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寺
雲南省名勝古迹
位於雲南省巍山縣城東南3公里的東山濟勝大小寺,實為圓覺寺和玄珠觀的合稱。圓覺寺位於巍山縣城東南的靈應山,原為明代左土司之母所建,歷經明、清三次擴建,成為今天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玄珠觀坐落在玄珠山上,與圓覺寺相距二里。始建於唐初,它的前身是南詔王室蒙氏宗祠。玄龍寺與圓覺寺合稱為“大小寺”,是蒙化十六景之一。小寺玄龍寺建築面積超過大寺圓覺寺300平方米,是以“大寺不大,小寺不小”。
大寺名為圓覺寺,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為蒙化土官知府左氏所建。
萬曆年間重修,后焚毀,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重建,康熙年間重修,成為今天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
永曆十年(公元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間毀於戰亂,光緒年間重修。
1981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距離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東邊三公里許的大小寺,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迹之一。古往今來,為大小寺留下詩文墨寶的詩人騷客不計其數。而其中最為世人稱道者,當數曾三次遊歷蒙化(今巍山),並得到蒙化“能文翰,工詩畫,有魏晉風”的明代狀元楊升庵於圓覺寺的題詠。
“一水抱孤城,煙渺有無,主杖僧歸蒼莽外;群峰朝疊閣,雨晴濃淡,依欄人在畫圖中。”有評價稱,“楊狀元的這幅楹聯,對仗工整,意境優美,境界高遠。況味十足,韻味無限。凸顯出楊狀元高深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值得一提的是,在巍山期間,楊狀元還悉心編輯整理《南詔野史》一書。為後人研究傳承弘揚南詔文化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有道是楹聯、詩文、繪畫因古寺、古剎而生,古寺、古剎藉助楹聯、詩文、繪畫相得益彰,熠熠生輝。除了楊狀元的楹聯外,圓覺寺還有兩幅楹聯也是頗耐咀嚼,一聯是:“暮鼓喚醒眠雲客,晨鐘催回望月僧。”
另一幅是:“煙鎖錦溪水綠,雲扶寶岫峰青。”落款是“玉屏山樵”“種梅山人”“玉屏山人”。兩幅楹聯中間,均畫有筆法純熟,靈動鮮活的山水花鳥圖。前者為松鶴圖。後者為喜鵲踏梅圖。巍山當地一些文化人士介紹,這些楹聯書畫,無論意境內涵,還是品位境界,一看就是出自飽讀傳統詩書的文人雅士之手。他們工於意境的營造,追求水墨畫一般清新脫俗的意趣和韻味。手法融入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直是他們想要達到的終極之美。
(圓覺寺)
大小寺
(玄珠觀,玄龍寺)
玄珠觀由十六間大小殿堂組成,有玉皇閣、三官殿、呂祖殿、關聖殿、財神殿等。
寺依玄珠山而建,層台疊閣,氣勢雄偉。其布局為在南北中軸線上建山門、石坊、四聖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東,有關聖、三皇、呂祖、觀音諸殿和彌羅宮、芭蕉樓、碧波室、禪堂等建築。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軸線,根據地勢,採取由西到東上下三台橫列落,內多園林小景。
玄龍寺建築以山門及大殿最佳。山門為單檐歇山頂牌樓式樣,寬三間,前後檐下施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細。大殿建於2米多高的台基上,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4.8米,進深16.2,高12米。前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個建築氣勢雄偉。
“大寺不大,小寺不小”,由於小寺面積較大寺大,而有此俗語。其寓意為“大事不大,小事不小”,沒有那件事重要至不可替代,天塌了有高人頂著,不用過分的焦急,憂心;也沒有那件事是正直的小事,一不留心,會帶來巨大麻煩。總之要辯證看待事物的發展變化。
“小寺不塔,大寺塔”,由於大寺有塔,小寺則沒有,而有此俗語。其寓意為“小事不tá,大事tá”( tá,巍山方言,大意是拿不住,不牢實),小事辦得了,大事總是出問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