南八是男兒。”
姓名:南霽雲
別名:南八
生辰:公元712
祭日:公元757年10月
籍貫:魏州頓丘
地區:河南省清豐縣
國家:唐朝
職業:將領
(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
唐開玄年間(公元712----756年),南霽雲生於魏州頓丘(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寨村農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南霽雲青少年時代勤勞能幹,喜愛學習,平時收工后總要習文練武。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不得不棄家外出謀生,后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后,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統兵30萬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南引兵自寧陵向睢陽進發,攻破叛軍防線與睢陽守軍會合。后尹子奇披掛上陣,被南一箭射中左眼。為守住睢陽,張遣南先向屯兵彭城(今徐州)的御使大夫許叔冀求援,但許無動於衷,南置罵而歸。隨率精騎三十突圍至臨淮(今江蘇盱眙北)向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求救。南見其不肯出兵,便進前一步說:“睢陽與臨淮近在咫尺,兩地相依為存,若睢陽失守,臨淮危在旦日,請大夫三思。”賀蘭見南是難得將才,便想留於身邊,於是設宴款待。南含淚道:“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說著,拔出佩刀自斷中指。然賀蘭仍不語,南說:“主帥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掃平,國家不得安寧,請留此指以示人之心,歸報主帥,與城池共存亡。”隨上馬而辭。臨出城怒弓會射佛塔,箭入半箭。並誓曰:“叛軍平定后,必殺進明,此箭乃我志也!”。在睢陽返城途中,被叛軍發現,經一場血戰,才進了睢陽城內。城內絕糧,“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開始吃人,張巡將愛妾殺死充當軍糧,“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既盡,繼以男子老弱”。盡食城民二萬多人,最終全城只剩下四百餘人。尹子奇用雲梯攻城,城頭上的守軍已餓到無法拉弓。
是年十月,睢陽陷落,張巡、南霽雲被虜。叛軍尹子奇勸南投降,南凜凜正氣,大聲說:“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向不義者屈服,寧掉頭顱垂青史,不留罵名在人間。”昂首挺胸英勇就義。後人曾有詩云:灑血睢陽誰笑痴?故鄉粗豆靡窮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將軍尚有祠!
《張中丞傳后敘》中描寫南霽雲的部分;
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雲。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這段話的譯文是:
南霽雲向賀蘭進明請求救援,賀蘭嫉妒張巡、許遠的名聲威望和功勞業績超過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賀蘭喜歡南霽雲的英勇和豪壯,不聽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來,陳設酒肉,具備歌舞,邀請南霽雲入座。南霽雲情緒激昂地說:“我南霽雲來的時候,睢陽城內的人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東西吃了。我即使想一個人吃,道義上不忍心這樣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於是抽出隨身佩帶的刀砍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來給賀蘭看。滿座的人非常震驚,都感動奮激得為他掉淚。
南霽雲明白賀蘭終究不會有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飛馬離去了。快要出城的時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頭穿進磚里。他說:“我這次回去,如果打敗了叛賊,一定回來滅掉賀蘭!這一箭就作為我報仇的記號。”
我於貞元年問路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著中箭韻塔磚告訴我當年的情況。睢陽城失陷時,叛賊用刀威逼張巡投降。張巡不屈服,隨即被拉走,行將斬首。又威逼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對南霽雲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罷了,不能屈從不義的人!”南霽雲笑著回答說:“我原想要有所作為。現在您說這話,我敢不死嗎?”於是他就沒有屈服。
《隋唐演義》第九十四回:安祿山屠腸殞命 南霽雲嚙指乞師
後人於清豐縣城北門外建有南將軍祠,今清豐縣城立有南霽雲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