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會議
洛桑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重新討論並簽訂對土耳其和約的國際會議。
1920年協約國將奴役性的《色佛爾條約》(又譯《塞夫勒條約》)強加於戰敗的土耳其。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領導下,擊敗英國支持的希臘干涉軍,迫使協約國重新討論對土和約。
1922年11月20日,以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協約國為一方,土耳其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開和會。美國派觀察員出席。英法排斥蘇俄參加對土和會,僅邀請蘇俄、保加利亞出席關於黑海海峽問題的討論。
會議期間,協約國企圖保持對土的某種控制。土力爭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以取得在本土範圍內的獨立。蘇俄則力圖通過支持土獨立並維護其主權,以保證自己黑海地區的安全。
會上討論的重要問題是:
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領土:會議最後確認土耳其在其本土範圍(安納托利亞)內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歐洲的東色雷斯,保留對土屬亞美尼亞和部分庫爾德地區的統治權,但摩蘇爾的歸屬留待英土雙方以後解決。會議還決定取消外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對土耳其的財政監督權。
②土耳其的外債問題:會議決定前奧斯曼帝國所欠外債由其分裂出來的各國分擔,土耳其仍須按其份額償還外債。
③土耳其海峽的航行與管理:會議決定無論平時或戰時(只要土是中立國)各國軍艦均可自由通行(非黑海沿岸國家駛入黑海的艦隊,每國不得超過最強的黑海沿岸國家的艦隊);如土耳其為參戰國,中立國軍艦可自由通行,其他國家的軍艦能否通行由土耳其決定;海峽地區非武裝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爾地區駐軍1.2萬人。海峽水域由與會國組成的海峽委員會管理。
洛桑條約,也叫《洛桑和約》。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會議上籤訂。一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7個協約國(英、法、意、日、希、羅、南),另一方是戰敗國的土耳其。
洛桑會議是在英國、希臘武裝干涉土耳其的“希土戰爭”失敗后,為了解決中東問題而召開的。土耳其同 7國訂立這個和約,以代替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向土耳其舊政府簽訂的與 《凡爾賽和約》同一體系的《色佛爾條約》 (該和約受到基馬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 革命政府的堅決反對,未能生效)。
主要內容: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領土,收回士麥那地區和東色雷斯;土耳其放棄對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地的領土要求;對世界大戰及協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損失和損害,雙方互相放棄在金 錢上的要求;取消在小亞細亞的法、意勢力範圍和歐洲國家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等。
德國賠款問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的最複雜的國際問題之一。
1932年6月16日,為繼續討論德國的賠款問題,各有關國家在洛桑召開會議。美國怕被取消所有戰債,拒絕派遣正式代表,只派觀察員列席會議。
會上,英國主張賠款與戰債一併勾銷;法國希望只取消戰債,保留賠款;德國提出由於經濟危機,無法實施《楊格計劃》,要求對德國賠款問題作最後的解決。英、法、意、比等國一致反對德國的意見,要求它仍需付一定數額的賠款。
最後達成的協議是7月9日簽訂的《洛桑協定》 ,規定德國最後賠款額為30億馬克。停付3年後於37年內分數次付清。除此以外,德國還須償付楊格及道威斯借款的利息。後來德國連這筆賠款也沒有如數償付,及至希特勒上台後,索性全部取消賠款義務。
《洛桑條約》(《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的簽訂使土耳其擺脫《色佛爾條約》的奴役枷鎖、獲得在本土範圍內的獨立。
《海峽制度公約》未能完全保證土耳其對黑海海峽的主權,也沒有充分照顧黑海沿岸國家的安全需要,蘇俄拒絕批准這個公約。
1936年該公約為《蒙特勒公約》所替代。
穆斯塔法·凱末爾(Kemal,又譯基馬爾,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第一任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1923~1938),元帥。出生在馬其頓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屬希臘塞薩洛尼基)的一個木材商家庭。從小酷愛軍事。1893~1905年,先後畢業於薩洛尼卡幼年軍校、馬拉蒂爾預備軍官學校、伊斯坦布爾軍官學校和參謀學院。1905年被任命為上尉參謀。在此期間,他創建了秘密組織“祖國自由協會”。12年的軍校生活,為他立足軍界和從事革命活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土耳其領袖凱末爾
從1919年起,他統一各地以商業資產階級為核心的護權協會,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員會,領導民族解放運動。
1920年3月,協約國軍隊佔領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蘇丹充當傀儡,屠殺本國人民。凱末爾於4月間到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成立反對奧斯曼蘇丹的臨時政府,被選為大國民議會議長和政府主席,並組建國民軍,自任總司令。發表了被稱為“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國民公約》。
1921年8~9月,指揮薩卡里亞河戰役,大敗希臘國王親自率領的近10萬入侵軍隊,成為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的轉折點。9月,被授予“加齊”(勝利者)稱號和元帥軍銜。
洛桑城市
洛桑是瑞士沃州(Vaud)的首府,是瑞士第二大講法語的城市,它位於日內瓦湖畔,依山傍水。有著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氛,有瑞士聯邦法院、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和聯邦理工學院等組織機構和學院。和日內瓦一樣,它是瑞士文化和人才中心。
洛桑是一個古都,城市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羅馬時代已有人在洛桑居住,中世紀時代曾為薩伏依(Savoy)及伯思所佔領,現在的洛桑中古建築、櫛次麟比、躑躅於街頭,就有如身處於中古的時光里。難怪很多騷人墨客,如拜倫,狄更斯、伏爾泰均走到這裡找靈感呢! 此城並不大,比日內瓦小,由日內瓦前往,只須坐四十分鐘火車,至今仍保留著瑞士式的和諧與寧靜。同時,它也是瑞士法語區的文化中心。這裡有瑞士聯邦最高法院、洛桑大學、酒店學校、國際學校,以及各種學院,文化氛圍很濃。尤其是其中的酒店學校和芭蕾舞洛桑獎,都是聞名於世的。另外,IOC(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也在這裡。
洛桑是一座山城,層層疊疊的美麗房屋,沿著湖岸向上伸展,有點兒似香港的石板街,在日內瓦湖與阿爾卑斯山的烘托下,洛桑城充滿法國式的浪漫。並且你只要看看遍布整個城市的葡萄園,就會知道這裡也是個生產葡萄酒的地方。以洛桑為分界,從這裡到日內瓦被稱為拉克特地區 (Region du Lac),到對面的埃格勒被稱為沃州地區 (Vaud),拉沃地區的葡萄酒質量非常好。從日內瓦延伸過來的平緩的斜坡,過了洛桑就變成了切人湖面的很陡的山坡。這種地形的變化給這裡的景觀平添了幾分壯觀,也給葡萄增加了幾分滋潤。
洛桑的商業活動集中在舊城,許多歷史古迹及商店街都環繞著大教堂而生。在中古世紀時,都市多以木造建築為主,然而彼時點燈、煮飯等都鬚生火,萬一發生火災,整個城市往往毀於一旦。後來,各地主教堂就開始了守夜人由鐘塔上向全城報時的習俗,主要是為了檢查市內是否有火苗滋生。近代因水泥、石頭建築的取代,這種習俗早已式微,然而洛桑的大教堂卻令人驚奇地保留了這項傳統,成為旅客津津樂道的美事。
由於對休閑生活的重視,洛桑人總能善用每年至少20天的年假,拜訪世界各地。平日下班后,他們也會換上運動裝,沿著奧奇的湖畔騎單車、溜旱冰、溜溜狗、散步等,充分享受健康自然的生活。運動完畢后,換上舒適的服裝,與親朋好友到湖畔的露天咖啡座一邊用餐,一邊閑談生活上點點滴滴,這般寫意生活,難怪伏爾泰、迪更斯、拜倫等文壇巨擘都曾在此流連忘返。或許因為都市不大,洛桑保留了濃厚的人情味,無論何時何地,都可聽到人們親切地以法語Bonjour!問好之聲,溫暖的情誼讓觀光客備覺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