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墉
范墉
范墉,蘇州(今江蘇蘇州)人。宋代官員。范贊時兒子,范仲淹的父親。他歷仕武德武信武寧三軍節度、掌書記、賜緋,初贈尚書、刑部郎中、太子少師,加贈太子太師、累贈太師、周國公。
北宋武寧軍節度使,后被追封為周國公。在其子范仲淹出生隔年過世。范墉原為吳越官員,至宋北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年),范墉跟隨吳越忠懿王錢俶歸入北宋,官至武寧軍節度使。父親范贊時為吳越秘書監。有三子分別為范仲溫、范仲鎡及范仲淹,而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范墉為官清廉,突遭不幸,家無積蓄,謝氏在官府和好心人的幫助下,將丈夫的靈柩運回蘇州老家,安葬於天平山范氏祖塋。
范仲淹降生於正定高平村。從此,這位名留青史的大文學家便與正定結下一世情緣。他在高平村平靜地度過了一百天。這一年的臘月初八,范墉調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路途遙遠,又時值隆冬季節,因此還沒到任范墉就病倒了。強撐著到達徐州十多天後,病情突然惡化,還沒上任就與世長辭。范墉去世的第二年,謝氏為了生存不得不帶著只有兩歲的范仲淹,嫁給山東人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姓朱。范仲淹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繼父的升遷和調離之中度過的,但顛沛流離的生活沒有讓他荒廢學業。范仲淹是幸運的,不但有一位堅韌偉大的母親,更有一位善良慈愛的繼父。從小過慣了節儉生活的范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的奢侈浪費,忍不住多次規勸,朱家兄弟不但不聽,還冷冷地回敬他:“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何事?”這時范仲淹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甘心再居人籬下,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存。母親讓他學經商,他看不慣商人的虛偽和唯利是圖,學了一個月後便跑回家來。他要繼續求學。這一想法得到了朱文翰的支持,把他送到醴泉寺(位於今山東鄒平境內)讀書,拜高僧寶志為師。為了節省開支,他堅持每天只煮一碗粥,冷卻后劃為四塊,然後撒一點鹽和菜末,每天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文壇上流傳甚廣的“划粥斷齏”的故事。一位要好的同學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他在當地為官的父親,這位老先生看范仲淹是讀書的好苗子,有心關照他,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給范仲淹一份,卻被范仲淹謝絕。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家世 | 先祖 | 范滂 | 字孟博,東漢時,舉孝廉,歷任清詔使、光祿勛主事,江夏八俊之一。[230] |
范履冰 | 唐睿宗時,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3] | ||
高祖 | 范隋 | 唐懿宗時,歷任幽州良鄉主簿、處州麗水縣丞,后舉家遷至蘇州。[231] | |
曾祖 | 范夢齡 | 仕吳越,曾任節席推官。北宋年間,追贈太師,封徐國公。[232] | |
祖父 | 范贊時 | 仕吳越,官至秘書監。北宋年間,追贈太師,封唐國公。[233] | |
父親 | 范墉 | 早年仕吳越,后隨吳越王錢俶降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封太師、周國公。[234] | |
母親 | 謝氏 | 范墉去世后,改嫁朱文翰,范仲淹為其第三子。[235] | |
繼父 | 朱文翰 | 長山人,曾任平江推官,范仲淹兩歲時,母親改嫁。[6] | |
平輩 | 仲兄 | 范仲溫 | 生平不詳。 |
長兄等 | —— | 范仲淹共有兄弟五人,其他三位兄弟皆早卒,生平姓名不詳。 | |
子輩 | 長子 | 范純祐 | 字天成,范仲淹長子,歷任監主簿、司竹監。[236] |
次子 | 范純仁 | 字堯夫,中皇祐元年進士及第,官職北宋宰相。[237] | |
第三子 | 范純禮 | 字彝叟,歷任河南府判官、吏部郎中、禮部尚書等職。[238] | |
第四子 | 范純粹 | 字德孺,官至戶部侍郎。[239] | |
孫輩 | 孫子 | 范正臣 | 范純祐之子,守太常寺太祝。[24 |
孫子 | 范正思 | 范純仁之子,字子思(一說子默),至孝,居父喪感傷而疾,十年不愈。[241-242] | |
孫子 | 范正平 | 范純仁之子,字子夷,歷任開封尉、象州知州,著有《荀里退居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