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茶燈的結果 展開

茶燈

鳳凰縣茶燈

文、武茶燈是湘西鳳凰縣的民間傳統燈戲。清代中期流行於水打田、新場、木江坪等鄉鎮一帶,表演技法和套路達十餘種,是鳳凰縣民間傳統藝術中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

茶燈得名是取自江西“茶燈戲”之“茶”字與西漢劉邦“燃燈祀太乙”之“燈”字合稱為“茶燈”。根據民間殘存的歷史實物和文字資料推論,乾隆壬戌年(1745年)由乾隆皇帝詔賜給水打田茶燈創始人劉天技、劉天祚兄弟倆的“木天起秀”匾額與“地兼乎木天之重,名倂乎鳳池之榮”對聯,可以推斷出水打田鄉自雍正初(1723年)以來茶燈在地方的產生和發展。

2012年,茶燈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打田鄉郭長明入選第二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茶燈緣》榮獲湖南“歡樂瀟湘”大型群眾文藝匯演一等獎。2014年,《鳳凰茶燈戲》被作為藝術活動優質課,參與了湘西州第七屆幼兒教師“我與名師面對面”現場交流活動。

茶燈產生背景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茶燈作為民間文化的一朵藝術奇葩,其根在湘西鳳凰城南水打田鄉獨坪村。
明清時期,水打田鄉稱“漢土民村”。據《劉氏族譜》記載,元朝順帝年間(1333年),江西南昌人氏劉文質,考中進士派往湖南靖州做官,屆滿歸籍時,時值陳友諒鄱陽湖謀反。劉返贛受阻,決定定居湖南,於黔陽“六罐坡”處採取“六子分六縣”。明初,分到麻陽的劉受甫之子劉逢時,因“承頂軍戶”來到五寨司(今鳳凰)城南水打田。退役后,就地定居。
劉逢時系“書香門第”出身注重教書育人。其治家理念是:欲治家,先育人;欲育人,先興教。他辭世后,其後代繼承他治家產三字經”,直至明天啟初(1621年)時。據《劉氏族譜》記載;“……白天啟建學以來,吾劉氏泮游江湖,名登仕版者,俱濟濟多矣。”

茶燈的誕生


金星起秀匾額
金星起秀匾額
木天起秀匾額
木天起秀匾額
到清雍乾時期,此地教育已發展到鼎盛期。據乾隆年間《劉氏族譜》記載,當年水打田地方不過二十多“煙火”,竟湧現像劉天技、劉天祚、劉照清、劉照岳、劉長胄、劉元冕、劉大松、劉大鴻等十多位秀才。又據乾隆年《人口普查簿》記載,當時水打田鄉,只有七十二戶人家,三百三十六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不毛之地,竟出了如此之多才子,這對於全國而言也實屬罕見。因此,這事驚動了乾隆皇帝,於壬戌年(1745年)五月,詔賜“木天起秀”大理石匾額一塊,鑲嵌在三房和王屋兩院一進岩大門上,以示紀念地方這段教育盛事。匾之下由乾隆皇帝親自題聯一副:
地兼乎木天之重,名並乎鳳池之榮。
根據“木天起秀”匾額右側落款的“增修生賀劉天技、天祚同立”文字和乾隆的“名僻乎鳳池之榮”題聯,又根據《劉氏族譜》史料記載,得出這樣的結論:劉天技、劉天祚兄弟系水打田茶燈的創始人,首創時間應為清雍正初年(1723年)。發源地為湘西五寨司(今鳳凰)城南水打田獨坪村。劉天技、劉天祚兄弟在仕途上名落孫山後,即回江西南昌老家求學,以圖再登皇榜。
明清時代,江西昔稱江右,系中國文化發達之地。著名大理學家朱熹即婺源人,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曾產生過深刻影響。同時,江西弋陽戲在當時聞名全國。也許是“喜劇有喜劇之歡樂,悲劇有悲劇之力量”的緣故,對於素有音樂與文學天賦的劉天技、劉天祚兄弟,在老家觀賞“採茶戲”后挺受感動,意欲將其移植到水打田,讓那裡的後代共享人生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於是,他們放棄走仕途念頭,自贛返湘后就著手移植。
他們決定取“採茶戲”之“茶”字與西漢“燃燈祀太乙”之“燈”字之合稱為戲名“茶燈”(清光緒二十八年劉氏族譜之衣冠錄記載)。

茶燈的種類


茶燈,由於它是融多種藝術於一身的綜合性文化藝術,特別是在“男女交談是非多”的封建社會,更使其種類繁多。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如果從其表演形式來劃分的話,它可以分為兩類。即:年節表演和休閑表演。所謂“年節表演”,它要求演員要化妝,要穿上戲裝,要扎各式花燈籠。所謂“休閑表演”,它不要求演員化妝和身著戲裝,演員也不需訓練,要求“即興表演”。
若從茶燈的內容來劃分的話,那麼可分“兩類四大塊”。所謂“兩類”,即武茶燈,陰燈兩類。所謂“四大塊”,即武茶燈、陽燈、劫燈、七仙姑。其中,在那個“男女有別”的封建社會裡,陽燈、劫燈,系休閑時於室外表演,專一供男子觀賞。七仙姑,也屬休閑時於室內表演,專—供女子觀賞。此室外與室內表演,均於夜間舉行,很少於白天開唱。此三種燈式,因與“辰州符”相關聯,後面將專談。
茶燈若從其發展來劃分的話,那麼,它可以分成“兩類五大塊”。所謂“兩類”,即武茶燈、陰燈。所謂“五大塊”,即武茶燈、陽燈、劫燈、七仙姑、文茶燈。
關於“文茶燈”,系“武茶燈”的一個分支。它是於1956年冬,由廣州軍區空軍文工團三位藝術家,自廣州不遠千里,爬山涉水,不辭辛勞,從長沙乘車至吉首,又從吉首搭車至鳳凰才打聽到茶燈原產於水打田鄉。於是,藝術家為了茶燈這朵民間文化藝術奇葩,步行到水打田鄉政府。他們在鄉領導的幫助下,找到茶燈老藝人鄒才、劉良寬、劉益祥。藝術家們花時一周,將長達二十餘萬字,近二百曲茶燈錄了下來。藝術家們回廣州后,不到一年時間,就把文茶燈從武茶燈里分了出來,於1957年搬上銀幕,在中南海與觀眾見面。通過藝術家整理后的文茶燈,從形式到內容,從唱腔到表演尚保持原貌外,其餘,即少了小丑的武打動作。在樂器配套上,多了鼓、琴、吉他、笛。在人物配備上,原茶燈表演,男女配對,只兩對表演,四對少用。而文茶燈表演,少者,男女四對:多者,男女五對至男女六對甚至更多。這樣文茶燈的規模較原來大,形式也獨樹一幟,樂器配套的板眼也多了。真正體現茶燈一母多子的藝術魅力。

茶燈的內容和特色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跳茶燈
茶燈產生時間在清雍正王朝初年。當時中國的社會是一個純封建社會。特別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所提倡的理學被明、清兩代奉為正宗儒學,在思想領域居統治地位。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被規定為官學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故朱熹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很深。因此,茶燈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無不打上那個社會和時代的思想烙印和儒釋道教及楚巫宗教的濃厚色彩。其具體內容表現在如下方面:
其一,西漢神學哲學家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在茶燈里得到充分體現。如,茶燈中的“安壇”、“請神”、“參神”、“七仙女送子”等多曲茶燈,均體現了董仲舒的以儒學宗法為中心,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於一體的神學思想。不過,茶燈的創作者,卻把握了茶燈的娛樂性,巧妙地將神學思想揉進了娛樂之中。
其二,善與惡屬於倫理道德範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人的行為和事件作出的評價,是個人與社會之間所發生的複雜的道德關係的反映。倫理學上所說的善,就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反之就是惡。善與惡的內容標準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沒有超時代的永恆的善惡標準。當然,在封建社會裡,善與惡的內容和標準,應是那個時代的內容和標準。茶燈作者,根據當時的條條框框,以茶燈形式編唱了不少與之相適應的內容。
其三,勤勞勇敢,厲行節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美德。
其四,把生活哲理融人娛樂,既讓人得到樂趣,又讓人受到啟發與教育,成了茶燈創作內容的又一特色。如《雀鳥賭博》、《江邊結親》、《一隻鳳凰幾個頭》、《正月鬧元宵》等。
其五,愛情為人生一環,此環無終極。茶燈有關此方面的內容,占的成分多。
其六,茶燈欲生存,必有適應性。在封建社會,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雖過著最大的艱苦連著極低消費的生活,但是卻有多種多樣的紅白喜事與慶祝活動。如:商業開業,華堂落成、老人祝壽等,尚需文化藝術團體搞些慶祝活動。當然,茶燈作為一種民間的文化藝術,上述喜慶活動,亦是用武之地。如,《送財》、《送報》、《送春》、《十二送壽》等等。
其七,勸人處世,待人接物,為茶燈的又一內容特色。因為,茶燈誕生在清朝,正是清朝把南宋理學家朱熹提倡的理學奉為正宗儒學的時候。所以,在當時背景下,茶燈無疑寫進了不少“勸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內容。而且代代相傳,遺留至今。如《寫下十個字》、《一支彎弓走南陽》、《一更一點月》等。
其八,“欲治家,先育人;欲育人,先興教。
這即是地方人治家理念,又是茶燈宣傳勸人的一種手段。茶燈中的《娘教女》、《綉荷包》等。
其九,其他。人類社會生活,複雜而多變,無奇而不有。欲為其畫圈、歸類,實為困難。

名人名家贊茶燈


一、清朝皇帝贊茶燈

著作《茶燈與陽戲考略》
著作《茶燈與陽戲考略》
茶燈,自雍正初年(1723年)誕生后,它雖屬明清兩代“移民運動”所催生的戲曲產物,長期以來卻被朝廷視為“野史”,不能登大雅之堂。不過,它對我國詩歌韻文的繁榮與發展作出的貢獻,卻是不能抹殺的。故清乾隆帝於乾隆壬戍年五月詔賜予水打田地方“木天起秀”匾額以示鼓勵,人們從中可以窺見封建王朝統治者,那時已經對民間文化藝術開始關注和重視了。
在茶燈音樂領域裡,茶燈音樂製作人劉天技、天祚兄弟認為,唯有“以情為之本,聲為情之形”,“以情引聲,以聲傳情”,做到“聲情並茂”。才是一流的音樂藝術。所以,當乾隆帝這個既精通詩詞又通曉音樂的皇帝,在詔賜聯對時用“地兼乎木天之重,名餅乎風池之榮”,來對民間茶燈藝術作了很高的評價。
當年鳳凰茶燈師祖劉士奇捐餉銀四十二萬餘兩用於發展湖南、安徽、江蘇、鳳凰等地教育、文化藝術事業,其軼事佳音傳到京城后,同治皇帝聽后“龍顏大悅”,特詔賜“金星起秀”匾額予劉士奇,以示紀念他這個超乎常人的公益之舉。

二、當今名人贊茶燈

1.沈從文重返故里觀茶燈
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生前有過多次“回故鄉打住”的願望。上世紀80年代初他終於如願以償,在表侄黃永玉、著名畫家黃苗子,著名記者肖離先生等陪同下回到鳳凰,重溫昔日光景。在觀看了縣文化部門專為他老人家籌排的家鄉儺願戲,辰河高腔和茶燈戲后,竟激動得老淚縱橫。在一旁的老記者肖離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夜回賓館就作了一首七言詩,詩是這樣寫的:
一樣凝視聽楚音,先生豈是曲中人?
故園雨洗深淺綠,我為先生也動情。
此前,沈老在給家鄉青年文學作者韓棕樹的信中,就曾多次提到鄉間的茶燈,流露出濃厚的家鄉情懷。比如,他在信中寫道:“記得小時候從鎮竿城到廖家橋途中經過一處名叫櫻桃坳的村子,村邊有一片多人合抱不住的古楓樹。春節期間隨大人下鄉看親戚,遠遠就聞見風中松濤以及從村中傳來的茶燈鑼鈸聲,讓人心中有點發癢……”又說,“從鳳凰往黃羅寨鄉下,有一條長達40餘華里的石板官道,那是地方軍閥陳渠珍為人民辦的一件善事。黃羅寨那地方有虎豹出沒,更有茶燈戲遠近聞名。無論唱腔和身段,藝人們都演得十分精到,很賞人眼……”
2.湖北音樂學院師生觀賞茶燈
2002年7月7日至9日,湖北音樂學院聲樂系200多師生,兩次到鳳凰,對茶燈進行採訪、提煉和加工,並在回武漢後作了專場彙報演出,使鳳凰茶燈在武漢高校被廣為傳頌。
3.音樂大師贊茶燈
2002年11月,美籍華人,著名音樂大師譚盾前來鳳凰進行一次“音樂尋根”活動。11日,在勾良苗寨,鳳凰茶燈再次進入譚先生的攝像機鏡頭,且受到譚先生極好評價。他興奮地說:“鳳凰茶燈讓我聽到了鄉間美妙的天籟之音”。
4.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著名詩人江民新,在他的詩集《永遠的鳳凰》中寫道:
老掉門牙的茶燈
永遠演繹著哥與妹的愛情故事
一代又一代的老祖宗
是茶燈的忠厚觀眾
渾濁的淚水,滋潤著這古老民間劇種
即使是寒冬
河邊的水碾會把唱腔碾得很細很細
打砂的石磨會把板眼磨得很絨很絨
只待那幾把油紙扇煽起
就足以在心靈
颳起十二級旋風
那心子尖尖的震顫
一輩子也不會停息
在遠離家園的日子
茶燈的每一個音符
都是一味上好的中草藥
——專治鄉愁
5.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鳳凰知名作家、自由撰稿人馬蹄聲自詡儒商,且多年從事業餘寫作,先後出版過《故鄉》、《鄉人雜記》、《警魂》、《古城舊事》、《滄桑風凰》、《沈從文的故鄉》等數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他在《沈從文故鄉》一書的“古老的鄉戲”一文中對茶燈如是寫道:
茶燈是民間的小曲,演的是“下里巴人”的故事。樂器 有大鑼小鑼、頭鈸、二鈸、二胡、吉他、笛子、鼓等。節奏歡快,曲調優美、人物簡單,內容實在,因此很受城鄉觀眾的歡迎。
茶燈於清雍正初年(1723年)誕生於城南,流行於鄉間,后流行於城鎮。形式多樣,載歌載舞,唱詞詼諧易懂,風格則表現出樸實土氣,內容多半反映的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和農村豐收的喜悅。如,《十二月探茶》、《盤茶》、《種茶》、《送財》等。
茶燈分為武茶燈和文茶燈。武茶燈帶有武打動作,歷史悠 久;文茶燈比較文雅系歷史比較短。
6.中國鄉土文學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報社駐湘記者站站長韓棕樹,先後出版過《文化的風采》、《播種希望》等七部文學作品。他早期散文《茶燈情思》對鄉間茶燈作了盡情歌頌和評說。
詳情參見劉益林編著的《茶燈與陽戲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