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縣第二中學

貴州遵義市正安縣的公立中學

正安縣第二中學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安場鎮,始建於1956年4月,佔地面積120畝,教職工275人,66個教學班,教學設施較為完備,是花園式半封閉管理的育人學校,是一所示範作用強的高級中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文化傳統


正安縣第二中學校訓:尚德、睿智、唯實、創新
“尚德、睿智、唯實、創新”的校訓表述了對正安二中學子的殷切期望,應當成為每個二中學生的座右銘。
尚做人之美德啟發展之睿智
尚德:“尚”即崇尚,“德”,即道德、德行,也就是人的品質或品格。《大學》中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易·坤卦》中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尚德”即主張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這是為人之本,把它列於首位,意在期望我們要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德載物,以德做人,體現了我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指導思想
睿智:亦作“睿知”,即聰慧;明智。唐韓愈
《賀徐州張僕射白兔書》:“事之纖悉,不可圖驗。非睿智博通,孰克究明?”明陳汝元
《金蓮記·偕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睿智聿超鼠獄,玄明克駕雞碑。”
指我們學習科學知識,棄愚啟智,要見識卓越,富有遠見。
唯實:唯是“獨、只有”,“唯實”指嚴謹治學,體現了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說實話不尚空談,辦實事不擺花架子,講實效不弄虛作假,端正學習態度,踏踏實實,扎紮實實,實事求是。
創新: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創新是學校興旺的靈魂。只有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推動理念創新、各方面工作學習方法創新,才能實現新的發展,創造新的輝煌。
正安縣第二中學
正安縣第二中學

歷史沿革


1956年4月,正安縣只有一所正安中學,已難於載負,於是,縣委、縣政府決定創辦正安中學分校,地址選擇在安場區凡溪河畔的梓童寺,次年剝離出來,正式挂名為正安縣第二中學。梓童寺原為三進兩井的馮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后以祠代廟,改為梓童寺。在將寺宇作為校產改做教室及寢室時,仍可看見大殿正中供奉的馮氏祖宗牌位,左右懸掛一副對聯:大樹將軍綿世澤,馮良學士振家聲。
正安二中建校工作於1956年初開始啟動,將校址選擇在安場區凡溪河畔的梓童寺,當時安場區委鄭德明費盡心思,率領石井鄉鄉長馮慶華逐家逐戶苦口婆心做馮氏族人及一干群眾的思想工作,終於使梓童寺里的十二戶農民遷出安置,截至8月底,改廟完畢,一切籌備工作全部就緒。9月1日按期報名,共招得110名新生編成2個班,8日正式開課。
分校首任校長由正安中學校長蘭榮鼎兼任,教導主任劉德雲主持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正安二中的領導班子不斷更替:1957年劉德雲調離,青樹華任教導主任,約半年又為丁明玉,建校至1959年,正安二中都是由教導主任主持工作。1960年,帥正剛調入正安二中建立黨支部任支書兼校長,61年熊志滄調入任二中校長,二中始有完備的黨政領導班子。
在二中的歷史上,目前校長任職時間最長的有兩位,一是文革時期調入任支書兼校長的宋廣明;一位是老校長熊志滄,熊校長自1961年調入二中主持工作,除77年調縣教育局任副局長一年外,於1984年,葉現金任校長時任黨組書記,所有時間都在二中守護校園。葉現金之後的校長依次是程治南、駱禮毓、王洪博、朱文頂、盧天智。
二中的舊跡,已隨歷史慢慢消退,只有幾處遺留下來的房屋基腳還隱隱覺得二中的古老,那雄壯輝煌的大殿和幾間廂房已伴隨歷史的鐘聲退隱進發黃的冊頁里。1965年,修建兩排8間教室並配有教師辦公室的磚房,二中始有正規標準的教室。1972年,在現教學樓前又修建兩排以石混為主的教室、教師辦公室、廚房以及一間容納近400人的禮堂,與現教學樓后的教室相對稱,中間形成活動區,為現在的校園布局定下格局。1984年,修建了24間教室的教學大樓,南北面向一溜鋪開,兩面採光,成為二中發展規劃的布局心臟。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二中的校園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1992年修建教師宿舍,96年安裝上電話,97年安裝閉路電視,99年修建容納300名學生的學生宿舍。2003年3月10日動工修建實驗樓,7月底完工,添置了理化生成套實驗設備以及多媒體、教師電子閱覽室設備,實現了教師現代化手段教學和網上查閱資料,開通區域網,實現教室、辦公室網路一體化,同時補齊了高二、高三所缺實驗儀器藥品。為了給老師們營造一個舒適安心的工作環境,修建實驗樓的同時,修建教師過渡房(即老師集資住房,財產歸學校所有,教師提出不住房時,學校如數退還集資款)40套。2003年4月,盼望幾十年的連結安場鎮與二中的老虎洞大橋動工修建,於12月成功合龍,使二中更加緊密地融入到安場的城鎮建設中,現此橋的通道已作為安場鎮的文化街來開發。
2003年以前的正安二中,一條鄉村公路從運動場穿過,二中操場本是正安縣最好的天然足球場,卻成為附近村民放牛場、收豬場、練車場,嚴重干擾學校教學秩序。10月,在縣委、縣政府、縣公安局、縣教育局領導下和安場鎮政府、安場鎮派出所的協助下,成功封閉校園西門,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問題,為封閉型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強學生管理,向封閉型學校發展,學校提出校園規劃為三大區域,即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教學區以教學樓為中心,配以實驗樓、綜合樓、辦公樓;運動區已現有操場作為集合以及文藝活動場地,新征土地進行規劃;生活區已教師過渡房為中心,配以食堂、洗澡間、娛樂休閑地以及簡易運動場地。2005年8月在老虎洞大橋橋頭新建40套教師過渡房,將校園內教師過渡房作為女生公寓,解決近500名女生住校,實現了女生封閉管理,為全校實現封閉管打下基礎;同時新建學生食堂、洗澡堂,食堂並引進電子刷卡系統以及高溫鍋爐,加強食堂後勤社會化的管理。為了解決課間十分鐘師生上廁所難的問題,新修建50個蹲位的廁所。為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每間教室都配備上電視機。新征土地65畝,並完成大部分圍牆修建。通過三年的不斷完善,基本滿足了30個教學班的教學設施要求。
回顧二中歷史,風雨滄桑近50年,幾代追求,幾多輝煌,走過漫漫長路,歷盡無數艱辛。建校之年,正安二中僅為初中2個班,110名學生6位教師,這6位教師是:劉德雲、楊方澤、趙佑緒、裴雲超、高書映、沈澤雲。1960年辦一年的高中后,正安、道真合縣將高中併入道真中學,1971年恢復高中辦學並受遵義師範學校所託,辦一期師範培訓班,為正安、道真綏陽三縣解決了緊缺的師資。1971年至1998年,二中一直是一間初、高中並舉的完中。1998年因全省提出高中集中辦學,撤二中高中為初中,擔任“普九”任務。2002年,正安縣在完成“普九”任務的同時,初中升高中矛盾日益突出,遵義市教育局,正安縣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同意二中試招4個高中教學班,2003年高中辦學複查評估過關,成為正安縣第二所獨立高級中學,於2007年形成29個教學班,教職工120人,學生人數1642人的較大規模的學校。
在二中的歷史上,師資力量曾經有過三次大換血:一是文革末期,突然調走本科學歷教師18人,其中包括原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興華和赴美深造的楊文蘭,這次換血后,二中經過10年的休養生息,才營造了86年前後的輝煌。第二次是1992年,調走學科骨幹教師8人,這次換血使二中大傷元氣,隨後便步入低谷。第三次是1998年,二中擔任高中教學的12名教師調入正安一中集中高中辦學,送出學生近600人(包括初、高中畢業生和併入正安一中的高一、高二學生),但二中調進14名年輕教師,迎進新生400人,實現了從學生到教師的大換血。但這次換血,非但沒有絲毫衰敗的跡象,反倒給人蒸蒸日上的欣慰。
在二中輝煌的發展史上,成功離不開清晰的發展思路,離不開不斷創新的教育管理制度。1996年,正安二中作為正安縣“三制一管理”試點學校,制定出“一年打基礎,兩年起步,三年出成績,四年求發展,五年創特色學校”的5年規劃,使正安二中迅速從困境中走出。1998年高中併入正安一中后,學校面對著嚴峻挑戰,總結出二中辦學的三大優勢:有一個團結奮進的領導班子和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有三制一管理的試點經驗;全校教職工有強烈的危機感,人人從內心深處都潛藏著搶位爭先的意識。二中提出辦學思路:抓德育,凈靈魂;抓管理,促效益;抓基礎建設,促發展;抓四風,樹形象。明確校訓為“尚德睿智,唯實創新”;教風為“博學精深,嚴教細導”;學風為“善學好問,慎思力行”。並在此基礎上推行“教改+半封閉管理”辦學模式,擬定把正安二中建成“花園式封閉管理育人學校”的十年遠景目標。1999年4月10日,正安二中家長學校正式掛牌成立,使二中形成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維一體的管理模式。2003年,學校成為獨立高中,縣委、縣政府提出要高質量、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和建設正安二中,把二中建設成具有60個班規模的示範作用強的高級中學,為了向這一目標邁進,學校提出全校教職工人人要發揚“我是二中人”的精神,參與管理和規劃學校。2004年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將教職工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實行合同聘用制,充分調動了教職工在學校的主動意識。同時提出五年近期規劃和遠景目標,五年近期規劃為:爭創綠色學校和市級重點高級中學;力爭半封閉式管理素質教育實驗班上台階;構造與Internet及全國重點中學連接的教育教學信息中心;建立雙向選擇的數字校園網路,完成教室與各辦公室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設置;爭取政府投入,銀行融資等多種方式,搞好學校綜合大樓、辦公大樓、食堂、學生宿舍、運動場、校門等設施的建設,力爭完善教師住房;內整外塑,全面提高,狠抓學校教育教學硬軟體建設,搶抓正安縣“十一五”規劃機遇,為普及我縣高中教育而努力奮鬥。遠景目標為:圍繞《綱要》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堅持三個面向、四個統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新人,從嚴治校,加強“三風”建設,勤儉辦學,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爭創省級示範性高中,向現代化管理和現代教育手段要質量,以嚴格的要求規範學生,以優良的校風影響學生,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以優美的環境陶冶學生,以崇高的典範激勵學生,以紮實的課程發展學生,以豐富的活動提高學生,以現代的觀念武裝學生。把學校辦成社會稱心、家長放心、教師安心的花園式半封閉管理的育人學校,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更多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辦學條件


人才培養

自1978年至今輸送重點院校7人,本科111人,專科446人,高職院校10人,中專、中師、中技614人,初中升高中724人。從這裡走出去的學子遍布祖國各地,涉及各個領域,為國家建設貢獻他們的睿智和才華,其中擔任縣、處(團)以上的學子有:
瞿雲福:昆明中甸軍分區司令員;
張漢林: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申學軍:留學加拿大、碩士學位,海口市城市規劃局信息中心主任;
甘小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〇七廠廠長;
馮澤明:貴州省紀委執法監察廳主任;
陶紅:貴州省人防辦綜合處處長;
馮其平:貴州省中級人民法院民庭庭長;
彭賢偉:貴州省師範大學教授;
杜正軍:貴陽市雲岩區副區長;
黃恩利:貴陽市水電局辦公室主任;
陳明:貴州省建材學校校長;
駱明軍:遵義市教育局局長;
趙明剛:遵義市國土局局長;
胡明德:遵義市檢察院檢察長;
劉恩永:遵義市林業局副局長;
韋紹祿:遵義市林業公安處處長;
萬大澤:遵義市智力支邊辦主任;
宋培傑:遵義醫學院機關黨支部副書記;
駱科槐:遵義師院工會副主席;
宋廣澤:遵義市環保局質監站高級工程師;
鄒國松:正安縣副縣長;
王長炎:正安縣副縣長;(退休)
龔開龍:正安縣副縣長;
程治南:正安縣政協副主席;
鄭繼奎:正安縣政協副主席;
冉華強:正安縣統戰部部長;
阮前定:正安縣人民武裝部副部長;
劉登培:道真縣人民武裝部政委;
曾潤雲:務川縣委書記;
韋德厚:餘慶縣委副書記(已故)。

獲得榮譽


該校先後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民主管理先進學校”,授予“文明單位”稱號,被縣政府評為“無毒學校”“交通安全學校”,縣禁毒委評為“禁毒先進單位”,2002年獲初中教學質量目標綜合考核優秀成績獎,2005年獲高中教學質量目標綜合考核優秀成績獎,被縣招生委員會評為“2005年度招生工作先進單位”;學校黨支部被縣直屬黨委評為2001年度、2003—2004年度“先進黨支部”,團委被縣團委評2003年度“先進單位”;學校工會2004年被遵義市教育局、遵義市教育工會評為“2004年工會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被省教育廳、省教育工會評為“2005年校務公開先進單位”。
近幾年來,學校注重校本培訓,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先後在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35篇,省級45篇,市級25篇;全國優秀教師1人,市級優秀教師6人,縣級優秀教師35人;論文獲得國家級二等獎5人,三等獎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