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勝利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失去的勝利》是2013年5月1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以個人親身經歷為主線,介紹了德國進行戰爭的經過,尤其是詳細地描述了他親自指揮的幾次重大作戰行動,闡述了他對二戰中各個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第一編 波蘭戰局 | ||
第一章 暴風雨前夕 | 第二章 作戰形勢 | 第三章 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 |
德國總參謀部和波蘭問題 | 德國軍隊的兵力和作戰計劃 | 集團軍群司令部 |
是戰爭還是恫嚇? | 波蘭軍隊兵力及其作戰計劃 | 最初態勢 |
對波蘭軍隊部署的思考 | 第14集團軍經加里西亞的開進 | |
第10集團軍對維斯瓦河的突破以及對拉多姆的 合圍 | ||
集團軍群司令部有人造訪 | ||
布祖拉河會戰 | ||
一段往事 | ||
佔領華沙 | ||
桑河和維斯瓦河以東的最後戰鬥 | ||
懷念 | ||
東方集團軍群司令 | ||
我們的民政管理領導 | ||
第二編 1940年西方戰局 | ||
第四章 陸軍總司令部的失勢 | 第五章 圍繞作戰計劃的鬥爭 | 第六章 第38軍軍長 |
希特勒——馮·布勞希奇——哈爾德 | 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戰計劃 | 成為旁觀者 |
反對意見 | 向盧瓦爾河的突擊 | |
“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計劃 | ||
“A”集團軍群為作戰計劃的鬥爭 | ||
第七章 兩次戰局間 | ||
“海獅”行動 | ||
第三編 對蘇戰爭 | ||
第八章 “裝甲兵突襲” | 第九章 克里木戰役 | 第十章 列寧格勒—維捷布斯克 |
接任第11集團軍司令時的情況 | ||
兩線的會戰 突破彼列科普地峽和亞速海 | ||
畔的會戰 | ||
佔領克里木 | ||
爭奪伊順地峽的戰鬥 | ||
追擊 | ||
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首次攻擊 | ||
斯大林攻勢至佔領克里木 | ||
刻赤半島態勢的發展 | ||
施彭內克伯爵將軍的悲慘結局 | ||
“斯大林攻勢”繼續進行 | ||
“獵鴇”行動 奪回刻赤半島 | ||
“捕鱘”行動 奪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 ||
在羅馬尼亞休假 | ||
第十一章 希特勒執掌軍隊最高指揮權 |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劇 | 第十三章 |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路 | 1942—1943年在南俄的冬季戰局 | |
斯大林格勒城下態勢的發展 就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 | 冬季戰局的戰略背景 | |
最初印象和決斷 | 作戰主導思想 | |
接管指揮權時的形勢 | 第一階段:解救第6集團軍的戰鬥 | |
蘇軍對第6集團軍實施攻擊 | 第二階段:為保障“A”集團軍群後方通路暢通而進行的戰鬥 | |
奇爾河畔防線態勢告急 | 第4裝甲集團軍在頓河下游南岸的戰鬥 | |
圍繞必要的決斷而做的徒勞鬥爭 | 霍利特集團軍級支隊的戰鬥 | |
生與死的競賽 | 第三階段:為保障德軍整個南翼後路暢通而進行的戰鬥 | |
錯過拯救第6集團軍的機會 | 1943年1月中旬的作戰態勢 | |
第6集團軍的最後戰鬥 | 1月下半月的戰鬥 | |
到二月末態勢的發展 | ||
第四階段:“德軍反突擊” | ||
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會戰 | ||
哈爾科夫會戰 | ||
回顧 | ||
第十四章 “堡壘”行動 | 第十五章 1943—1944年的防禦戰 | 附件1 |
1943年春的戰略形勢 | 指揮問題 | |
蘇聯人在作戰上的幾種選擇 | 與九頭怪物的戰鬥 | |
實施后發制人的打擊? | 頓涅茨地區的首次會戰 | |
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 | 別爾哥羅德西部的會戰和哈爾科夫周圍的戰鬥 | |
“堡壘”作戰的設想 | 在南方集團軍群整個防線展開激戰 | |
災難性的拖延 | 向第聶伯河彼岸的撤退 | |
進攻 | 焦土政策 | |
總結 | 爭奪第聶伯河一線的戰鬥 | |
第聶伯河河曲部的會戰 | ||
基輔爭奪戰 | ||
第聶伯河河曲部的第二次會戰 | ||
整個防線上的會戰 | ||
尼科波爾的丟失 | ||
切爾卡瑟被合圍 | ||
羅夫諾 | ||
清算的時刻…… | ||
戰鬥在泥濘中繼續進行 | ||
附件2 | 附件3 | 附錄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附件8 | 軍事簡歷 |
關於波蘭戰役前的形勢分析。首先是國際關係方面,在東線與蘇聯締結了互不侵犯協定,確保在攻擊波蘭的時候蘇聯不會參與戰爭,在西線英國和法國給德國施加壓力,但是希特勒認為法英不會非常積極地從西線攻擊德國,原因有三:(1)英法軍隊裝備太差;(2)英法進攻德國齊菲格防線需要付出血的代價,英法不會作這個犧牲;(3)地中海地區緊張的形勢影響英法的自由活動;(4)英國的張伯倫和法國的達拉地都沒有這個魄力宣布戰爭。實際上德國如果進行戰爭需要冒的險短期來說就是在東線波蘭和西線與法英聯軍作戰,長期來說可能是直接面對蘇聯和英法。最終的事情的發展結果是德國不斷地通過軍隊調動和軍事活動給波蘭施加壓力以獲得在旦澤-波蘭走廊上的利益,將東普魯士和德國聯為一體,但是波蘭由於收到法國並不完全實際的承諾一直沒有達成協議,最終在虛虛實實的軍事部署下,1939年8月24日確定於9月1日閃擊波蘭,整個戰役在9月27日四周多的時間內結束,波蘭戰敗,被蘇聯和德國瓜分。
關於波蘭戰役的戰略形式。在地理形勢上,波蘭戰役之前德國可以從北方的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但澤地區)--西里西亞--斯洛伐克,三面進攻波蘭;在軍隊實力上,德國動用的南北兩個集團軍群,共42個師,其中北方集團軍16個師,南方集團軍隊的26個師,波蘭的軍隊包括30個師和10個臨時徵集的師,但是軍隊的裝備陳舊;在德國西線,德國布置了大約11個正規師和35個新編師,其中大約四分之三可以投入使用,空軍預備最弱的第三集團軍,但其面對的是108師的法國軍隊和英國的一些地面部隊。所以這樣的部署德國在西線是面臨巨大的風險的,德國的戰略一方面是認為法國的援助不會太有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在短期擊垮波蘭但是不與蘇聯發生摩擦。而波蘭的戰略就是拖延德國進攻的步伐,並取得西線法國的攻擊,讓德國兩線作戰,並在適時進行反攻擊。
關於波蘭戰役的具體進程。德國在1939年9月1日發動攻擊,其中北方集團軍的任務是從東普魯士和東波米拉尼亞攻擊波蘭,切斷波蘭走廊,會合後向東南和南運動,從背後供給維斯瓦河的守軍。南方集團軍隊從西里西亞和斯洛伐克一線正面攻擊波蘭,以殲滅維斯瓦河灣的守軍並與北方集團軍會合圍攻波蘭。而波蘭軍隊在東普魯士、波蘭走廊和華爾塔河一線1千多公里的防線上面防禦德軍,防禦一切東西,並具有隨時反攻擊的態勢。就是這樣的一個態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線瓦解。
關於波蘭戰役的教訓。其一不要相信盟友的承諾,任何國家的承諾都是可以被更改和變形的;其二如果清晰的戰略目的,波蘭的戰略目的應該是盡量拖延時間,並即時推到河川線之後,等候盟友的更大的攻擊,這就不應該在實力低於對手的處處設置,處處防守;其三集中兵力於更短的戰線,並保留較大的預備機動部隊是大戰役需要的。
“曼斯坦因計劃”,速度和冒險
波蘭被征服之後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西線的英法聯軍隊。主要內容包括:其一最初計劃和“曼斯坦因計劃”的形成和比較;其二進攻計劃和具體執行和其中的問題;其三對英戰役的分析。
關於曼斯坦因計劃和最初計劃的對比。最初的計劃類似一戰中的吉里芬計劃,從比利時攻擊長途迂迴到巴黎西面與證明進攻的德國軍隊會合攻擊巴黎,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計劃大致如下:首先由B集團軍群從荷蘭和比利時對英法聯軍隊作正面的強攻,南方A集團軍隊負責在B集團軍隊進攻給時保證其南側的安全,再南方C集團軍群防守盧森堡和阿登地區一下的齊菲格防線,這個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將英法軍隊驅逐出比利時並佔領海峽延岸佔據有力地位。而曼斯坦因計劃的核心是主力的攻擊應該在A集團軍群,首先通過阿登地區使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到萊姆河下游切斷英法聯合軍在退路,南邊兩個集團軍向西南進攻保證南側安全。在達到海岸線之後與B集團軍一起圍殲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隊。之後掉頭南下攻佔法國全境。兩個計劃的差別包括:原來的計劃主要是部分勝利,同時需要正面強攻英法和荷蘭的軍隊,而後者採取奇襲的方式,能夠在取得全局性的勝利。曼斯坦因計劃簡單的概況包括四點:其一德國應該在陸地中解決戰鬥,但是不應該敵人在小範圍內部作正面的對攻,而是需要極大限度的保留實力應對蘇聯潛在的威脅;其二主要攻擊放在A集團軍群,通過阿登奇襲法國,並以直接衝到索姆河下游,切斷比利時境內軍隊和渡口的交通線;其三為防敵人在南側攻擊A集團軍隊,並和比利時後退的敵軍會合形成條新的從馬奇諾防線到海岸再到索姆河形成一條新的防線,需要攻擊南側任何軍隊的集結;其四A集團軍群需要加一個集團軍有三個集團軍隊的力量,其中一個集團軍從阿登地區直趨索穆河下游直到海岸線,一個集團軍向西南進攻保證南側安全,最後一個集團軍象縱深進攻掩護整個作戰的縱深側面。
關於曼斯坦因計劃的具體執行。在具體的執行中A集團軍群按照計劃進行,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直衝到索姆河下游。在具體執行中最致命的錯誤是在敦刻爾克放走了英國33萬軍隊,其原因可能有三種其一是保證德國的勢力,在敦刻爾克外圍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其二是德國空軍元帥認為可以憑藉空軍解決英國;其三是希特勒放了英國人一馬,希望換取和英國的和平協定。
關於對英戰役的分析。使英國屈服可以通過三種方法:其一切斷英國的海上補給線使英國屈服,類似拿破崙當年的大陸封鎖政策,這種方法要求德國的空軍可以壓倒英國的空軍,但是在1940年這個可能性比較少,不列顛空戰也沒有使英國屈服,該方法需要時間這會帶來蘇聯和美國的威脅;其二是爭奪地中海,切斷英國和石油和糧食供應,但是這個方法不足以使英國屈服,同時會連帶接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中立國;其三是攻擊本土,如果攻下本土雖然不可能是英國倒下,但是英國的殖民地會受到影響,並且英國的美國對英國的攻擊將會失去跳板,蘇聯也會對第二戰場失去期望而不敢開戰。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需要德國空軍和海軍能夠抗衡英國的空海軍,這個似乎是一個比較冒險的,但是如果具有較早的作戰計劃,也就不會在敦刻爾克放走33萬人,即使放走了如果在法國戰役結束后立刻進行登錄作戰,還是有可能取得成功,優勢是英國沒有非常牢固的海岸防線。
我想教訓和經驗包括:其一一個長遠的戰略規劃需要在戰爭中持續不斷地作出修正,並且需要根據形勢不斷改變調整戰略,而不是在一個戰爭結束后亡羊補牢;其二速度、冒險以及果決從來都是創造奇迹的保證;其三兩線的戰爭是最冒險的,安撫一方而進行另外的戰爭是合適的,雖然很多時候很難獲得這樣的形勢;其四兵以正當,以奇勝為致理之言。
取與舍的平衡
關於希特勒的為帥之道和戰略規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希特勒在作為最高統帥中的失誤解;其二戰略目標和它的取捨。
關於希特勒作為最高統帥的失誤問題。德國在二戰中有一大批優秀的指揮官,也有紀律嚴明的軍隊,但是最終在幾個大的方面出現錯誤導致最終的失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放權不夠,希特勒具有在政治和經濟學上非凡的才能,但是在軍事上面缺少卓越的才能,這也是和拿破崙最大的不同,這種情況下最合理的做法是有一個具有非凡經驗的參謀部,並將實際的一些權利下放給參謀部,而希特勒過多的插手具體戰役直接給組織和一些具體戰役的實施上帶來混亂。
關於戰略上的問題。希特勒在政治上面具有冒險的天性,並且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軍事上一方面是過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卻缺少必要的冒險。其一在一些很難處理,但是又無法避免的問題上面左右徘徊,直到事情無法逃避才花費更多的資源和精力而往往又處理不好;其二在戰略上沒有一個最核心的目標,過多的目標分散了資源,這直接導致在一些無關大局和一般重要的點上面花費太多的精力,但是在最核心的目標進攻上面卻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持,無法達到最核心的目標;其三在必要的時候沒有迂迴的選擇,戰爭需要彈性,有時候需要退一步然後再攻擊。
曼斯坦因元帥很多關於戰爭的要點描述我想非常具有價值:
1、一個目標實現需要與它的時間、人員配備、先決條件和實際可能性是相關的,需要作出詳細的調查而不是光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
2、追求多個目標,然後使資源消耗完了,這是最致命的錯誤,為了得到決定性的目標,必須犧牲不重要的目標來換取,或者接受相當的冒險。
3、真正的鬥爭中是需要冒險的,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戰爭和政治生活中都是這樣的。
4、當面對不願意麵對又無法避免的決定的時候,不能拖延,如果事情不可免,那麼就立刻去作,而不要拖拉,因為該面對的終究還是要面對。
5、一個高明的拳手往往會後退一步然後發動致命的打擊。
6、明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知之明甚為重要。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戰略家,與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三大名將。參加過一戰,一戰後先後擔任過柏林第三軍區參謀長、陸軍參謀部第一處)處長、總參謀部首席軍需長。
1939年末,曼施坦因提出了西線作戰方案(后被稱為“曼施坦因計劃”),后被德國高層採納實施,直接導致了法國戰敗投降。1941年9月-1942年7月,曼施坦因任第11集團軍司令期間。他組織指揮了克里木戰役。攻克塞瓦斯托波爾,殲滅蘇軍克里木方面軍,俘獲蘇軍超過46萬,並晉陞為陸軍元帥。1943年2-3月,指揮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發動哈爾科夫反擊戰--著名的“反手一擊”,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頂峰。1944年3月30日,獲橡葉騎士帶寶劍鐵十字勳章並被希特勒解職。1945年,曼施坦因被俘虜,判處18年徒刑。1953年獲釋。戰後,被聯邦德國阿登納政府聘為顧問,參與組建聯邦國防軍。1973年6月病逝,終年86歲。
戴耀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大校,從業33年,一直從事德國軍事研究,論著譯著十餘冊。主要有:《論德國軍事》《德意志軍事思想研究》《德國總參謀部》《總體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等。
● ● 最為經典的軍事作品。以流暢的筆法描繪了二戰的全景。
● ● 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之一。軍迷必看作品。
● ● 能夠為當代人直接提供管理思路、技巧的偉大作品。
● ● 在社會熱衷於戰術的時候,提供更為可貴的戰略視角!
曼施坦因將軍關於二戰德國主要戰役的分析和回憶錄《失去的勝利》,第一部分關於波蘭戰役。主要包括幾個部分:其一波蘭戰役前的形勢;其二戰役的具體部署和進行;其三戰役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