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是指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社會意識”。是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學體系,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

起源


阿德勒於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區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條件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與多災多難的。1900年,弗洛伊德的《釋夢》出版后,他讀到了此書,並對其深有好感。於是他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做辯護。或許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並負責該協會會刊的編務。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一篇論述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並獲得了很大的聲譽,此時弗洛伊德還認為阿德勒的觀點為對精神分析學的一大貢獻。但是,當阿德勒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觀點並認為補償作用是理論的中心思想時,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兩人在理論方面分歧越來越大。1911年,阿德勒連續發表三篇文章,闡述他對精神分析性傾向的反對。兩人的矛盾激化,最後阿德勒辭去協會主席之職,率領他的幾個追隨者退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另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鑒於“精神分析”一詞已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組織名字改為“個體心理學學會”同年他還創辦了這個學派的機關報《個體心理學雜誌》。從那時起,阿德勒便致力於發展和完善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
假設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基於下述10點基本假設:
1、應該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把人看作為一個整體。人的所有局部官能是對整個人起作用。
2、人的心理既非取決於過去、遺傳或環境,也非完全脫離這三者,人具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因而每個人都需盡責。
3、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明確目標的。人在追求其目標方面,追求的運動和方向最能為人所理解。由於這種追求目標的活動,使人始終處於生成轉化的過程之中,其結果導致個體朝著由負向正的情境運動。
4、由於人具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因而他們就應該被看作是積極主動的人,而非僅僅是被動地作出反應的人。他們能夠感知事件、評價事件、對事件作出結論。
5、人不僅能適應其環境、事件或刺激,還能客觀地或主觀地創製、修正和改變這些刺激。
6、人能主觀地理解世界。因此,為了了解一個人,“我們必須能以其人之目視之,以其人之耳聞之”。
7、個體心理學也可看作是一門社會心理學,因為人的一切行為應在社會環境中加以理解。如同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描述的那樣,人們在現象場內東逛西闖,個體心理學也是一種“場”。
8、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在價值方面是中性的。與弗洛伊德的價值觀相比較,阿德勒介紹了一種有價值觀的心理學。他認為,最高價值,即人的理想價值,在於社會利益。後來,有許多人把這一觀點看作對諸如“愛鄰猶愛已”和“切莫總是鶴立雞群”等宗教戒律在心理學上的重新闡釋。阿德勒是現行存在主義的先驅,他不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闡發了生活常規,而且不斷強調諸如選擇、個體責任和生活意義等觀念。
9、個體心理學可以被描述為一種研究特殊規律的心理學。一方面,阿德勒認為研究一般規律的描述也可用於教學目的,另一方面,他又總是告誡其學生說:“不過那時,它也可能是全然不同的局面”。
10、個體心理學是一種應用的心理學而非一種擁有的心理學。它屬功能的,也是能動的。除非為了探索,個體心理學不再會有分支。診斷術語尤與阿德勒學派的實踐格格不入。

主要思想


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追求優越
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既是與生俱來的又是後天發展出來的。人在剛出生時,它只是作為潛能。但從5歲開始,則開始確立優越的目標,以帶動心理的發展。他認為,追求優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聯繫的,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阿德勒區分了追求優越的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只追求個人優越,很少關心他人,其行為往往受過度誇張的自卑感驅使。另一種是追求一種優越、完善的社會,使每個人都獲得益處。
自卑與補償
阿德勒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他指出,自卑與補償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在嬰幼兒時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都處於劣勢,需要依賴成年人才能生存,他們由此必然產生自卑和補償。當然,這種自卑與補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應,可以驅使人們實現自己的潛能。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進行補償,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
生活風格
阿德勒把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的生活方式稱為生活風格,但有時他又給出其它定義,如一個人自己的風格、人格的統一體、個體性等。總之。生活風格是因人而異的。阿德勒認為兒童到5歲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風格。其家庭關係、生活條件和經驗決定了他今後一生的生活特點。他提出三種研究途徑:出生順序、早期記憶和夢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順序。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方式或給予的關注會根據子女的出生順序而變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間也常常因要爭取父母的愛而相互競爭。因此,長子的性格特徵是聰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競爭;次子喜歡競爭、有強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懶散、難以實現抱負。獨生子女的性格類似於長子,因為其競爭對手往往來自學校的同學。
第二是早期記憶。阿德勒根據人的記憶具有主觀性、創造性和想象性的特點,認為個體對於自己早年生活的記憶往往為人們了解其獨特的個性提供了線索。
第三是夢的分析。阿德勒認為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夢能夠顯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是指對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或對人類本性的一種態度。表現為為了社會進步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與他人合作。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植根於每個人的潛能之中,因此,必須先發展起社會興趣,才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風格。阿德勒還把社會興趣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
阿德勒指出,可以通過人們的職業選擇、參與社會活動和愛情婚姻這三大任務的解決情況來衡量其社會興趣的發展狀況。三大任務的順利解決反映了個體具有豐富的社會興趣,反之則是缺乏社會興趣。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產生兩種錯誤的生活風格:一種是優越情結;另一種是自卑情結。
創造性自我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時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遺傳積極地建構它。創造性自我能夠使我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決定了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社會興趣正確與否。 
阿德勒的創造性自我的思想與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是針鋒相對的,他極其重視自我及其創造性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這深深地影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們的自我概念都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貢獻


1、認為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人的行為乃受社會驅力所推動,而社會興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學者注意到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並促進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2、最早提出“創造性自我”的觀念。
3、強調人格的獨特性、統整性:一個人所做的一舉一動代表著他自己特有的生活格式。
4、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個體,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實現的意義,從而計劃並指引個人的行為。
5、“學校心理衛生中心”的最早設立者之一。
6、阿德勒轉變了弗氏人格發展的重點,將重點放在社會的需要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上。
7、創設了人本主義的人性理論: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受命運支配。

局限性


1、阿德勒強調的補償作用,較多重視生理組織方面,而忽視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影響。
2、並非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積極的補償。其補償作用只適合用在缺陷者本身有足夠的自信,並有外在支持的力量,才能發生理想的“優越感”。
3、阿德勒的補償作用乃為反抗自卑感而來,解釋太過消極,忽略了人尚有積極的支配欲。

簡介


在許多方面,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是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相對立的。鑒於弗洛伊德看到的總是陷於與社會或各個人相互衝突之中的個體,而阿德勒看到的卻是尋找友好、和諧的個體;弗洛伊德忽視了有關人生意義的問題和未來的理想對人生的作用,而阿德勒卻以這些問題作為他理論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由一些常常相互衝突的不同結構部分構成的,而阿德勒卻把心理看作是幫助達到個人未來目標的有機整體。因此,他為他的理論選擇了“個體心理學”這一術語,而絕非存心用這一術語來暗喻人們是被私慾而激發去滿足生理的內驅力。相反,他意指各個人雖然是獨特的,但是他們都是以內心的和諧和力求與所有同伴相合作為其特徵的。

特色


一是自卑情結。他認為多數人都可能有生理上的缺陷,諸如體弱多病、笨手笨腳、畸形、行為幼稚等等,這種人往往有自卑感,表現為怯懦、怕羞、優柔寡斷、有不安全感,甚至有自虐傾向。另一方面,他們又可能出現自衛與補償的意向,表現為魯莽無禮、膽大妄為、頑固不化、裝腔作勢、反抗背叛、想做英雄或強盜。
二是自尊情結。認認為人人都有追求優越地位的動機,這種動機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如果一心一意只追求個人的優越地位而忽視他人和社會的需要,這就形成了自尊的情結。這種人會變得專橫跋扈、目空一切、言過其實、文過飾非、驕傲自大、一意孤行。
三是錯誤的生活風格。他認為不是以社會利益為目標的追求都是錯誤的生活風格。他曾勾畫出四種類型的人:一種為統治--支配型:這種人傾向於支配和統治別人;一種為索取--依賴型:這種人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一切;一種為迴避型:這種人採用通過迴避矛盾的方法獲得人生的勝利,常以碌碌無為的方式避免失敗;一種為社會利益型:這種人正視問題,試圖以有益於社會的方式加以解決。前三種人的生活風格是錯誤的,他們要麼小時候受到過分的溺愛,要麼遭受過不應有的忽視。
四是出生次序。他指出人的出生次序及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對一個人有極大的影響。哥哥、姐姐喜歡向弟弟、妹妹發號施令,甚至仗勢欺人;弟弟、妹妹則對父母特別恭順,以博得他們的歡心。他集中研究了長子、次子、幼子和獨子。發現長子常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們大都輕視別人,犯罪者、精神病患者、酗酒者以頭一胎較多。次子大都雄心勃勃,有遠大的抱負,不墨守成規,一般比較幹練、果斷。幼子處於全家人溺愛的地位,往往缺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勇氣。獨子常常是逗人喜愛的,他們在生活中可能為了吸引別人而形成優雅的舉止,但在缺乏良好教育方法的情況下,也會產生相反的後果。
五是早期記憶。他認為人的早期記憶可以顯示出其生活樣式的根源,從中可以看出他是被從小慣大的還是長期被忽視的;他願意與什麼樣的人合作以及合作到什麼程度;他曾遇到過什麼樣的人合作以及合作到什麼程度;他曾遇到過什麼樣的麻煩以及他是怎樣對待它們的。無論對待成人還是孩子,都應在聽了他的抱怨之後,詢問他早期的記憶,然後將這些記憶同他所提供的其他事實相印證。比如有人在回憶時可能猶豫不決,拖泥帶水,由此便可斷事實上他的童年是不愉快的,對這種人必須加以引導和暗示,以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集中表現為觀察事物的模式,這種模式很固執,除非陷入極度困難或者通過教育與心理治療,使其了解自己生活風格的誤區才可能有修正的可能。心理治療的實質就在於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缺乏合作的能力,而其根源在於童年的適應不良。通過與醫生的合作,他的合作能力得以提高,他的"自卑情結"得以被揭示,他的勇氣與樂觀精神得以被喚醒,從而使他逐步理解到"生命意義"。

研究意義


因為注重人類間的積極關係。所以阿德勒的理論與人本主義有聯繫。由於關注人類生存意義的重大問題,他的理論與存在主義有聯繫。他向現代存在主義一樣相信人類是注重未來的(與榮格的信仰相同),至少部分地具有決定自己命運的自由,和注重生命的意義。
因為阿德勒的理論強調整體而不是部分,所以它與格式塔心理這類表述學有聯繫。諸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分割就是歪曲”都是格式塔心理學信條的特徵,這些都是阿德勒深表贊同的話。上面已經提及,阿德勒不贊成把心理劃分成常常相互衝突的不同的結構部分。相反,他認為個體的各個方面是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的構成的,這是一個存在於未來,必須在與他人和社會和諧工作中才能實現的目的。很清楚,阿德勒的個體信了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主要特點

越性為出發點,以超人性為中心,研究超時空的心理健康與人生幸福。(2)它以超個人為出發點,以宇宙為中心,研究宇宙覺知、世界協同。(3)它以超越自我為出發點,以大我為中心研究心靈的終極本源與終極價值、真我或本真的終極實現。

研究內容

人觀,即反對生物與機械還原論,強調人是一個活生生的、智情融為一體的、整體性的主體。(2)人性觀,即否定傳統的人性論模式,指出人本心理學人性觀涵蓋的不足,指出人性具有更高級的超越性層面。(3)意識觀,即著重研究意識譜、意識轉換狀態(ASC5)及深層的整合。(4)意識訓練,即強調超覺沉思(或超覺靜坐)在意識訓練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5)超個人心理治療,即擴展超自我的意識狀態,實現完滿人性。

主要貢獻

洞開東西方心理學溝通之先河,提出了研究人的超越性心理層面的重要價值及深遠意義,建構了一種人本心理學更寬闊、更開放的新範式,促進了管理心理學、心理治療學、教育心理學以及宗教心理學的發展。但因缺乏嚴格的科學基礎與充足的證實,具有理想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

創始人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郊區。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商人,主要做穀物生意。由於父親經營有方,他的家境頗為富裕,一家人熱愛藝術,尤其是音樂。阿德勒從小生活舒適安逸,物質生活相對滿足,但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個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體格健壯,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而他自覺長相既矮又丑,與長兄有一種激烈的對抗情緒。母親似乎偏愛哥哥,但阿德勒與父親正處融洽。阿德勒是一個直到4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但他並沒有讓身體上的缺陷壓倒自己,相反,這刺激了他的上進心。阿德勒喜歡交遊,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在孩子們的遊戲中也總是試圖超過他的哥哥。他的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訴他,不能讓眼前的困境束縛住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於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條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歲時的一次遭遇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麼希望。但幾天後,他竟奇迹般地康復了。這場病加上他3歲時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他要用這個生活目標去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儘管他很喜歡音樂,也對許多藝術門類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選擇了心理醫生的職業,他許多個體心理學的觀點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這一遭遇。
阿德勒5歲時上小學,9歲時進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過的中學。
剛上中學的時候,由於他數學不好而被老師視為差等生,老師因此看不起他,並建議他的父親讓他去當一名製鞋的工人。當然,他的父親拒絕這樣做,但這事也刺激了好強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學習,在數學上有了很大進步。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解決了一道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成了班上的優等生,更增強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後來經常提到這件事,在不無自豪的同時,也啟示人們: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註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中學畢業后,阿德勒如願以償,進入維也納醫學院,系統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識,並受到良好的醫學訓練。
1895年,阿德勒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先在維也納醫學院實習了一段時間。1896年的4月到9月,他應徵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在這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婚。羅莎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擁有特權的家庭,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幹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熱烈的有點社會主義意味的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以至他們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憶錄中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但後來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概與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吧!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亞歷山德拉和老三庫爾特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
在行醫期間,阿德勒曾就公共衛生問題寫過幾篇文章,這是同他早期的興趣,即社會民主運動相一致的。就在這一時期,阿德勒讀到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釋》一書,他寫了一篇捍衛弗洛伊德所論觀點的論文。基於這一原因,1902年弗洛伊德邀請阿德勒加入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併當選為該協會主席。但是不久,阿德勒與弗洛伊德的分歧便日漸顯露。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主張從根本上限定里比多和壓抑等機械概念。阿德勒自稱自己是根據心理學術語,或者說文化心理學術語探索神經病概念。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他於1907年出版了《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一書,擴大了從性到整個有機體的生物學基礎;1908年發表論文《攻擊的內驅力》,主張用一種追求的內驅力,來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學中作為主要內驅力的性;1910年發表論文《自卑感》和《男性的抗議》,進一步提出用作為過度補償的男性的抗議來取代包括價值在內的整個內驅力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說,男性的抗議不久又被追求權力,也即追求優越所取代。阿德勒認為,個體在其統一和目標定向操作方面好像遵循著自我創造的生活規劃,後來他稱之為“生活風格”。內驅力、感覺、情緒、記憶、無意識等所有過程都從屬於生活風格。1911年,阿德勒終於辭去精神分析研究協會的主席職位,並退出該協會,另組非精神分析協會,不久又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協會。
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經病的形成》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新心理學包含了他的大多數主要概念。1918年,他引進了“社會興趣”這一概念。社會興趣,邊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在心理病理學的個案里,阿德勒把這些人稱之為生活失敗者,其社會興趣的傾向未能得到適當的發燕尾服。這些人追求社會上無用的個人權力,而反對健康的、社會上的有用的、克服一般困難的追求。心理病理學家通過鼓勵、證實患者的錯誤,以及增強其社會興趣來提高患者的自我尊重。治療家的工作是幫助患者認知重組,並習得社會上更有用的行為,特別是早期回憶和出生順序,也包括夢,都被用來促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活風格。
本世紀20年代,阿德勒對預防發生了很大興趣。這包括參與維也納教育學院的兒童指導師資培訓,在那裡,阿德勒有了他的第一個學術職務;在公立學校他建立了眾多的兒童指導中心;而成人教育課程又使他的通俗讀物《了解人的本質》得以問世。
從1926年起,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1932年,他成為長島醫學心理教授。1934年他定居紐約。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於蘇格蘭的阿伯登。
關於阿德勒的工作有一個自相矛盾的現象:他的概念已得到普遍證實,並進入大多數人格理論,包括精審分析。但是,這些要領卻未被最後承認。然而,阿德勒傳統卻由北美阿德勒派心理學協會所繼承。該協會出版了通訊的季刊《個體心理學》,舉辦定期聚會,組織研究班。R.德萊斯庫為創建阿德勒培訓學院、地區組織、家庭教育中心、研究團體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許多車家都有阿德勒派協會,最大的是在德國,那裡出版了季刊《個體心理雜誌》。個體心理學國際學會每3年舉行一次會議。阿德勒夏季學校和學院已加入國際委員會。在許多國家,這些學校和學院已加入國際委員會。在許多國家,這些學校和學院每年只辦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