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佝僂病的結果 展開

佝僂病

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

佝僂病是由於維生素D 缺乏,引起鈣、磷代謝紊亂,骨樣組織鈣化不良,導致骨骼生長障礙,從而出現骨骼畸形引起的疾病。佝僂病是小兒的多發病,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該疾病的高危人群在2歲以內,尤其是3~18個月的嬰幼兒多發。佝僂病的臨床癥狀有驚厥、夜哭、出汗、方顱、易激惹等。本病以藥物治療為主,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等。嬰幼兒期嚴重佝僂病可能出現發育遲緩,免疫力下降,甚至造成骨骼畸形。早期發現,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能完全治癒。已經發生骨骼畸形,容易產生後遺症。

就診科室


● 內分泌科、小兒內科或兒科

病因


1.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
研究指出雖然母親孕後期每日補充400IU的維生素D,對於足月兒血循環中25-OH-D3的影響很小,但是與孕期規律補充的母親相比,孕期母親未補充者,新生兒的維生素D很快就降至缺乏的水平,因此早產、雙胎更易於貯存不足。
2.日照不足
由於城市生活中高大建築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污染;寒冷的冬季日照短,紫外線較弱;沒有充足時間的室外活動;或者室外活動時皮膚暴露少;不論是氣候、季節、大氣雲量、緯度、膚色、皮膚暴露都可影響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
3.生長速度快
如低體重、早產、雙胎、疾病等因素,嬰兒恢復后,生長發育相對更快,需要維生素D多,但體內貯存的維生素D不足,易發生佝僂病。
4.食物中補充維生素D不足
因天然食物中含維生素D少,純母乳餵養,沒有充足的戶外活動,如不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的罹患危險增加。
5.疾病和藥物影響
胃腸道或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D吸收,如嬰兒肝炎綜合征、慢性腹瀉等,肝、腎嚴重損害可致維生素D羥化障礙,1,25-OH2-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僂病。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可使體內維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可刺激肝細胞微粒體的氧化酶系統活性增加,使維生素D和25-OH-D3加速分解為無活性的代謝產物。糖皮質激素有對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作用。

癥狀


多見於嬰幼兒,特別是3~18月齡。主要表現為生長最快部位的骨骼改變,並可影響肌肉發育及神經興奮性的改變,年齡不同,臨床表現不同。本病在臨床上可分期如下:
1.初期(早期)
見於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以內小嬰兒。多為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易激惹、煩鬧、多汗枕禿等。此期常無骨骼病變,骨骼X線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下降,血磷降低,鹼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動期(激期)
當病情繼續加重,出現PTH功能亢進和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6月齡以內嬰兒佝僂病以顱骨改變為主,前囟邊緣軟,顱骨薄,輕按有“乒乓球”樣感覺。6月齡以後,骨縫周圍亦可有乒乓球樣感覺,但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漸增厚,至7~8個月時,頭型變成“方顱”,頭圍也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觸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稱佝僂病串珠;嚴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手、足鐲。1歲左右的小兒可見到胸骨和鄰近的軟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嚴重佝僂病小兒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溝或郝氏溝。
患兒會坐與站立后,因韌帶鬆弛可致脊柱畸形。由於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鬆弛,1歲后,開始站立與行走後雙下肢負重,可出現股骨、脛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形)或膝外翻(“X”形)樣下肢畸形。可能因為嚴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謝障礙,使全身肌肉鬆弛,肌張力降低和肌力減弱。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鈣稍低外,其餘指標改變更加顯著。X線顯示長骨鈣化帶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樣、杯口狀改變;骨質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幹彎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無臨床癥狀。
3.恢復期
以上任何期經治療或日光照射后,臨床癥狀和體徵逐漸減輕或消失。血鈣、磷逐漸恢復正常,鹼性磷酸酶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療2~3周后骨骼X線改變有所改善,出現不規則的鈣化線,以後鈣化帶緻密增厚,逐漸恢復正常。
4.後遺症期
多見於2歲以後的兒童。因嬰幼兒期嚴重佝僂病,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型腿、X型腿、雞胸等。無任何臨床癥狀,血生化正常,X線檢查骨骼干骺端病變消失。

檢查


● 確診佝僂病需要做的檢查有血液生化檢查及X線檢查等。
● 血液生化檢查
● ● 佝僂病早期血鈣可正常或偏低,血磷降低,鈣磷乘積<30(正常40)。血鹼性磷酸酶增高(正常15~30金氏單位),此法是診斷佝僂病常用的指標,但缺乏特異性,且受肝臟疾病影響較大。
● X線檢查 
● ● 佝僂病早期僅表現長骨幹骺端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兩邊磨角消失,活動期(激期)的典型改變為臨時鈣化帶消失,骨骺軟骨增寬呈毛刷樣,杯口狀改變,骨骺與干骺端距離加大,長骨骨幹脫鈣,骨質變薄,骨質明顯稀疏,密度減低,骨小梁增粗、排列紊亂。

診斷


● 診斷佝僂病依據維生素D缺乏的病因、臨床表現、血生化及骨骼X線檢查。血生化與骨骼X線的檢查為診斷的“金標準”,不論嬰兒還是兒童,血漿25-OH-D3濃度應當≤50nmol/L (20ng/mL)。

鑒別診斷


本病早期的神經興奮性增高的癥狀無特異性,需與如下疾病鑒別:
1.軟骨營養不良
是一遺傳性軟骨發育障礙,出生時即可見四肢短、頭大、前額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根據特殊的體態(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線作出診斷。
2.低血磷抗維生素D佝僂病
本病多為性連鎖遺傳,亦可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也有散發病例。為腎小管重吸收磷及腸道吸收磷的原發性缺陷所致。佝僂病的癥狀多發生於1歲以後,因而2~3歲后仍有活動性佝僂病表現;血鈣多正常,血磷明顯降低,尿磷增加。對用一般治療劑量維生素D治療佝僂病無效時應與本病鑒別。
3.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
為遠曲小管泌氫不足,從尿中丟失大量鈉、鉀、鈣,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質脫鈣,出現佝僂病體征。患兒骨骼畸形顯著,身材矮小,有代謝性酸中毒,多尿,鹼性尿,除低血鈣、低血磷之外,血鉀亦低,血氨增高,並常有低血鉀癥狀。
4.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分二型:Ⅰ型為腎臟1-羥化酶缺陷,使25-OH-D3轉變為1,25-OH2-D3發生障礙,血中25-OH-D3濃度正常;Ⅱ型為靶器官受體缺陷,血中1,25-OH2-D3濃度增高。兩型臨床均有嚴重的佝僂病體征,低鈣血症、低磷血症,鹼性磷酸酶明顯升高及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Ⅰ型患兒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兒的一個重要特徵為脫髮。
5.腎性佝僂病
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腎功能障礙,導致鈣磷代謝紊亂,血鈣低,血磷高,甲狀旁腺繼發性功能亢進,骨質普遍脫鈣,骨骼呈佝僂病改變。多於幼兒後期癥狀逐漸明顯,形成侏儒狀態。

治療


● 佝僂病的治療目的在於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療的原則為根據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
● 藥物治療:以口服維生素D為主。在補充維生素D時適量給予鈣劑。
● 手術治療:嚴重骨骼畸形者可考慮外科手術矯治。
● 其他治療:對已有骨骼畸形的後遺症期患兒應加強體格鍛煉,可採用主動或被動運動的方法矯正。

危害


● 嚴重的佝僂病可造成脊柱彎曲,出現O形腿、X形腿,形成不可逆轉的佝僂病
● 後遺症。

預后


● 早期發現,及時補充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能完全治癒。已經發生骨骼畸形,容易產生後遺症。

預防


● 應從圍生期開始,以1歲以內的嬰兒為重點,系統管理到3歲,做到“抓早、抓小、抓徹底”。
● 孕婦應經常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供應豐富的維生素D、鈣、磷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妊娠後期可口服補充維生素D,每日膳食攝入1000mg鈣,不足的需用鈣劑補充。
● 新生兒期應提倡母乳餵養,儘早開始戶外活動,接觸日光。對於早產兒、雙胎、體弱兒生后根據情況補充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