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土耳其語:Mustafa Kemal Atatürk,1881年5月19日-1938年11月10日),又譯基馬爾、凱穆爾,土耳其革命家、改革家、作家,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總理及國民議會議長。生於薩洛尼卡(今希臘境內)。

徠1915年率部參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成功地粉碎了裝備精良的英法聯軍的進攻,年底升任軍長,並成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8月,因保衛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獲得“伊斯坦布爾的救星”和“帕夏”的稱號,名揚全國和歐洲。1920年4月在安卡拉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以他為首腦的國民政府。開始組建正規軍,並與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建交,為土耳其獨立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1922年,實行義務兵役制,組建了有十餘萬人的西方面軍。1922年8到9月在伊茲密爾戰役中一舉將希軍全部趕出了國境,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完全勝利。11月1日,主持大國民會議通過法案,宣布結束奧斯曼帝國600多年的封建統治。1923年7月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未爾被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

執政期間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凱末爾改革”,使土耳其成為世俗國家,為土耳其的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國會向凱末爾賜予“Atatürk”一姓,在土耳其語“Ata”就是父親,“Atatürk”(阿塔土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之意。1938年11月10日在伊斯坦布爾去世,享年57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1881年3月12日,凱末爾出生於奧斯曼帝國(Osmanlı İmparatorluğu)的薩羅尼卡。1887年先後就讀於法特瑪太太區立小學和沙姆西先生小學。1893年轉入薩洛尼卡幼年學校,學習成績優異。因與一位老師同名,被該老師命名為凱末爾·穆斯塔法。
1901年在軍校學習的凱末爾(前排左二)
1901年在軍校學習的凱末爾(前排左二)
1895年升入瑪納斯提軍事預備學校。1899年進入了伊斯坦布爾(İstanbul)軍官學校,1902年進入哈拜參謀學院,因數學成績優秀,獲得“凱末爾”之稱(阿拉伯語意為“完善的”)。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此時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已經日薄西山,淪落為西方列強欺凌爭奪的半殖民地。青年凱末爾的愛國主義意識被喚醒。在軍校里,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法國啟蒙學者的著作和土耳其大詩人納默克·凱馬爾的愛國詩篇,進一步認識到封建領主的貪婪殘暴、民族壓迫的深重與蘇丹(奧斯曼君主)專制制度的野蠻落後。於是,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織了一個秘密革命小組,辦了一份手抄小報,寫文章揭露蘇丹的黑暗專制統治。

軍官生涯

一戰時戰場上的凱末爾
一戰時戰場上的凱末爾
1905年畢業,授上尉軍銜。凱末爾因參與政治活動被逮捕,后被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放逐到大馬士革第五軍營服役。1907年,在馬其頓第三軍團服役時,凱末爾加入了青年土耳其黨(Genç Türk partisi),並參加了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1908年革命,已獲少校軍銜的凱末爾在革命中立下功勞。但革命后,凱末爾因為批評當局而被調離伊斯坦布爾,后被派往保加利亞擔任武官。在保加利亞期間,凱末爾對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提高了自己的軍事素養。 1911年,凱末爾因批評當局而被調離伊斯坦布爾,不久參加了土耳其與義大利在的黎波里塔尼亞(今利比亞)進行的戰爭,晉陞為少校。1912年10月—1913年5月,調任奧斯曼帝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館武官,晉陞為中校。
一戰爆發時,凱末爾已是土耳其駐保加利亞大使館的武官,他敏銳地指出,土耳其加入同盟國參戰將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凱末爾主張土耳其應保持中立,但他的建議未被採納。作為軍人,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被任命為新編第19師師長。1915年晉陞為上校。在達達尼爾海峽(Çanakkale)保衛戰中,他兩次率領土軍成功地阻擊了協約國的登陸,贏得了“伊斯坦布爾救星”的美譽。由於戰功卓著,第二年4月,他被晉陞為準將軍銜。
1916年8月,因保衛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獲得“伊斯坦布爾的救星”和“帕夏”的稱號,名揚全國和歐洲。后被任命為第二軍團司令,晉陞為將軍。然而,凱末爾的軍事天才並不能挽救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的命運。

獨立戰爭

戰場上的凱末爾
戰場上的凱末爾
1918年10月底,奧斯曼帝國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許多領土均被協約國“委託管理”。昔日的屬地被協約國瓜分得乾乾淨淨。老謀深算的英國還鼓動奧斯曼帝國的周邊國家,妄圖將它肢解分裂。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Paris Barış Konferansı)召開。在協議中奧斯曼帝國非但將丟失15世紀以來佔領的所有領土,土耳其民族世代生存的土耳其國家固有領土也被分割殆盡。在控制了安納托利亞(Anadolu)地區軍隊之後,凱末爾立刻通過電報與地區內所有帝國軍隊取得聯繫,並聯絡多個民族主義團體,之後與勞夫·奧爾貝、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及瑞菲特·貝爾等國民運動領導人會晤,發表阿馬西亞公告。國難當頭,凱末爾挺身而出,“不獨立,毋寧死!”他著手把全國各地分散的愛國組織統一起來,他向戰友們發出吶喊:“祖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正處在危機中”;他號召戰友們:“只有民族的意志和毅力才能拯救民族的獨立”。不久,凱末爾毅然辭去軍職,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祖國的鬥爭中。
在他的推動下,議會在1920年1月通過了莊嚴的土耳其獨立宣言《國民公約》。宣布土耳其應該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廢除治外法權。這一文獻,被稱為“新土耳其的獨立宣言”。但是,協約國很快正式佔領了伊斯坦布爾,驅散議會。妥協的蘇丹政府決定解散議會,逮捕凱末爾黨人。凱末爾抓住時機,於1920年4月23日在安卡拉(Ankara)發起召開大國民會議,成立了以他為首腦的國民政府。他開始組建正規軍,並與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建交,締結了友好條約,爭取儘可能多的國家的同情與支持,為獨立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1920年6月,希臘軍隊在英國的支持下,大舉進攻,企圖扼殺土耳其的獨立運動。危難時刻,凱末爾出任國民軍總司令,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突破希軍防線,把希軍趕出了土耳其,活捉了敵軍總司令。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最終趕跑了外國侵略者,協約國不得不於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會議簽訂了《洛桑條約》(Lozan Antlaşması),正式承認土耳其的獨立和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Türkiye Cumhuriyeti)正式宣告成立,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首任總統,安卡拉被確定為首都。兩天後,大國民議會根據凱末爾的提議,廢除了封建的蘇丹制。

掌權改革

1923年9月,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與羅麥里亞護權協會基礎上建立人民黨。1924年4月,大國民議會通過了新憲法,實行一黨制。11月人民黨改名為土耳其共和人民黨(Cumhuriyet Halk Partisi),總統兼任黨主席,總理為副主席,黨國制度正式得以確立。自1923年直至1938年凱末爾去世,凱末爾一直連選連任共和國總統、黨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其權力幾乎不受任何限制。
身著西裝的凱末爾
身著西裝的凱末爾
1925年2月,土耳其東部各省爆發叛亂,在托缽僧的唆使下,叛亂者聯合起來準備推翻共和國,使哈里發複位。叛亂很快被鎮壓下去,47人被判處死刑。此次叛亂之後,凱末爾查封寺院,禁止托缽僧活動,並以嚴厲手段打擊任何反對改革的勢力。1926年,土耳其以當時最先進的瑞士《民法》為藍本,頒布了《民法》。民法中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和休妻制等習俗,規定男女平等,婦女可以自由結婚、離婚,穆斯林婦女可以和非穆斯林男子結婚,女子有權參與國家一切政治、社會生活等。但改革也有妥協的一面,如沒有強制規定婦女必須摘除面紗,以避免社會的強烈反彈。至1927年,在凱末爾的鐵腕鎮壓之下,所有反對他的宗教、政治、軍事力量都被鎮壓下去,凱末爾全面掌權。
1928年,土耳其通過立法,將阿拉伯字母改為拉丁字母,此後又禁止使用阿拉伯字母。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種傳播西方文化的展覽會、學術團體和藝術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34年的一項立法規定,每個人都必須有姓氏。而在此之前,只有名門望族才能擁有自己的姓氏,大多數土耳其人有名無姓。姓氏改革后,議會授予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姓,意為“國父”,故凱末爾全名為穆斯塔法·凱末爾·加茲·阿塔圖爾克。從1935年開始,廣播電台上播放的幾乎是清一色西方音樂。在教育領域中,大學中的神學系被取消,原有的大學被按照西方模式改造,各種類型的世俗學校紛紛建立起來。依照凱末爾的要求,這些學校必須向學生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

晚年逝世

凱末爾的晚年開始與土耳其人民疏離。他將以前蘇丹的主要住處多爾馬巴切宮整修一新,花在那裡的時間較多健康狀況日益變壞,當確診他患肝硬化時已為時過晚。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里,他以極大的毅力和尊嚴忍受病痛,於1938年11月10日上午9時5分在多爾馬巴切宮去世。凱末爾曾說過,我終歸於塵土,而共和國卻將永存。凱末爾領導土耳其15年,身後給土耳其留下了一隻精銳強大的部隊,一個根除了專制的共和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一個嶄新的土耳其民族。
凱末爾的遺體通過伊斯坦堡運至安卡拉,等待適合的墓地。數年後墓地建成:安卡拉的一座壯麗的陵墓,其中安放凱末爾的石棺,並包括一座紀念他的博物館。

為政舉措


政治

• 共和政體
為了將土耳其改造成一個世俗現代化國家,凱末爾必須首先破除土耳其的神權哈里發制度,由於這種制度在土耳其有久遠的傳統,要廢除它,必然會有強大的阻力,不僅遭到大地主、大官僚買辦和伊斯蘭上層的強烈反對,而且凱末爾的主要助手中也有不少人持反對態度。在這個問題上,凱末爾減少阻力,他分兩步走,先廢除蘇丹制度,再廢除哈里發制度。
凱末爾·阿塔土克與土耳其議會成員(1930年)
凱末爾·阿塔土克與土耳其議會成員(1930年)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Türkiye Büyük Millet Meclisi)經過激烈辯論后通過廢除蘇丹制決議。蘇丹制的廢除取消了蘇丹的世俗政權,而僅僅保留其宗教領袖哈里發的地位。16日,議會通過決議,以叛國罪將蘇丹及其主要大臣交付法庭審判。奧斯曼帝國最後一個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於17日乘英國軍艦逃亡國外。大國民議會選舉穆罕默德六世的堂弟阿布杜勒·麥志德為新的哈里發。1923年8月,第二屆大國民議會開幕,凱末爾再次當選大國民議會主席。
1923年10月6日,土軍進入伊斯坦布爾,大國民議會於10月13日通過一項法律,宣布安卡拉為土耳其首都,避免了新政府受到伊斯坦布爾的蘇丹制度擁護者威脅。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為共和國,凱末爾被大國民議會選為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1924年3月,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廢除哈里發制的決議。土耳其最後一代哈里發阿布杜勒·麥志德被驅逐出境。土耳其從一個封建神權的君主專制國家變成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924年4月,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土耳其共和國憲法》。1928年又從憲法中刪去了伊斯蘭教為土耳其國教的條文。這不僅有效地防止了舊勢力的捲土重來,而且為凱末爾執政期間土耳其的一系列改革創造了條件。
凱末爾從軍時期標準照
凱末爾從軍時期標準照
1927年,凱末爾總結了治黨、治國的經驗之後,提出了共和、民族、世俗、平民四大主張。1931年4月,凱末爾提出了六項(增加國家主義、革命主義)被稱為根本意義的原則,5月10日,土耳其人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凱末爾提出的六項原則制定了黨章、黨徽,把六項原則稱為“六箭頭”,1937年2月,將六項原則歸納和升華為六大主義,並寫進了新憲法第二條。這六大主義一直是土耳其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是土耳其共和國官方的政治意識形態。凱末爾主義包括以下六大主義(Kemalizm):
• 共和主義:反對君主專制主義,堅持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體原則;
• 民族主義:保衛土耳其的領土完整、民族獨立和國際上應有的地位的原則;
平民主義:公民主權,即國家權力屬於全體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 國家主義:以國營經濟為基礎、同時鼓勵私人工商業和堅持經濟獨立自主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原則;
• 世俗主義:反對伊斯蘭封建神權勢力干預國家政權、法律、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原則;
• 改革主義:反對滿足現狀、盲目保守和聽天由命的思想,體現堅持不懈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原則。
凱末爾主義奠定了土耳其政治現代化的指導方針,所以說凱末爾本人奠定了土耳其政治現代化的基礎並不為過。
• 民族政策
1933年的凱末爾
1933年的凱末爾
凱末爾主義是現代土耳其民族國家的立國基礎。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共和國締造者、第一任總統凱末爾正式宣布,土耳其民族主義放棄泛突厥主義的幻想,建立以安納托利亞高原為核心、主體位於小亞細亞包括伊斯坦布爾及其周圍一小塊歐洲領土在內的新型民族國家。人們通常以此作為凱末爾主義與泛突厥主義徹底斷絕關係的標誌。1927年10月,凱末爾在議會發表了著名“講話”,詳細闡述凱末爾主義的思想內涵及其要點,進一步明確了對泛突厥主義的態度:“我既不支持所有穆斯林民族實現聯盟,也不支持所有突厥民族的聯盟。在座的每位有權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政府必須保持固定的政策,以事實為根據,採用一種觀點,堅持一種思想,保證本民族在自然疆域之內的獨立與生存。任何感情與幻想都不能影響我們的政策。”這次講話明確指出凱末爾主義與泛突厥主義的主要不同點,即:凱末爾主義把土耳其的民族認同和政治認同嚴格限定在共和國現有疆界之內,否認泛突厥主義的民族觀和國家觀。

軍事

1918年10月14日,奧斯曼帝國的大維奇爾(相當於總理或首相)艾錫代表奧斯曼處理有關停火談判的磋商。10月30日,《摩得洛司停戰協定》被簽訂,協約國開始實施之前已經秘密協議的瓜分奧斯曼帝國。由於奧斯曼的首都已被英軍控制,蘇丹政府此時已無力拒絕協約國的要求。
凱末爾視察軍隊
凱末爾視察軍隊
1920年8月4日,新成立的蘇維埃俄國政府對凱末爾政府表達了希望土耳其成為其共產主義盟友的意圖,凱末爾回答說”這個問題要等到土耳其獨立之後再談“,並允諾割讓納希切萬和巴統,以此爭取到的俄國的支持,隨後獲得了蘇俄的資金及武器支持。之後的一年裡,獲得了武器及資金支持的凱末爾成功將土耳其國內的民族主義武裝聯合起來,先後驅逐了法國、英國、義大利、亞美尼亞、希臘等國的武裝干涉,隨後英法等列強考慮到國際形勢以及增加駐軍會對國內政治產生的巨大影響,決定不再向土耳其派遣軍隊,法國、義大利及英國邀請凱末爾到威尼斯商討停火,手中有了談判籌碼的凱末爾執意要求在穆丹雅舉行會談。(參考詞條“土耳其獨立戰爭”)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經濟

• 民族經濟
凱末爾
凱末爾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后的頭幾年,土耳其處於經濟恢復和重建時期。外國資本在經濟領域中還佔有優勢。為了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凱末爾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民族私人資本主義和限制外資的政策,如頒布保護稅則,降低運輸價格等等。這種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土耳其的民族資本勢單力薄,國內的民族工業基礎薄弱,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緩慢,加上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土耳其經濟的衝擊,使凱末爾下決心實行經濟改革,推行以“國際主義”為指導的經濟政策,即由共和國統一管理國民經濟計劃和經濟建設,國家直接在工業、交通運輸、銀行等方面投資經營。
1934年,土耳其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由國家直接投資興辦一系列企業。以“國家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經濟政策,促進了土耳其民族工業的發展。它不僅使土耳其比較順利地渡過了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而且為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工業奠定了基礎。
1924年到1939年,土耳其修築了近4000公里的鐵路,全國鐵路總長達到6950公里。土耳其政府又不斷從外國承租者手中贖回租讓企業,到1939年,幾乎所有的鐵路、碼頭、船塢、煤礦和城市公用事業都轉入土耳其政府手中。
• 農業方面
在凱末爾執政時期,土耳其在農業方面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廢除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法,宣布土地歸耕種者所有,向農民分配國有土地和無主土地;廢除封建的什一稅;建立農業信貸體系,以減少高利貸剝削等等。這些改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為徠適應社會現代化的需要,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改革的同時,凱末爾政府還在文化教育、社會習俗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改革。

社會

• 宗教世俗化
1924年3月,凱末爾廢除了源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後人的哈里發制度,將奧斯曼王室成員全部驅逐出境,並進行政治改革。他廢除了歷史悠久的伊斯蘭教長(Shaykh al Islam)制、撤消沙里亞(Seriat)(即伊斯蘭法)、停辦獨立的宗教學校和經院、關閉宗教法庭(特別沙里亞法庭)以及廢除被奉為神聖法典的沙里亞法、制訂和採用依據西歐國家法律為摹本的新民法等等,從而為土耳其的世俗化(laikleştirme)掃清了障礙,這使得保守的伊斯蘭教徒認為他是伊斯蘭信仰的背叛者。
• 服飾革命
凱末爾利用1925年大國民議會授與政府的特別權力,以激烈的手段完成了頗具象徵意義的土耳其服飾革命。他頒布命令,強制所有政府人員必須穿戴西裝與禮帽,同時頒布一項禁令,禁止非神職人員穿著宗教袍服或宗教徽記;11月25日,又頒布新的法律,強制所有男子必須戴禮帽,凡戴土耳其帽者將依律治罪。他帶頭脫下軍服,換上西服,以為國民表率。
• 解放婦女
1935年首次進入國會的18位女性議員
1935年首次進入國會的18位女性議員
凱末爾推動了一系列提高土耳其婦女地位的改革。包括在法律中明文強制不準婦女在學校戴面紗(現已廢除)、廢除一夫多妻、確立離婚制度、保障婦女在教育、就業、參政以及財產繼承等方面的權利。
1934年修改憲法,婦女21歲擁有選舉權,30歲則擁有被選舉權,這項舉措甚至比許多歐洲國家更早,如法國和瑞士。

文化

• 文字改革
凱末爾親自教授新土耳其語
凱末爾親自教授新土耳其語
1928年5月24日,大國民議會立法通過以“國際”拉丁字母取代以前使用的阿拉伯字母。8月9日,在共和人民黨舉行的一個有黨的許多重要人物參加的遊園會上,凱末爾宣布實行文字改革。他號召“把這件事(指推廣新字母)看成是一種愛國行為和國民義務”,要求土耳其人民把“自己從多少世紀以來像鐵箍似的束縛著我們思想的那些令人無法理解的符號中解放出來”。而只有這樣,土耳其民族才能“以它的文字和它的思想,表明自己在文明世界中的地位”。他前往全國各地,親自教人們學習新字母。
11月3日,大國民議會通過一項立法,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確定了土耳其新字母,並規定翌年起不再公開使用舊的阿拉伯字母。
凱末爾聲稱,與阿拉伯字母相比,新字母清楚、簡潔又適合土耳其語發音,在土耳其提高成人識字率及發展文教事業方面產生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實際上新的拉丁土耳其字母,合併了幾個不同的音,k和q不分,é和e不分,h和x不分,反而產生了新的混淆。如其實行的一切變革一樣,凱末爾將這一切都視為政治行動,是他改造土耳其國家和社會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削弱與割裂同奧斯曼帝國歷史和伊斯蘭的聯繫。凱末爾從另一方面否定了伊斯蘭文化的本體特徵,反過來強調了突厥史和前安納托利亞歷史的重要性。

外交

• 爭取獨立
1922年10月3日,位於馬爾馬拉海的旅遊勝地穆丹雅舉行停戰協定的和談。土耳其西部的軍事司令伊斯麥特·伊諾努代表土耳其出席。這次會談與《摩得洛司停戰協定》大不相同,英國和希臘在這一次處於被動一方,希臘則代表協約國進行會談。伊斯麥特向英國所作的唯一讓步是承諾土耳其不會進犯達達尼爾海峽,讓英軍可以保有一個安全的港口。最終英國同意安卡拉政府的提議。穆丹雅停戰協定於1922年10月11日被簽署,在1922年10月15日正式實施。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投票決定廢除奧斯曼蘇丹統治權。1922年11月17日,最後一任蘇丹乘坐英國戰船離開土耳其,前往馬爾他,這是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舞台上。
1922年11月,協約國及凱末爾的安卡拉大國民議會政府在瑞士洛桑舉行會議,商討以另一個條約來取締《色佛爾條約》。大國民議會以伊斯麥特·伊諾努等人為代表。會議長達十一周,土耳其同意開放達達尼爾海峽。法國代表卻因未能達到目的而拒絕談判,土耳其亦因此而拒絕簽署。
1923年2月,洛桑會議一度因土耳其人抗議而被迫中斷。4月重新開始會談,7月24日,會議最終達成共識,簽訂《洛桑條約》,條約承認土耳其共和國接替奧斯曼帝國成為主權國家。
• 和平外交
在對外關係方面土耳其共和國實行和平中立與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凱末爾繼續發展與蘇聯的友好關係,1925年與蘇聯簽訂《土蘇友好中立條約》;改善與加強同鄰國(阿富汗、伊朗等國)的關係。1930年與希臘簽訂友好條約,1933年簽訂邊界保證條約。凱末爾政府促進了兩個區域性和平條約的締結。第一個是與南斯拉夫、希臘、羅馬尼亞等國簽訂的《巴爾幹條約》;第二個是與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四國組成的《薩達巴特條約》集團。
土耳其還改善了與西方國家法、意、英等國的關係。1936年7月20日,在瑞士的蒙特洛,土耳其與英、法、蘇、希等有關國家通過了新的海峽制度公約,即《蒙特洛公約》,將海峽管理權從“國際委員會”手中收回。公約規定,土耳其共和國可以在海峽兩岸設防,並進行管理。

個人生活


凱末爾和他的妹妹(左)以及母親(中)
凱末爾和他的妹妹(左)以及母親(中)
穆斯塔法·凱末爾是其父的第四個孩子,他還有五個兄弟姐妹,不過只有其親妹妹長到成年,后成為土耳其議會議員。
1923年凱末爾與妻子旅行
1923年凱末爾與妻子旅行
凱末爾曾在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與拉蒂菲·烏沙克利吉爾(土耳其語:Latife Uşşaki)完婚。烏沙克利吉爾出生於土耳其伊茲密爾市富商之家,她曾到歐洲學習法律,她獨立自主、爽朗開放的性格正是當時推翻封建傳統、推動社會改革的凱末爾心中完美的新女性形像。於是,凱末爾當時十分寵愛比他年輕20歲的烏沙克利吉爾,很喜歡帶著愛妻在公開場合露面。
但是,這一場看似幸福的婚姻並不長久。脾氣暴躁而又坦率直言的烏沙克利吉爾無法容忍凱末爾嗜酒甚至深夜搞聚會的習慣。根據為數不多的一些資料記載,烏沙克利吉爾常常會破壞聚會的歡樂氣氛,或是重力敲打地板,警告丈夫是該睡覺的時候了。烏沙克利吉爾的這些舉動激怒了凱末爾。在他們結婚兩年後,凱末爾向他的內閣成員宣布,他要正式結束這場婚姻。不久,烏沙克利吉爾被凱末爾的官員護送上了一趟不知去向的列車,並再未返回到凱末爾身邊。她於1975年逝世。

人物評價


土耳其評價

凱末爾在各方面試圖使土耳其走向西方、走向現代,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目標。土耳其民族通過他的努力,擺脫了內部和外來的束縛,開始走向工業化、現代化邁進。僅憑這一點,“現代土耳其之父”的名號是當之無愧的。
1936年的凱末爾
1936年的凱末爾
凱末爾雖然使得土耳其人從君主制封建體制走向了民主共和,但是也走向了其個人強權與獨裁的另一個極端。他試圖擺脫了阿拉伯與波斯文化的影響,卻一味地向歐美文化靠攏。
凱末爾認為,當時伊斯蘭社會有許多的生活方式,太過宗教化且不夠進步,與共和制度與現代進步是對立的,與現代民主制度是矛盾的,所以,要實行土耳其的現代化,必需倡導世俗化和全面西化的這樣一個假設為前提,實行了與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決裂,將土耳其融入“唯一”的文明── “歐洲文明”的一系列措施。凱末爾本人擁有的民族英雄光環和一支對其絕對服從的軍隊。在軍事力量支持下,凱末爾依靠暴力和強權推行全盤西化政策,在社會各個方面,以西方為藍本進行一系列強力的改革。
由於凱末爾的獨裁指導思想,導致了土耳其政壇至今仍存在軍官的長期干政。歷史上,土耳其軍隊曾多次發動軍事政變強迫民選政府下台。所有法律必須經過由軍方控制的“憲法法庭”審查才能生效,民主變成了土耳其軍人把持國家命運的美麗外衣,近年政府逐漸通過修憲限制軍方權力,而軍方對政府的影響力也開始下降。

其他國家評價

凱末爾的身份證
凱末爾的身份證
凱末爾改革開創了同時代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國家民主改革這一趨勢的先河。跟隨凱末爾改革的腳步,許多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后,廣泛進行了改革運動。主要有阿富汗的阿馬努拉改革(1919—1929)、伊朗的禮薩汗改革(1925—1937)、埃及的柴魯爾改革(1924年)、衣索比亞的海爾·塞拉西一世改革(1930—1935),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1934—1940)。
凱末爾改革很早也曾引起中國人的注意。192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新土耳其》一書,該書比較了土耳其與中國,立意於取法凱末爾改革的精神。只可惜,這種關注未能變成社會共識。雖然凱末爾領導的革命對當時的中國人有影響,國民革命時期的孫中山,以及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袖之一蔡和森,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在其後,凱末爾領導的帶來社會真正本質變革的改革,由於歷史的複雜因素,長期以來沒有進入中國社會主流的視野。

相關爭議


• 凱末爾主義與”泛突厥主義“
為了貫徹與凱末爾主義思想,以示與泛突厥主義割裂開來,建構新的民族認同,凱末爾政權採取一系列措施,運用行政、立法等各種手段,嚴厲打擊敵對意識形態,泛突厥主義勢力因此遭到嚴重遏制。但是總的來看,凱末爾主義對泛突厥主義的打擊並不徹底,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為其苟延殘喘提供了方便。
• 孤獨無私的獨裁者
有人指責說,無論如何,凱末爾還是一個獨裁者,他只允許他的共和人民黨一個政黨存在。自1923年直至1938年凱末爾去世,凱末爾一直連選連任共和國總統、黨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擁有無上的權威。但是,他仍著力於民主制度的培育,重視議會的授權,也很注重議會的權威和三權分立、人民主權等共和政體基本的原則。為了維護共和政體,凱末爾堅決反對軍隊干政,在建國第一年裡就要求軍官在從軍還是從政中選擇一條途徑。1927年,在土耳其獨立戰爭中戰功卓著的凱末爾和伊斯梅特也辭去了在軍隊中的一切職務和軍銜。
在奧斯曼各民族紛紛分崩離析離突厥人而去曲終人散的時刻,《洛桑條約》卻將庫爾德人的一部分和他們所居住的土地留在了土耳其。從凱末爾的角度來看,從維護土耳其國家疆域的角度來看,是必須堅決反對庫爾德獨立的,這是他無法更改的立場和選項。而在維護與應對的辦法上,考慮到民族分裂運動曾導致奧斯曼帝國的混亂和崩潰,他堅持認為土耳其必須是由土耳其人組成的單一國家。
這對於強調國家統一是有道理的,但他在實施時卻徹底否定了庫爾德族的存在——不承認庫爾德族的存在,把他們稱之為“山地土耳其人”,戶籍統計不允許任何人申報為庫爾德人,禁止在學校和公共場合講庫爾德語——這種政策一直延續到21世紀。
• 世俗化問題
在凱末爾的努力下,1925年11月3日,議會通過法令,號召全國採用禮帽和便帽,廢除男士戴費茲帽,婦女戴面紗和頭巾的舊習,其次,政府還關閉了一些伊斯蘭宗教設施,廢除宗教稱號,廢除希克拉歷而採用公曆。
凱末爾世俗改革的主旨,與其說是政教分離,不如說是國家控制宗教。凱末爾世俗主義改革極大地強化了國家對宗教的控制。根本上說,凱末爾強力推進世俗化的動力,是義無反顧地仿效歐洲文明。凱末爾竭力削弱土耳其的伊斯蘭屬性,挖掘和弘揚伊斯蘭教之前的土耳其歷史和文化,構建面向先進的資本主義歐洲的現代民族國家。然而,凱末爾革命作為精英主義運動,在城市中心和沿海地區比較順利,遇到的真正挑戰是保守的、有根深蒂同伊斯蘭教傳統的安納托利亞內陸。
在文明取向與國家制度上,凱末爾革命強力推進世俗化進程,遏制伊斯蘭教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影響。其實,在新舊世紀之交已有論者指出,在政治意識形態及實踐上,世俗主義的凱末爾主義已失去其不容爭議的地位。凱末爾世俗主義改革局限於精英階層和中心,沒有抵達民眾和邊緣。

後世紀念


紀念館

土耳其國父紀念館(Memorial of Mustafa Kemal)是一座茶色的巨大石質建築物,牆壁上刻有凱末爾勸勉民眾的嘉言,內殿中有列柱圍繞,而且在內殿之中有一塊黑色大理石墓碑。紀念館於1953年完成,之後凱末爾的遺體也遷移至此。在紀念館中所設的博物館中還展示著凱末爾的個人遺物。
凱末爾紀念館
凱末爾紀念館
土耳其有一項特別的規定,任何來訪的國家政要,都要首先到凱末爾的墓前敬獻花圈。這也是所有來到土耳其訪問的外國國家領導人所需要進行的第一項正式活動,來表達對這位土耳其民族英雄的敬意。

機場

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
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
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的主要國際機場。1980年,為紀念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凱末爾而改名為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阿塔圖爾克國父機場是土耳其第一大機場,並為歐洲的主要機場之一。 2010年,該機場運送旅客達3200萬人次,從而躋身世界運送旅客最多的40個機場之一,並成為世界第16大國際機場。2010年,阿塔圖爾克機場還成為歐洲第8大機場。

體育場

阿塔圖爾克奧林匹克體育場
阿塔圖爾克奧林匹克體育場
阿塔圖爾克奧林匹克體育場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西部,是土耳其最大的體育場,可容納75145人。於1999年開始興建,並於2002年落成。球場名稱是紀念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球場興建為申辦奧運會,2004年獲歐洲足協評級為歐洲足協五星級足球場,可以舉辦歐洲足協所舉辦的賽事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