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七星瓢蟲的結果 展開
- 益智類小遊戲
- 鞘翅目瓢蟲科動物
- 2014年李知遙演唱的歌曲
七星瓢蟲
鞘翅目瓢蟲科動物
七星瓢蟲(學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瓢蟲科、瓢蟲屬昆蟲。成蟲體長5.2-6.5毫米,寬4.0-5.6毫米;身體卵圓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狀;頭黑色、複眼黑色,內側凹入處各有一淡黃色點;觸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額外側為黃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個較大的近方形的淡黃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兩側共有7個黑斑,左右兩側各有3個黑點,接合處前方尚有一個更大的黑點;翅基部在小盾片兩側各有1個三角形白斑;體腹及足黑色。
七星瓢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發育階段,各蟲態的發育歷期,主要受食物和溫度的影響。七星瓢蟲是遷飛性昆蟲,成蟲和幼蟲的覓食行為屬於廣域搜索與區域集中搜索行為的轉換。七星瓢蟲主要以蚜蟲為食,有時還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蟲,秋天還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廣泛分佈於非洲、歐洲、亞洲。
七星瓢蟲的名稱由其鞘翅上的7個黑色斑點而來,但是其身上的斑點數量是各不相同的
瓢蟲科之一種。又名“七星瓢䖬”、“七星花雞”。我國各地均有分佈。概體圓卵形,背弓似半球。體長5—7毫米,寬4—5.6毫米。觸角節狀,短,褐色;頭、口器、複眼、前胸、小盾片及腹面、六足皆為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具7個不規則黑色圓斑,其中一個黑斑由兩鞘翅中間接拼而成。年生4—5代。多見於田野、樹林、果園,嗜食小型昆蟲。性頗機靈,常跌落匿蹤或擦飛而去。體色美麗,玲瓏嬌小。飼用透明蟲盒或生境箱,亦可作瓢蟲牌點及標本賞玩。同科尚有二十八星瓢蟲、龜紋瓢蟲及瓜茄瓢蟲等,皆可飼以玩賞。
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幼蟲與異色瓢蟲幼蟲相似。區別在於七星瓢蟲幼蟲淡藍灰色,異色瓢蟲幼蟲灰黑色。七星瓢蟲幼蟲腹部背面和側面,每節生有六個短刺;第一、四兩節背面兩側,各有一對黃色短刺;其餘各節短刺皆為黑色。異色瓢蟲幼蟲腹部背面兩側,每節生有六個分枝的枝刺,第四兩節的背面兩側,各有一對桔紅色枝刺,其中第一節的兩個枝刺基部相連,形成一個桔紅色大斑。
某些金花蟲類的卵,如柳葉甲的卵和七星瓢蟲的卵很相似,常被誤認為七星瓢蟲卵,但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①兩者產卵習性不同,柳葉甲常在柳葉上產卵,而七星瓢蟲通常不在樹葉上產卵;②柳葉甲卵粒是長圓形,卵塊排列疏鬆而不整齊,七星瓢蟲的卵粒是梭形,排列緊密而整齊。
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體長5.2-7.0毫米,寬4.0-5.6毫米。蟲體卵圓形,背面光滑並拱超呈半球狀。剛羽化的成蟲柔軟,嫩黃色,2-3小時后,整個體軀和鞘翅變硬,顏色由黃變紅,同時鞘翅上出現7個黑色斑點。
七星瓢蟲和其它昆蟲一樣,體軀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由若干個體節組成。頭部生有一對觸角,一對複眼和口器,口器兩側有一對下顎須。頭部較小,經常后縮在發達的前胸背板之下,胸部生有兩對翅,三對足。腹部八節,但腹面只能看到6一7節。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和肛門。胸部和腹部側面生有氣孔,是呼吸時氣體進出的通道,七星瓢蟲和許多有硬翅鞘的昆蟲(分類學上稱鞘翅目)一樣,有一對角質堅硬的前翅。平時,這一對的翅併合,覆蓋在胸腹部的背上。后翅為半透明的膜質,平時摺疊,匿於前翅之下。七星瓢蟲的下顎須末節呈斧狀,足的咐節是四節,但第三節特別小,並匿於第二節的兩個分葉之間,粗看很象是三節。
七星瓢蟲雌雄形態,斑紋相同,雌蟲常較雄蟲大些。兩者可靠的鑒別特徵是雄蟲腹部腹面末端,有一小的橫的凹陷,而雌蟲則平坦而光滑,無此凹陷。
● 幼蟲
七星瓢蟲幼蟲體表有一層較堅硬的表皮,它的伸展性有限,所以生長到一定階段,必須蛻去老皮,著生新皮,才能繼續成長。每蛻一次皮,就增加一個齡期,幼蟲共蛻三次皮,有四個齡期。初孵幼蟲(一齡)身體很小,只有2-3毫米,孵化后,就聚集在原卵塊的殘殼上,約經8-12小時,開始分散取食。約兩天後,蛻皮變為二齡,此時體長已增大一倍多,腹部第一節背面兩側,出現兩個黃色肉瘤,三齡幼蟲除體長加大外,腹部第一、四兩節的背面兩側,各有一對黃色肉瘤,但第四節的肉瘤不很明顯,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到四齡時,這兩對肉瘤都非常明顯。當幼蟲老熟時,體形變粗,最後以尾端固著在植株等附著物上,準備化蛹。
● 蛹
體長7毫米,寬5毫米。體黃色。前胸背板前緣有4個黑點,中央2個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緣中央有2個黑點,兩側角有2個黑斑。中胸背板有2個黑斑。腹部第2-6節背面左右有4個黑斑。腹末帶有末齡幼蟲的黑色蛻皮。
食性特點
七星瓢蟲的下顎須是它的主要觸覺和嗅覺器官。七星瓢蟲經常在蚜蟲的寄主植物上爬動、搜索,當下顎須觸到蚜蟲時,能迅速地用上顎咬住,將蚜蟲吞食。如果下顎須沒有觸到,即使蚜蟲就在它的眼前,似乎也不能發現。七星瓢蟲成蟲和幼蟲雖都取食蚜蟲,但因蟲態不同,口器結構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別。成蟲取食時,通常將蚜蟲咬住,經過口器的簡單咀嚼后,將蚜蟲軀體、附肢等完全吞下。大齡幼蟲取食基本上和成蟲一樣。但初齡幼蟲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時常在蚜蟲體上咬一個孔,吸食汁液,最後留下蚜體殘殼。一頭七星瓢蟲的成蟲,平均一天吃棉蚜100-120頭,吃菜蚜147頭,吃杏蚜59頭。幼蟲食蚜量則因齡期的大小而不同,齡期小吃的少,齡期大吃的多。
七星瓢蟲有吃卵和互相捕食的習性。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七星瓢蟲成蟲很容易吃掉已產下的卵塊。即使有充足的蚜蟲,它們也喜歡吃卵;幼蟲則常互相捕食。同一卵塊早孵出的個體,常吃掉尚未孵化的卵粒。大齡幼蟲常吃掉小齡幼蟲。蛹也常被成蟲和大齡幼蟲吃掉。
七星瓢蟲雖然主要是吃蚜蟲,但並不僅僅限於以蚜蟲為食。中國北京的金山腳下,在秋天蒿草和荊條上並沒有蚜蟲,七星瓢蟲成蟲卻群集其上,數量很多。經過仔細觀察和消化道解削並在顯微鏡下檢查,發現七星瓢蟲在早春不僅吃蚜蟲,還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蟲。秋天,七星瓢蟲則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發育過程
七星瓢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發育階段。七星瓢蟲各蟲態的發育歷期,主要受食物和溫度的影響。在適宜的食物條件下,溫度不同,發育的速率也不相同。幼蟲期在15℃條件下,長達44.1天,而在24-26℃時只有8-9.4天。高於30℃發育速率又逐漸降低,33℃時幼蟲期又延長到16.2天。溫度不適宜時發育緩慢的原因,除直接受溫度影響外,取食速率低也有關係。一頭四齡幼蟲在25℃左右時,每天取食一百多頭蚜蟲,而在15℃時,僅取食十幾頭。
越冬行為
七星瓢蟲以成蟲越冬,多選擇較乾燥、溫暖的枯枝落葉下、雜草基部近地面的土塊下、土縫中、樹皮裂縫處潛伏,蟄伏越冬后,若遇溫度回暖,又爬出越冬場所活動。出蟄后的七星瓢蟲迅速在林木、雜草和作物之間活動,特別是帶蚜蟲的作物與開花果木上。七星瓢蟲是遷飛性昆蟲,成蟲和幼蟲的覓食行為屬於廣域搜索與區域集中搜索行為的轉換。
避敵本領
七星瓢蟲有著驚人的避敵本領。只要有天敵來擾或受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它就會發生一種叫做“神經休克”現象,有點像失去知覺似的一動不動。“休克”過後,受到刺激的神經系統恢復正常,它又清醒過來,開始爬行。這種“死去活來”的舉止,人們稱它“假死”。如果用手去捏它,它就會使出第二招避敵本領,在它6條足上的各關節中間,滲出一種黃色汁液來,這些汁液散發出來的辣臭味,可使人聞之感到膩煩,就連鳥類聞到這種怪味,也“退避三舍”。
七星瓢蟲廣泛分佈於非洲、歐洲、亞洲。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華東和西南地區。
七星瓢蟲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場所不一樣。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七星瓢蟲日本亞種 | Coccinella septempuncta tabrucki | Mulsant,1866 |
七星瓢蟲指名亞種 |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septempunctata | Linnaeus,1758 |
● 產卵
七星瓢蟲卵通常成塊地產在莖葉或土塊上。卵粒梭形,豎立,整齊地排列成塊。每個卵塊一般30粒左右。最多可達百餘粒,少的則僅有幾粒。剛產下的卵淡黃色,后逐漸變為杏黃色。將孵化時,呈黑渴色。
新羽化的七星瓢蟲成蟲,待體軀和翅鞘硬化后,便開始活動取食,3-4天後交尾。七星瓢蟲有多次交尾習性,但經一次交尾,雌蟲所產的卵就都能孵化。秋季越冬代成蟲交尾后,雖活動取食,但卵巢並不發育,翌春活動取食后才開始產卵。非越冬代成蟲交尾3-5天後,便開始產卵。產卵開始以後,幾天內就達到了高峰,產卵盛期持續一個月左右。在盛期的33天里,產下了全部卵粒的95%以上。產卵盛期,一頭雌蟲一天可產好幾個卵塊。七星瓢蟲因取食的蚜蟲種類不同,產卵量大小也不同。取食它喜歡吃的蚜蟲時,產卵量就大,取食不害歡吃的蚜蟲時,產卵量就小。
● 卵期及壽命
七星瓢蟲卵期長短和溫度有關係,當16-17℃時,卵期8天,24-26℃時,卵期僅2-3天。七星瓢蟲成蟲壽命因世代不同而有較大差異。越冬代成蟲壽命一般都較長,可達8-10個月,非越冬代成蟲一般可活2-3個月。
● 生殖滯育
七星瓢蟲的生殖滯育突出地表現於2個方面:①種群中產卵雌蟲所佔的比例,簡稱為產卵率,無滯育時達100%;如越冬后蚜蟲充足時便是如此。而其第二代則因有生殖滯育,產卵率下降。②成蟲羽化后產卵前期延長的程度,這主要由卵巢發育緩慢或暫時停頓所造成。顯示出這種差異的是雌蟲。而雄蟲在滯育期間其行為、趨性和生殖附腺的分泌活動雖與生殖期有所不同,但仍可交尾,睾丸中有成熟精子。雌蟲滯育時卵巢管停止於原卵區階段,濾泡不進行發育。這時咽側體及其細胞體積均小,無合成保幼激素的活性。體內積累較多的營養物質,脂肪體雖很發達,但不合成卵黃原蛋白。
七星瓢蟲
早春田間採集的越冬代七星瓢蟲,因其發育階段不同,一般採回飼養1-7天後即開始產卵。瓢蟲產卵沒有固定的時間,產卵的地點也沒有嚴格的選擇性,在盒壁及植物上都可產卵,為了集卵的方便,可以裁一長22厘米、寬5厘米的薄紙,捲成紙筒,襯在紙盒內或玻璃器內,使其盡量緊貼在紙盒內壁,這樣卵多產在襯紙上。采卵時,可將襯紙取出,將有卵粒部位的紙剪下,放另外的空紙盒中,然後再用紙片補好襯紙,仍放盒內再用。取卵時應仔細檢查盒內植物上有無卵粒,特別在氣候乾燥時,植物常常干縮,卵粒常隱藏其中,如發現卵粒,應將帶有卵粒的部位剪下。如果用瓶養,瓢蟲卵產在瓶壁上,取卵時可用毛筆沾少許清水,將卵濕潤,經數秒鐘后,再用毛筆尖輕輕將卵撥下,放在塗有少許稀漿糊的紙上,只要卵粒保持完整,仍然正常孵化。但這樣取卵,很難保證全部卵粒完整無損,且操作費時,因此在大規模飼養瓢蟲寸,仍以紙盒為宜。
瓢蟲成蟲有取食卵粒的習性,產卵后,應及時將卵粒取走。每日取卵的時間,可結合兩次餵食同時進行,邊換飼料、邊取卵。產卵高峰期,最好能每日取卵三次。
● 卵的保存
七星瓢蟲的卵是一粒粒豎立成排,形成整齊的卵塊,由飼養盒中取出以後堆放在一起,很容易彼此摩擦,影響孵化率。七星瓢蟲的卵在20℃時,只需5-6天即可孵化。25℃時只需3天即可孵化。如果長時間堆放在一起,不僅降低孵化率,而且幼蟲孵化以後,也不便於收集飼養。因此,每次取出卵粒以後,應及時進行處理。可通過製取卵卡解決以上問題。
七星瓢蟲的產卵期可長達20-30天,產卵的高峰期亦有7-10天,因此,收集的卵塊必須立即進行低溫保存,以防止逐日孵化不便集中使用。加之自然氣候的變化或人工飼養瓢蟲的條件改變,都會造成瓢蟲的產卵高峰期、卵的孵化期與田間蚜蟲發生的時間不相配合,也常需要對卵做低溫保存。保存的時間長短,溫度高低都有一定的限度。在0℃時保存3天,其孵化率仍能達到70%以上。超過3天,孵化率大為降低。如在4℃時,可保存7天,孵化率在70%以上。在11-13℃之間,卵可保存20天,其孵化率仍然達到80%左右。實驗表明,七星瓢蟲發育起點溫度為10℃左右,低於這個溫度,瓢蟲卵雖可短時間保存,但其成活率不高。如保存在發育起點溫度之上,保存天數較長,孵化率亦高。因此,卵的保存溫度以10-12℃為宜。
● 卵的孵化
卵的孵化要求有一定的溫濕度條件。在發育起點溫度以上,卵雖然可以孵化,但其最適宜的溫度是20-25℃,相對濕度70-80%。因此在卵需要孵化時,應由貯存處取回,放於室溫中進行。一般在棉蚜開始遷飛棉田時,日平均溫度皆在15℃左右,均能滿足卵的孵化溫度條件,孵化的關鍵條件就在於濕度。如濕度在80%以上,小幼蟲很容易由卵殼內孵出,但在乾燥低濕的條件下,小幼蟲常在卵口處掙扎,不易脫出。嚴重時,甚至不孵化。因此大量的卵需要孵化時,應創造高濕條件。孵化時可在孵化室內地面潑水,掛濕布等,增加室內濕度;亦可同時在盛放卵卡的容器內放濕棉球,容器頂部再蓋以濕布,增加卵卡周圍水分的蒸發條件,經過這樣處理以後,卵的孵化時間較快,孵出后小幼蟲生命力較強。
卵孵化時,應加強檢查與管理,每日至少檢查4次,發現幼蟲孵出后,應及時取出。在卵的孵化高峰時,應3-4小時檢查一次,並且要求日夜有人看管。
七星瓢蟲
1.捉一隻七星瓢蟲,用手指頭輕輕捏一下,手指頭馬上就會沾一些黃水,這是它的保護液,氣味很難聞。不過對人體無害。七星瓢蟲遇到敵人侵襲的時候,就立即分泌這種難聞的黃水,使敵人聞而生畏,倉皇逃走。
2.七星瓢蟲還有偽裝本領,當它遇強敵感到危險時,立即從樹上掉落地面,把它那三對細足收縮起來,像“失去知覺”一動不動,裝死躺下,瞞過敵人。根據七星瓢蟲的假死習性,你突然搖動植物枝條,地面往往有裝死的七星瓢蟲。你可以用這種方法在野外尋找七星瓢蟲。
3.剛從蛹殼鑽出的七星瓢蟲,呆在蛹殼一動不動。這時候,你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用手指頭突然推它掉下來,嚇唬一下,過了一天多,七星瓢蟲鞘翅逐漸變硬,但是七個斑點始終不能出現,成為一隻“無斑點”的七星瓢蟲。
● 活動場所
七星瓢蟲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場所不一樣。冬天,七星瓢蟲在小麥和油菜的根莖間越冬,也有的在向陽的土塊、土縫中過冬。春天,一旦氣溫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蟲就蘇醒過來,開始活動,在麥類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隨著氣溫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蟲和蚧蟲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樹、槐樹、榆樹、豆類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蟲,有時甚至出現大批七星瓢蟲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間七星瓢蟲的數量減少,它常在玉米、蘿蔔和白菜等處產卵,這時候,早晚的氣溫較低,七星瓢蟲往往隱蔽起來,不易發現,需在上午7點鐘以後至太陽下山之前採集。
● 捕捉方法
越冬的七星瓢蟲不食不動,只要找到,捕捉很方便,用手就能捉住。其他季節的七星瓢蟲善爬能飛,可以利用它假死習性,用塑料袋迅速套住棲息著七星瓢蟲的枝條,抖動一下,七星瓢蟲立即掉落在袋裡,接著,把枝條抽出,紮緊口袋,就可以帶回實驗室。
人工飼養七星瓢蟲,首先要解決飼料問題。可以到野外採集天然飼料蚜蟲,但這種方法費工多,有時還不易採到。所以用人工培養大量蚜蟲,滿足七星瓢蟲食用。可用蠶豆苗人工培養蚜蟲。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採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豆苗上,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蚜蟲就能大量繁殖,這時就可用蚜蟲作七星瓢蟲的飼料。
將蛹或成蟲放入成蟲飼養籠內,每籠放雌蟲500-750頭,並搭配1/4的雄蟲。成蟲喂人工飼料或蚜蟲,每天喂飼料和加水。新羽化的成蟲,經過幾天的取食,逐步達到性成熟,便交尾產卵。產卵時間多在晚上7-9點鐘。卵產在籠頂和內側的紙上,收卵時,將籠內的紙取出,換上新鮮的紙就成了。收卵每天1-2次,同時換飼料和水。收卵時先準備一批空飼養籠,籠底打開,頂面向光,然後將有蟲的籠底面紗布拆開,籠底對準籠底,成蟲馬上向有光的方向集中,進入新的籠內。
成蟲飼養時,如食料不足,就不產卵。成蟲在黑暗條件下活躍,晚上可適當加光照,減少成蟲活動,避免相互碰傷。
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間,幫助人類消滅蚜蟲和蚧蟲。如棉田出現大量蚜蟲危害,這時可以把七星瓢蟲散放到棉田裡,它就能將蚜蟲吃掉。散發時,在棉田邊走邊放七星瓢蟲,走幾步放幾隻,以求散放均勻:①掌握好散放時間,以傍晚時散放為宜。因為傍晚氣溫較低,光線較暗,七星瓢蟲活動性較弱,不易遷飛;②採用成蟲和幼蟲混放。因為幼蟲沒有遷飛能力,不會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蟲的本領;③散發前一天停止餵食,再進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蟲遷飛活動能力;④散放后兩天內,不進行中耕和其他田間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蟲受驚遷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