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是唐代詩人李隆基路經太行山時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詩中前四句描寫自己以皇帝身份重上太行山時的成嚴場面和愉說心情‘;第五至八句描寫登上太行山後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第九至十二句敘述詩人察訪民情,勸農耕的經過,表達了他和太行山人之間的特球感情;最後四句抒寫了自己勵精圖治,建立盛唐的決心和信心。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對偶等多種修手法,使詩情畫意更形象、生動、有力。
全詩可分為四層意思。
前四句為第一層。一路上官兵鳴鑼開道,樂隊笙伴行,前呼後擁,何等威風。太行山路崎嶇險峻,羊腸坂道更令行者犯愁。登太行山,讓人望而生畏。可是詩人此行與以前截然不同,一路上映入他眼帘的已不是昔日山路的險惡和登山的艱辛,而是那鳥道上望不到頭的火把,羊腸坂上簇擁自己前行的衛隊。當他頓略著這“天下第一人”登山的風光時,心情的愉悅是不言自明的。
第五至八句為第二層。在作者筆下,那太行山的白霧、河冰、枯木、霜雪,在朝霞和初日的照下,已變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的山水畫圖,筆觸是輕快的,自然的。
第九至十二句為第三層。詩人正月初九進入路州后,大席“宴父老”,又把當年故居改為“飛龍”,讓張說寫了一篇《上黨陽官述聖訟》樹碑勒石,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並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粗稅,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之後,又於開元十二年和開元二十年兩次來路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實賜“父老”。足見他對路州和路州百姓感情之深。他深知太行山人生活艱苦,因此一方面特殊賞賜,給予照顧;另一方面注重教育,讓他們勤勞致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心愛護,躍然紙上,真情實意,力透紙背。
最後四句為第四層。為了建立盛唐這個目的,詩人勇於自謙自責,虛心向以前治國有方的皇帝學習;不惜冒冒著成山涉水的艱難視全國,向百姓宣傳自己的意圖。
這是一首排律,它採用四句一轉的方式,開頭四句描寫皇帝出行的威嚴,下面四句則描寫太行山的清晨美景,“野老”四句進一步描寫山鄉民俗民風,末四句抒懷言志。這樣,起承轉合,層層遞進,格律嚴謹,讀來朗朗上口,頗有氣勢。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詩人以皇帝的身份首次來路州,侍駕而來的有張嚞貞、張說、張九齡等朝延大臣。正月初九進入路州城。當志得意滿的詩人再次登臨太行羊腸坂時激情湧現,不能自已,揮筆寫下了這首《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並令侍駕朝臣奉和。
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初封楚王,后改封臨淄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在位前期李隆基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靺鞨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轉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