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埠鎮

廣東英德市下轄鎮

廣東英德市望埠地處英德市中部的北江河畔,東與東華(原大鎮、魚灣、黃陂、英華等四鎮)相連,西與英城、橫石塘、雲嶺相鄰,南與大站、黃崗接壤,北與沙口交界。望埠離英德市區15公里,一級公路連接,離廣州市153公里,鐵路、公路、水運交通十分便利。

2020年,常住人口為40220人。

自然資源


獨具特色的望埠英石
獨具特色的望埠英石
望埠自然資源豐富,以石灰石儲量最多,且石灰石質量好,有害成分低,完全符合水泥原料工業指標的要求,可供年產218萬噸的水泥廠生產70年。境內粘土儲量達2000多萬噸,還有硫鐵礦、沙岩礦、稀土等礦種。
望埠是廣東農業機械化示範鎮。有各類汽車200輛、手扶拖拉機300台、打禾機9000多台、推土機、裝載機20台。

人口


2021年6月22日,英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望埠鎮常住人口為40220人。

政治


領導班子
望埠鎮黨委、政府、人大領導班子成員分工
各村(居)委會、機關、企、事業單位:
經黨委、政府研究,現將黨委、政府、人大領導班子成員分工安排如下:
鍾朝本黨委書記、人大主席,負責黨委、人大全面工作,駐黃田村委會。
李啟章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貿,負責墟鎮開發工作,駐坪逕村委會。
范蘭輝黨委副書記,分管招商、公路建設、養護工作,聯繫南華水泥有限公司、負責英石園項目工作,駐橋新村委會。
何倫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兼黨政辦主任,分管組織人事、紀檢、青年、婦聯、辦公室工作,駐蓮塘、下塘村委會。
李育培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負責人大日常工作,分管經管工作,駐同心、崦山村委會。
羅永旗黨委委員,分管國土、規劃、城監、環保工作,協助抓好招商引資工作,聯繫機關單位,駐望河社區。
鄧景僚黨委委員,分管宣傳、文教、衛生、工會、宗教、旅遊、體育、科技信息工作,負責油菜花工作,駐鶴坪村委會。
林志賢黨委委員,分管農林水、畜牧、移民、農技、農機、種糧直補、飲用水安全、扶貧工作,駐壽江村委會。
余燕科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駐青石村委會。
劉志毅黨委委員,分管民政、殘聯、合作醫療、統計工作,駐古村村委會。
戴富堅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武裝、民兵、安全生產、勞動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駐崩崗村委會。
周文雄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分管社會治安工作,駐望埠社區。
吳開繁副鎮長,分管信訪、維穩、調解工作,負責台泥鐵路征地、聯繫海螺工作,駐朗新村委會。
中共望埠鎮委員會
望埠鎮人民政府
2009年2月23日

經濟


工業

望埠鎮
望埠鎮
望埠以工業富鎮為目標,大力發展工業,形成了以水泥、鋼鐵、水電為主的工業體系。積極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依託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泥工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先後引進了海螺公司,粵華粉磨廠、揚帆運輸公司等一批企業,並積極扶持榮達建材有限公司、望埠鎮鐵廠等民營龍頭企業做強做大。望埠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基地。

農業

望埠依託本地的資源優勢,形成了蠶桑、桑椹子、蔬菜、砂糖桔、龍眼、腐竹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砂糖桔種植面積達5000畝,產值上億元。望埠先後引進天龍公司、廣東溫氏集團、美爾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莞邑養殖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並努力扶持企業做強做大,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提高農民的收入。

旅遊業

奇洞溫泉度假村
奇洞溫泉度假村
望埠旅遊資源豐富,有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題,溫泉養生,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商務活動的休閑度假勝地——英德溶洞溫泉度假區、鳳景獨特的英石展銷長廊、中國女足的搖藍——國家女足訓練基地、充滿生態農業特色的萬畝水果基地等。

文化


傳說故事

望夫崗傳說
距英城北行15公里的望埠鎮,有個望夫崗(又叫望夫歸)。望夫崗下有條崩崗河,河邊有座酷似婦女的小山,它早迎朝陽夜望月,這是人們傳說的望夫石。
話說古時候這裡有個村莊,村裡有對青年夫婦,丈夫叫國忠,妻子叫秀貞。夫妻倆互敬互愛,男耕女織,勤奮過人,生活過得十分美滿。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這年,英德境內發生了一場特大洪水,田地被淹,房屋倒塌,五穀無收,六畜瘟死,加之地方官府對災民生死不聞不問,無數災民別井離鄉,逃荒要飯,一片蒼涼景象。
一天夜晚,國忠對妻子說:“秀貞,如今家境難過,我們不能坐以待斃,不如我出外做點小生意,賺點錢回來養家。”秀貞不想讓丈夫外出,低著頭不說話。國忠看妻子不表態,便安慰妻子:“你放心,賺到錢我一定設法寄回來給你,不管賺錢與否,三年後的中秋節我一定回來。”秀貞雖不樂意,但別無選擇。夫妻倆揮淚話別,秀貞一直把丈夫送到崩崗河畔。
日子一天天過去,秀貞既打聽不到丈夫的音訊,也不見丈夫寄錢回家,日子過得好苦啊!轉眼到了第三年的中秋節,秀貞每天到河邊小土崗上等丈夫回來,一直等到來年的端午節,秀貞等得人快痴獃了。
有一天,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洪水暴漲。秀貞仍站在土崗上等自己的丈夫,她哭著,喊著,淚水和雨水交織在一起,咆哮的洪水衝到面前也不離開。就這樣,秀貞被巨浪吞沒了。
雨過天晴人們發現秀貞變成了一個石頭人,仍牢牢站在河邊的土崗上。人們為善良忠貞的秀貞所感動,就把這石頭叫作“望夫石”。
寶墩湖傳說
在望埠街附近的塘墩村有一處佔地面積1000畝的大湖——寶墩湖,湖中有一個約50畝大的像一個似海龜的小島叫寶墩,寶墩在民間有不少美麗傳說和解不開的迷,為寶墩增添了神密的色彩,吸引了不少專家學者前來探秘。
美麗神奇的寶墩湖
美麗神奇的寶墩湖
寶墩湖東靠黃屋村前,北靠梁屋門口的馬蹄田,西靠老街三角田,南靠塘墩村門前,佔地面積平時1000畝,春水期間有1500畝,枯水時約800畝。
相傳,古代海龍王帶幾個兒女沿珠江北上遊覽各地美景,其中最小的兩個女兒來到大湖被這裡的美景迷住,偷偷藏起來不回去了。從此她倆白天化成兩個美女為民辦事,那時沒有火種,兩位姑娘每天很早起來到墩中的打鐵鋪為各家各戶點燃火種,使農戶免去無法生火的困難。她倆還想辦法在龜尾的旁邊造了一個約三斗種寬的石井,經常通過石井流出一些杉樹幫助窮苦人建房造屋,還流一些衣物糧食送給窮人過冬避寒避荒,此井至今仍清淅可見。由於兩位姑娘的鼎力相助,塘墩村民家家豐衣足食、良田遍及崦山、崩崗,還出了不少名人志士。
寶墩湖溫泉小鎮
寶墩湖溫泉小鎮
兩位化作姑娘的龍女,為民做事,日子久了,與在寶墩打鐵的一對年輕兄弟萌發愛意,這引起在寶墩開染布坊老闆的忌妒,便使出壞計,說這兩個姑娘是妖魔,要想留住她,必須在其身上用烙鐵烙上印花才會永遠留在身邊成為夫妻。談情心切的年輕人聽信了染布老闆的妖言,一天早晨,兩人用燒紅的烙鐵給兩位姑娘身上烙了一個印花,第二天兩位姑娘再也不見了。走出門口,在湖邊看見了兩條身上烙有印花的大鯉魚,這兩位年輕人醒悟過來,無面見家鄉父老,從此遠走他鄉。而染布老闆想把魚撈回來,也浸死塘中。兩位烙死的龍女,雖不能化身仍留在塘中,在水下托著寶墩、使地勢更低的寶墩不被洪水浸沒。
寶墩會浮之謎,至今仍無法解開。據塘墩村民潘啟純介紹,1994年英德遭遇特大洪水,全村幾乎所有房屋被浸,一條6米多高的電桿都浸沒頂,但他撐船到寶墩時,寶墩仍然浮於水上,而且在墩中撿了半籮鴨蛋。
為紀念兩位龍女,塘墩村民早在明朝就做了兩個石人放在寶墩,以供後人紀念,這個湖也稱為寶墩湖。
萬世封禁
萬世封禁碑文
萬世封禁碑文
傳說古時崦山四周環山,山清水秀,有多處山泉灌溉農田,每年旱澇保水,是望埠的主要糧產區,農民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外地的財主看到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到這裡買田買地,當地的農民越來越少,租地主的田地,地租一年比一年高,辛辛苦苦一年除了交租所剩無幾。有一年中秋節,按當地風俗放孔明燈,由於風高物燥參天樹木掛住孔明燈,引起山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幾乎打整個崦山、官坪、青石的山林都燒光。火燒過後到處成為光禿禿的山頭,第二年春耕的時候,崦山九洞大部分的山泉都減少了流量,地下泉水成了旱岩,無法耕種,有些雖然播種下去,由於沒有山泉水來灌溉,因爭水灌溉產生了多次械鬥,引起了村與村之間,人與人之間不和。有一年因為爭水,產生糾紛打架,最後各姓氏代表上門打官司。官府派人來實地巡案,認為此事實質是水源不足產生的矛盾,建議他們派出鄉紳共商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九洞九姓族人,在乾隆四十七年的時候,經過幾次商討,實習考察大家充分協商,一致認為普思岩泉為生人之命脈修關鑒定,從山直滑歇為界,右邊以角子岩石橋直上為界,場面上左右具是眾姓(保護)之地,自永封禁,不許耕鋤、桑椹以防泥沙堵塞,對原來邱姓破壞水源山的要追究責任。九姓代表一致同意立碑,教育後人,萬世封禁,這就是萬世封禁的傳說。
大躍進、大煉鐵的時候,公社派人來指令要砍這片大樹用來煉鐵,九洞村的幹部馬上商議如何保護這片原始森林,把下令砍樹的領導帶到普思岩,假裝不認識字叫他們幫助查看,這些人看了這塊“萬世封禁”的石碑之後,悄悄地走了,再也不說砍樹的事了。
改革開放初期,鎮林業站的個別領導,也出於林業站利益的考慮,要求砍樹,提出更新原始林的計劃,來到付屋之時,幾位老人陪同林業站的領導再次到石碑前請教“萬世封禁”的意思和內容的意義。林業站的同志只好放棄砍樹的計劃,並轉告要求村民認真做好保護工作。
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后,九洞村民,訂出建設青山綠水美好幸福的奮鬥目標。

特產

該鎮是廣東英石之鄉,英石藝術聞名中外。據歷史記載,英州由於盛產英石而得名。自宋代以來,英石列為貢品,清代以來被公認為全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英石開發賞玩歷史悠久,宋代《雲林石譜》有記載。蘇東坡視作“希代之寶”的“仇池石”就是英石。英石宗源在望埠,1987年廣東省代表訪問美國,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1997年日本和平石雕開幕都以英石相贈。望埠人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生產出聲情並茂、光影同流、千姿百態的現代山水盆景。有大小盆景廠49間,其中有三間取得了國家專利。從事英石藝術專業人員2000多人,為英石藝術提供服務的近萬人。英石藝術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除西藏、青海),而且每年英石盆景出口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英石已成為聯結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友好的使者。1996年,該鎮成立了英德市奇石協會,為推介英石藝術發揮應有的作用,並成功地舉辦了首屆廣東英石展銷會。
望埠有50134人(2017年)。面積207.3平方千米(2017年),有耕地2750公頃,其中水田1293公頃、旱地1460公頃。望埠農業已形成七大基地:優質米基地、生薑基地、果蔗基地、蠶桑基地、蔬菜基地、優質肉牛、塘魚基地、市水果示範基地。望埠腐竹採用傳統的加工方法生產,美味、可口,具有養顏保健的作用。腐竹批發市場,每墟有往大2噸腐竹銷中城市,深受客戶的歡迎,成為招待賓客的佳肴。
望埠腐竹
望埠腐竹
望埠腐竹
英德市望埠鎮腐竹加工歷史悠久,腐竹由於加工特別,方法獨特、經驗豐富而久負盛名,成為當地招待賓客一味美味佳肴。改革開放之後,腐竹加工更是如雨後春風,盛行望埠各村。九十年代,每逢街日就有4—5噸銷往廣州、珠江三角洲一帶,廣州各大酒家把望埠腐竹作為招待貴客的一道招牌菜。
望埠腐竹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說望埠一位潘姓人,從南雄遷到望埠定居之後。生了六位子女,後年老有病,叫兒子磨豆腐給他吃,煮豆腐漿時,剛好有事出去辦事,出到河頭辦完事回來,見豆漿表面起一層薄薄的東西,覺得好奇,就用手把它拿起來,這時父親催著想吃東西,情急之下,就把剛拿起來晾了一下的一層腐皮煮給父親吃,父親吃了覺得味道不錯,就叫兒子照樣做給他吃。望埠腐竹就這樣慢慢地興起來。望埠腐竹大規模加工面向市場得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富民政策。改革開放之後,八十年代中期,望埠人事腐竹加工的農戶有1000多戶,每日生產腐竹10000多斤,望埠望河塘墩4個生產隊,140多戶人家,家家從事腐竹加工。在加工腐竹實踐中,他們創造出綜合利用立體循環經濟的經驗。就是黃豆加工腐竹,豆殼、豆渣餵豬,豬糞用於農作物施肥。結果糧食豐富,經濟收入顯著提高。據統計,九十年代初,塘墩村140多戶人家就飼養了近200多頭母豬,最多的一戶養4頭母豬,母豬生出的小豬,用豆殼、豆渣飼養4個月就出售,一年做腐竹養豬收入超萬元的比比皆是,在望埠是響噹噹的萬元戶村。
望埠腐竹所以有名,其加工方法有其獨特的地方,第一是選購磨石。選購磨石要求最好在水中或近水地方的石料打出來的磨石,這樣的磨石既有一定的硬度,又較有韌性,磨出的腐竹,成頭高,腐竹色澤靚,光滑有油潤。第二選黃豆。選黃豆要求色澤光亮,顆粒大而且一致,千萬不要選那些大小不一,變質的黃豆。每次加工前還要篩選一次把壞的、雜的選出來。第三破殼。浸黃豆也十分講究。按當天的加工量,對黃豆進行破殼,經過破殼的工序之後,放到清水中浸(最好是清潔乾淨水質好的井水),浸黃豆時把豆殼撈上來,浸黃豆按不同的溫度來確定浸豆的長短,一般把黃豆肉浸到用手能捻成粉狀就行了,浸得時間短,磨出的豆漿粗,腐竹成頭低,味道差。第四磨漿。豆漿的嫩粗直接影響腐竹的產量。因此,放量要均勻,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以不穿喉為原則。穿喉磨出的豆漿較粗,要把穿喉時的豆漿重新再磨。第五榨漿。榨漿的豆腐帕要求選用疏密一致的蚊帳面布,千萬不能有破洞的豆腐帕,一有破洞就要立即換新的,以免影響腐竹的質量。第六掀腐竹。掀腐竹是腐竹加工最關鍵的環節。火候是最重要的。望埠腐竹講究的是一快二慢三把握。一快煮漿時,講究火要大要快。豆漿煮滾時,漿表面會有一些泡出現,這時用鏟把表面的泡撈走就行了。二慢,掀腐竹火要慢,一般放小量木糠,讓其保持溫度就行了,使其在豆漿表層慢慢形成一層薄的腐皮,當腐皮履蓋大部份漿面就可掀起來變成腐竹。三掌握:一要掌握溫度,二要掌握厚度,看腐皮,蓋漿大小就知道哪些可以掀起來,哪些還要一些時間。
望埠腐竹加工方法獨到,製作方法獨特,所以味道特別。望埠腐竹有哪些特點呢?從形狀來看,望埠腐竹有塊竹、支竹和圓竹。這裡說說圓竹。圓竹是豆漿表層形成圓的表塊,整塊掀起晾乾,然後用剪刀剪圓象荷葉一樣大小。這種圓竹主要銷給廣州、珠三角各在酒家用於包蒸各種名菜,使名菜味道更鮮嫩,吸水更容易,成為酒家的一道名菜。從制腐竹的先後來分。又分為頭竹、二竹、三竹、四竹(糖竹)。頭竹主要特點較為韌性,適合煮較久的菜配用;二竹、三竹嫩滑鮮甜,較為適合打湯之類的菜式,糖竹含有較多糖份,清甜可口,較為容易煮。總之按專家推介腐竹是二十一世紀男女老少適宜豐富營養價值的最佳食品。因此,望埠人民在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鼓舞下,大力弘揚傳統飲食文化,運用現代加工方法進一步推介望埠腐竹,使之成為構建和諧社會,萬眾得益的美味佳食。
英石
中華英石園
中華英石園
始拓產於英德,故又稱英德石。英石,是經大自然的千百年驟冷曝晒,箭雨風刀,神工鬼斧雕塑而成的玲瓏剔透,千姿百態的石灰石,“瘦、皺、漏、透”四字簡練的描述了英石的特點。英石大的可砌積成園、庭之一山景,小的可製作成山水盤景置於案幾,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英石的開採和玩賞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已有記載:“英州、含光真陽縣之間,石產溪水中。有數種:一微青色,間有白脈籠絡;一微灰黑;一澆綠,各有峰巒,嵌空穿眼,宛轉相通,其質稍潤,扣之微有聲。又一種色白,四面峰巒,多稜角,稍瑩徹,面面有光可鑒物,扣之有聲,......”。(宋、杜綰《雲林石譜》);以書畫兩絕而聞名於世的北宋米芾(字元璋)是十一世紀中葉中國最有名的藏石、賞石大家,曾貶任浛洸(現英德市浛洸鎮)尉,他不僅因愛石成癖,對石下拜而被國人稱為“米癲”,而且在相石方面,還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即長期為後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字訣。“問君何事眉頭皺,獨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甘心埋沒苦終身,盛世搜羅誰肯漏。幸得硜硜磨不磷,於今穎脫出諸袖。”這是清人陳洪範對英石特色的喻人精彩描述。清代以來,英石便被世人列為全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壁石黃蠟石)。現代,英石更是廣被園林設計者、工匠和奇石玩家採用和收藏,享譽中外。至今,英石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和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英石分為陽石、陰石兩大類:陽石露於天,陰石藏於土,陽石按表面形態分為直紋石、斜紋石、疊石等,陰石玉潤通透;陽石皺瘦漏透,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據專家估測,可開發的英石資源有6億噸,居全國四大名石之首。為了開發英石這一園林奇石資源,美化生活,提高世人的文化品位,英德市在京廣沿線、英石產區的公路兩旁,開設了30多個奇石市場,形成了30里路的英石展銷長廊,方便四方客商選購。千姿百態皺透漏,玉潤珠圓譽五洲。如此尤物何處尋,請君光臨我英州。

社會


體育

國家女子足球英德訓練基地(簡稱英德基地),是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由原國家體委命名並投資興建的女子足球訓練基地。英德地處廣東省中北部,環境優美,常年氣溫10至27度。英德基地位於英德市望埠鎮,離市區17公里,距離京珠高速公路34公里,距廣州新機場100多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在英德有兩個出口,京廣鐵路從旁經過,南來北往交通便利。
國家女子足球英德訓練基地
國家女子足球英德訓練基地
英德基地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現有大小足球場12塊,籃球場4個,有一棟教練員宿舍,四棟運動員宿舍,超過400個床位,有可容納500人同時進餐的大飯堂,有可開發利用的溫泉資源,一直以來都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足球隊來此訓練和比賽。
英德基地的誕生是與現在女子足球運動興起和發展緊密相連的英德市從1983年開始接待全國女足冬訓,那時,中國女足還處在創業階段,為支持女子足球在全國興起和發展,當時英德縣政府非常重視和支持,堅持每年邀請各省市的女足隊伍來英德集訓和比賽。1986年國家體委黃中、何振梁、徐演生等領導同志先後到英德視察,對這裡辦女足基地的環境條件深表滿意。同年經原國家體委批准投資建設女足訓練基地,中國女足從這裡開始了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步伐。先後奪得了亞洲錦標賽冠軍、奧運會銀牌和世界女足錦標賽第二名。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隊伍,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同時也培養和照就了老女足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一致的“女足精神”。英德女足基地被社會公認為“中國女足的搖籃”、女足的“娘家”,她為中國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文教衛生

有中小學24間,在校學生近萬人,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有中心衛生院一間,鄉村衛生站48間,文化活動中心已經建好。
廣播電視建立閉路電視網路。
以國家女足基地為依託,群眾性文體活動相當活躍,是廣東省體育先進鎮。

基礎設施

1997年修編、編製了《英德市望埠鎮城區總體規劃(1997—2015年)》並報市政府批准實施。城鎮人口達4萬人,用地4平方公里。其它:如工業城區的布局,文化娛樂場所、公共設施的分佈都作了全面合理的安排。
望埠是廣東省工業衛星鎮。有集體、私營(個體)企業340個。其中集體企業9個,個體私營企業331個。鎮有年產8萬噸水泥廠一間,與南海泌沖水泥廠合股的年產14萬噸的水泥熟料廠一間。水泥紙袋加工業發展較快,全鎮有紙袋廠21間,最大的鎮紙袋廠年產達1300萬隻紙袋。望埠紙袋不僅滿足本市水泥生產的需要,而且遠銷到江西省、湖南省等地。開通程式控制、行動電話和傳呼機業務,建起了農貿市場;安裝了主要街道的路燈、水泥路、排水道工程基本完善,有自來水供水網路,商業樓宇林立,成為英德次中心城市、英德市城鄉一體化示範鎮。

旅遊


地理特點

望埠地理條件優越,旅遊資源豐富。全國縣級的最大的發電站白石窯電廠就建在望埠,將成為旅遊之地。北江名勝——觀音岩是廣東的名勝風景之一。“百歲牌坊”,“長壽橋”,“萬世封禁”是縣誌的歷史文物,還建立觀光果區、無公害蔬菜基地,很值得一游。英石市場是旅遊觀光獨特之處。各類奇石精品,英石盆景屹立在公路兩旁,使遊客無不感到置身於壯麗河山面前之覺,進入充滿詩情畫意的大千世界,駐足觀賞讚嘆不已。

溫泉

正待開發的溫泉、寶墩旅遊度假區,更是吸引投資者的好地方,寶墩旅遊區,1.1平方公里,有水面80公頃,中間露出水面的寶墩近1公頃,已做好規劃開發。望埠境內有水質優良的溫泉,水溫在57—60℃之間,屬重碳酸硫化物型,具殺菌、消毒作用,對治療痔蘚疥、香港腳等皮膚病有獨特療效及關節炎、神經衰弱、動脈硬化和感冒均有療效。據廣東省地質局水文工程專家到中山大學紅外線光譜儀全面分析認為,溫泉用於治療具有18種對人體有益成份,溫泉儲量豐富,可同時滿足2000人盆浴式用水需要。

長壽橋

長壽橋
長壽橋
長壽橋是赤朱通往望埠的一座石拱橋,它處在蓮塘崗的牛過渡(亦叫擔水歩),全長16米,寬4.3米,高8.3米。此橋全部用大麻石砌成,由兩個半圓拱組成,圓拱最寬處3.6米,橋拱交接上游砌有分水橄,橋中間分水橄上下兩邊均刻有“長壽橋”三個大字,橋面上兩邊有三塊麻石樹起的護欄,洪水浸過橋面時可扶著欄桿過橋。據歷史記載,乾隆皇帝暢遊江南時,對古村五代同堂的百歲老人袁氏下聖旨建“百歲牌坊”,當時赤朱到望埠無路可行,到場傳達聖旨的欽差使節領略了當地的行路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方便村民出行,遂動員當地鄉紳籌款在蓮塘的牛過渡興建了長壽橋。長壽橋建成后,又從文明橋到望埠鋪設了一條10里長的石街路,徹底打通瞭望埠的南出口,為長壽橋增色不少。
長壽橋至今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基本保存完好,是英德市重點保護文物。

百歲牌坊

造型美觀、工藝精湛的百歲牌坊
造型美觀、工藝精湛的百歲牌坊
百歲牌坊位於望埠鎮古村村烏樓村民小組,立於清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十二月初二,是為了表彰五代同堂、年壽過百的袁氏的貞節操行而遵旨營造的。
何家十世祖何士球娶妻袁氏,生二男,長子粵馨、次子粵賓(字振東),何士球生二孩后病故,袁氏當時年芳十八,孤身一人把兒子撫養成人。粵賓被後人尊稱為賓公,生八子,其瀚秀才,其湛進士(進士學部賜有進士牌匾),其淵、其江二人武生(武秀才,均賜有石牌匾和石秀屯,至今尚存),其深、其淮監生(秀才),還有其湞、其浩共八子。子生孫子、孫衍曾孫,賓公家人丁興旺、五代同堂,且富甲一方,然而,袁氏終身不嫁,直活百歲(有傳106歲),守寡而終,貞節操守轟動四方。1782年乾隆皇帝暢遊江南,得知此事後深受感動,特派欽差使節前來探望,恩賜貞節牌坊一座,名曰“貞節之門”,並親自提寫對聯“節輝彤管,婺煥瑤池”,還用上等宣紙描畫袁氏彩色肖像一幅,每年春秋拜祭,一直延續至解放初。
粵賓考取貢生,學部(相當於教育部)賜有拔貢牌匾,文革期間被一把火燒毀。牌坊也差點遭殃,幸得牌坊結構精密、牢固異常,幾十人都無法拆除,保存至今,成為著名的保護文物。
牌坊為門樓式建築,石柱為方形抹角,柱下部兩邊各有“抱鼓石”,整座牌坊用花崗石為原料砌築而成,座西向東,通高7.35米,正樓門寬2.10米,兩邊次門各寬1.42米。首層正面額柱上刻有“雙龍戲珠”浮雕和陰刻篆書“福祿壽”橫匾,在其兩邊各有一個身穿朝服單手捧禮作獻壽狀的官人浮雕,為百歲老人二子,其上還有8個排列整齊成站立狀的人物浮雕,為賓公所生八子,兩邊有一陽刻行書對聯“節輝彤管,婺煥瑤池”,為乾隆欽差使節所題對聯,三層左邊豎刻“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二立”、右邊豎刻“英德縣何士球之妻壽婦袁氏立”及“男貢生振東孫監生其瀚淵江湛深淮湞浩曾孫禮義仁□建”等字樣。背面額枋刻有“雙鳳朝陽”浮雕,其餘部分和正面相同,次門內額兩面還荷花圖案的浮雕,二層兩面陰刻有“貞壽之門”的橫匾和浮雕荷花圖案等,頂層正中刻有“聖旨”和雙龍浮雕石匾,陰刻篆書“福祿壽”三字卻為圓形,背面石匾除刻有“恩榮”兩字不同外,其它與正面相同,每層頂部用花崗石作脊和瓦,刻畫有瓦當、滴水及斗拱裝飾,在每層梁脊的兩端都有一隻獅子裝飾(已毀),整座牌坊保護基本完好,且造型美觀、工藝精湛,為廣東省所罕見,它對研究我市婦女文化、生活及長壽之道都起到積極作用。

代表人物


莫雄,(1891—1988)字志昂,又名莫寅,祖籍英德望埠莨新。其祖輩於光緒初離鄉別井,遷居浛洸謀生,出身貧苦,以泥水編織為業。其父與浛洸江氏女結婚,1891年生莫雄。6歲喪母。其父續弦,取浛洸盧氏女為繼室。英9歲入私塾,12歲便給人放牛割草,當學徒做雜工。13歲時便遠離浛洸父母到廣州石室教堂當小伙夫,16歲加入同盟會,深受孫中山思想和人格感召,17歲當兵,跟隨孫中山鬧革命。在民國期間的數十年戎馬生洭中,轉戰寧、瀘、贛、閩、滇、黔、粵各地,驍勇善戰,屢建戰功,從士兵到將軍,歷任連、營、團、旅、保安司令、師長等職。1925年8月任粵軍第四軍第十一師中將師長。莫雄曾經把國民黨高層軍官會議部署第五次“圍剿的絕密情報送給中共中央;他在貴州畢節任專員時曾掩護長征途中的紅軍二、六軍團順利通過畢節,因此被國民黨當局以“通共”罪嫌關押在南京軍法處監獄,幸得楊永泰、陳誠、張發奎等人營救出獄。莫還不止一次冒著風險掩護中共黨員的地下活動,釋放了數百名關押在南雄監獄的進步人士和中共黨員。儘管莫雄要擔當很大的風險,但由於他在國民黨上層結交甚廣,才多次得以化險為夷。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葉劍英得知莫雄寓居香港時,便立即派李學林持親筆信赴香港邀請莫雄回廣州工作。建國后,莫雄歷任廣東省北江治安委員會主任、省參事室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曾當選為廣東省第一、二、三、四屆委員,常務委員及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2月12日,莫雄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在廣州去世,終年89歲。主要著作《莫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