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成纖維細胞
肌成纖維細胞
肌成纖維細胞是指含有肌動蛋白、肌球蛋白和其他肌肉蛋白的成纖維樣細胞。收縮蛋白質排列成可具有收縮功能的形式。
中文名稱:肌成纖維細胞
英文名稱:myofibroblast
定義:
肌成纖維細胞主要來源於以下3條途徑:
①間質固有成纖維細胞活化;
②EMT;
1. 間質固有成纖維細胞活化是肌成纖維細胞主要來源途徑之一,高達50%左右。
固有成纖維細胞活化必須依賴以下條件:
①局部存在活化的TGF-B1;
②EcM成分結構發生相應修飾與變化;
同時,EcM成分在細胞重塑過程中發生相應修飾改變,一方面增加細胞的黏附能力;另一方面細胞外應力增加,又可以通過由EcM成分相連接的細胞骨架蛋白,激活細胞內的多種信號系統,進一步放大纖維化的級聯反應,加速纖維化的進展。
2. 體內肌成纖維細胞的激活,可能是多因子相互協同作用的結果。儘管TGF-B1單獨作用時,可以誘導成纖維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然而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能顯著增強TGF-B1誘導的成纖維細胞活化。同時用TGF-B1和tPA處理腎間質成纖維細胞,能顯著增強其從頭合成asMA、產生I型膠原的能力。tPA促纖維化的作用是通過與細胞膜LRP-1受體結合,誘導其酪氨酸磷酸化,從而募集B1整合素以及激活ILK信號實現的。在腎間質纖維化過程中,TGF-B1、tPA、LRP-1、B1整合素和ILK的表達,均明顯上調,提示這一信號途徑已激活。另外,除tPA外,腎間質纖維化時cTGF和FGF的表達均增加,可能亦參與了TGF-B1的協同作用,從而促進間質固有成纖維細胞的活化。上皮細胞向間充質細胞轉分化(EMT) 存在於正常機體胚胎髮育過程中,併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胚胎3個胚層結構的形成中,中胚層原始間充質細胞即為上皮母細胞,通過EMT的方式形成。隨後,中胚層的間充質細胞通過“間充質細胞向上皮細胞轉化”的方式,產生次級上皮細胞;而次級上皮細胞再次通過EMT的方式,形成中胚層和內胚層其他結構的細胞。成為分化發育成熟的上皮細胞,在炎症、創傷等因素的作用下,又可通過EMT產生間質成纖維細胞,參與組織纖維化修復。而上皮組織來源的腫瘤細胞,也是通過EMT實現腫瘤細胞在體內的轉移。
3. 骨髓來源的纖維細胞骨髓前體細胞是間質肌成纖維細胞的另一個重要來源,亦稱為纖維細胞,約佔15%。纖維細胞最初是從循環中源於骨髓的cD34+細胞群中分離出的細胞亞群,形態接近成纖維細胞。這類細胞表面,既有淋巴細胞標記,又有間質細胞標記(如I型膠原)。一般認為這類細胞在組織纖維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纖維細胞表面表達的趨化因子(如CCL 21)及其受體,對於促進該細胞從循環中向腎間質纖維化病灶處遷移起關鍵作用,利用CCL 21中和抗體,阻斷ccL21/CCR7的信號傳導,能夠顯著減輕腎間質纖維化;剔除ccR7基因的小鼠,其腎間質纖維化及MCP-1基因表達均顯著降低,表明趨化因子及其受體系統,可調控骨髓中纖維細胞致纖維化作用。
4. 其他近年來,有學者認為除上述3條途徑外,肌成纖維細胞還有其他來源,如血管內皮細胞,可通過內皮細胞向間充質細胞轉分化而產生肌成纖維細胞,參與ECM的合成;血管周細胞(pericyte)和血管平滑肌細胞,也可被激活成為肌成纖維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本身含有aSMA,在病理條件下即可進一步分化成為肌成纖維細胞。由於在病變的腎間質中,aSMA陽性細胞多集中在腎小血管和微血管周圍區域,更有力地支持肌成纖維細胞這一來源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