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病毒
TT病毒
TT病毒(TTV)是1997年日本學者首先從一例因輸血引起轉氨酶升高患者的血清中發現的新病毒,命名為輸血傳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
TT病毒(TTV)是1997年日本學者首先從一例因輸血引起轉氨酶升高患者的血清中發現的新病毒,由於該患者的姓名字首為TT,而且有大量輸血史,故命名為輸血傳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進一步的研究證實該病毒與輸血后肝炎發病有關,可能是一種新型的肝炎相關病毒。自從TTV被發現以來,許多國家開展了對它的研究,現已分析闡明了其全基因組結構,並對病原學、流行病學、檢測方法、感染與致病性等有了一定的認識。本文就TTV的主要研究情況作簡要綜述。
TTV基因序列
TTV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其基因組核酸序列變異率高,這在DNA病毒是十分罕見的。目前根據核酸序列差異對TTV進行基因分型,但方法和命名尚不統一。早期分型工作是依據N22區(220bp)的核苷酸序列間的差異進行的,稱為N22分型法。因該區域核苷酸序列較短且高度變異,故各家報道分型結果不完全一致。隨著研究的深入,利用TTV ORF1全序列(約220bp)進行分型是,可將當時報道的變異株TTV分為4個基因群23種基因型。由於後者較N22分型法能更好地反映TTV 高度異質性的特點,因此是較實用的一種分型方法。隨後,在此基礎上北京大學醫學部彭宜紅等首次報道了一個新基因群—第5基因群及其11種新基因型,這樣就將TTV的基因分型增加到5群34型。
繼TTV 在日本被發現以來,中國、英國、泰國、巴西、印度、紐西蘭、土耳其、中非等國學者陸續從本國健康人群和不明原因肝病患者的血清中分離到TTV DNA。初步統計,全世界約有10%的TTV感染者,較HBV和HCV的感染率高。我國報道的數據差異較大,綜合近兩年的10餘篇報道,健康人群感染率為13.8%,成年人感染率較兒童高,有年齡累積現象。在肝炎等肝病患者中感染率更高,國內為18%--40%,在日本有的報道高達46%。Okamoto早期報道顯示,TTV DNA在獻血員、肝硬化、肝癌、血友病人和血液透析者中檢出率分別為12%、48%、38%、46%和51%;在非甲-庚型慢性肝病和非甲庚型 暴發性肝炎中的檢出率分別為46%和47%;在ALT正常和異常的獻血員中的陽性率分別為16.8%和34.6%;在急性肝炎、急性重症肝炎、亞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性肝硬變、慢性重症肝炎和原發性肝癌中的陽性率分別為30.8%、12.5%、42.9%、33.3%、22.2%、25%和25%。
TTV主要通過輸血或血製品傳播。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多次受血或使用血製品者、靜脈注射毒品成癮者、血液透析患者及器官移植者均為TTV感染高危人群。根據對南美不同人群的調查,有輸血史者的TTV感染率為18%,無輸血史者為4%。在英國,血友病患者TTV感染率為44%,而在日本這一感染率可高達75%。
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內外學者先後在膽汁、糞便、唾液、精液和乳汁中檢測到TTV DNA,某些標本中病毒量甚至比血中高10-1000倍,因此認為TTV也可通過消化道、唾液等多途徑傳播。2001年國內傅恩清等報道TTV可經胎盤垂直傳播,此前國外已有母嬰傳播TTV的報道。多途徑傳播可能導致TTV在正常人群中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自TTV被發現以來,各國研究人員都報道了從不明原因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各類肝病患者血清中及肝組織中檢測出TTV DNA,但TTV是否為隱匿性肝病的致病因子到目前為止仍無定論,存在較大爭議,致病機理亦尚不明確。已知持續感染是TTV的特徵之一,日本的一個回顧性調查表明,TTV至少可攜帶5年以上,感染TTV後半年內消失的只佔少數。TTV可與HCV重疊感染。據報道,TTV感染者可表現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無癥狀特長期攜帶病毒、血清ALT單項升高等,且TTV DNA與ALT水平相關。部分TTV感染者組織內可見灶性壞死、匯管區炎症以及脂肪變性等。採用原位雜交技術以地高辛標記的TTV DNA作為探針,對懷疑為TTV感染的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肝組織進行檢測,陽性率為27.5%。TTV DNA主要要定位在肝細胞核內,肝細胞漿內多呈弱陽性表達。急性肝炎期TTV瀰漫小葉內呈不規則片狀頒布。所以部分學者認為TTV為一種嗜肝病毒,能引起臨床病理改變[8、17、18、19]。但是,更多學者則認為根據目前的研究資料還不足以支持TTV有引起肝炎及肝外器官疾病的能力,例如檢索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9月1日PubMeb資料庫發現,有關TTV致病性研究的論文共55篇,其中74.6%(41篇)認為TTV不致病,10.9%(6篇)致病,14.5%(8篇)認為需要進一步研究。認為不致病的主要證據是:(1)部分學者蝗調查資料表明不同人群的TTV陽性率差異不大;(2)多數TTV陽性者沒有肝臟損害的生化、組織學證據;(3)很多經輸血或母嬰傳播的TTV感染者無ALT異常。對母嬰傳播TTV嬰兒隨訪6個月至3年,也未發現肝炎;(4)合併感染TTV對急性肝炎自然病程無影響;(5)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合併感染TTV,並不影響病情及慢性化進程;(6)對6隻感染TTV獼猴隨訪半年以上,未見ALT/AST及肝組織學異常;TTV可在黑猩猩體內傳代,但亦未引起血清生化或組織病理改變。有學者甚至提出TTV感染也許代表著一種新型的宿主一病毒相互關係,TTV可能是機體珠“正常病毒群”,在一定條件下對人是有益無害的。
應用PCR技術檢測TTV DNA
TTV在機體內含量較低而變異性高,因此採用PCR法直接檢測血清中的TTV DNA是目前診斷TTV感染的主要手段。由於不同基因區鹼基序列的保守性大有區別,故應用PCR法檢測TTV DNA時,靶區的選擇非常重要。在研究早期,日本學者根據位於翻譯區內N22區的基因序列設計引物進行套式PCR擴增法(N22 PCR法)檢測,發現檢出率低,只能檢出G1a亞型。後來通過對78例TTV病毒株ORF2區部分基因的序列比較發現,在ORF2區存在一些高度保守的序列,根據這些序列的引物檢測TTV DNA,敏感性明顯提高,在僅能檢測G1型病毒,也能敏感的檢測G2型病毒的2個亞型。而以非翻譯區作引物進行PCR檢測(UTR PCR法),則可將各種基因型的TTV幾乎無遺漏的全部檢出,這樣,對感染某種基因型TTV的一般健康人群可查出80%以上的陽性率,大大高於用N22 PCR法所得的結果。例如2002年我國學者劉玉蘭等人採用UTR及ORF1區二套引物進行PCR檢測TTV DNA,結果發現TTV在普通人群及肝病患者中均有很高的感染率,分別為87.6%和94%。URT PCR法的建立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進展,使人們對TTV的流行病學特點、傳播途徑及致病性等方面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
應用ELISA技術檢測TTV抗體
以原核表達的TTVORF1和/或ORF2蛋白為抗原,應用ELISA技術對血清中的TTV抗體進行檢測。方法簡便,結果的穩定性和重複性均優於PCR法。適用於大規模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並且依據二抗的不同,還可分別檢測IgG和IgM型抗體,用於區分TTV近期感染與既往感染,分析TTV感染后的宿主免疫。這些對研究TTV的致病性將有很大的好處。目前國內外已逐步在開展。
幾年來國內外這者在TTV研究中做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一定成績,但由於尚處於起步階段,在TTV的分類及歸屬、基因分型、檢測方法、感染與免疫以及與機體相互關係等方面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國內急需研究的有:不同地區和人群TTV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不同地區TTV全基因序列的比較;開發簡單高效的TTV實驗診斷方法;單純TTV感染者的臨床特點國;TTV能否引起肝炎以及在隱匿性肝病的發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