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街道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轄街

彩石街道,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位於歷城區309國道南側,毗鄰經十東路,距市區20公里,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4.5萬。境內山水秀美,古迹眾多,民風淳樸,是遠近聞名的桃鄉、泉鄉、旅遊文化之鄉。

2019年10月22日,彩石街道被授予“山東省森林鄉鎮”稱號。

歷史沿革


歷史由來相傳在元代,西彩石原名叫採石庄。明洪武年間,黨、杜二氏在此居住。以後又有住戶由直隸棗強縣遷入建村。相傳,因村西五座小山“產靈石,玲瓏可愛”,多呈色彩,故沿稱彩石村。
1956年10月原屬章丘縣的彩石區8個鄉劃歸歷城縣
1957年撤區設大龍堂鄉。1958年為紅旗公社(彩石、大龍堂、宅科管理區)。
1965年為大龍堂、彩石公社。
1972年改稱彩石公社。
1976年改稱大龍堂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設彩石區。
1985年撤區為彩石鄉。
2001年12月20日,省政府批准撤銷彩石鄉,成立彩石鎮。鎮轄5個辦事處,44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
2009年,將彩石鎮東小龍堂、西小龍堂2個村劃歸孫村街道管轄。
2016年9月27日,山東省濟南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批准撤銷彩石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彩石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彩石街道轄4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彩石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370112112201122兩岔河村
370112112202121東彩石村
370112112203220康井孟村
370112112206220朝陽村
370112112207220塔窩村
370112112208220黃路泉村
370112112209122西彩石一村
370112112210122西彩石二村
370112112211122西彩石三村
370112112212122西彩石四村
370112112213122西彩石五村
370112112214122西彩石六村
370112112215220南宅科村
370112112216220北宅科村
370112112217220東泉村
370112112218220三泉峪村
370112112219220西絲峪村
370112112220220大龍堂村
370112112221220玉龍村
370112112222220黃歇村
370112112223220南泉村
370112112224220王家莊村
370112112225220捎近村
370112112226220杏峪村
370112112227220葫蘆套村
370112112228220韓家峪村
370112112229220潘河崖村
370112112230220平房村
370112112231220路相村
370112112232220岔峪村
370112112233220石瓮峪村
370112112234220老樹峪村
370112112235220磨盤峪村
370112112236220柳泉村
370112112237220中泉村
370112112238220斷苕村
370112112239220講書院村
370112112240220玉河泉村
370112112241220萬糧峪村
370112112242220虎門村
370112112243220徐家場村
370112112244220青龍峪村

人口民族


2001年,8781戶,29293人,其中男14669人,女14624人,非農業人口186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8人。
2000年,彩石鄉人口29093人。(常住人口數據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彩石鎮52570人。
彩石街道
彩石街道

經濟


十幾家單位落戶彩石,為彩石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有力諾科技園北園區、三聯集團虎山開發區、省科學院中試基地、省公路局、山東教育出版社、市公路局綜合服務中心;福源來裝飾材料公司、山東省黨校、山東省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濟南職業學院、魯信房地產開發公司、魯建集團、蟠龍山森林公園、泰山房地產、城建學校等。2008年山東省委黨校新校亦選址於此,綜合佔地近2萬畝,綜合計劃投資近2億元。形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效應。

文化


東彩石
位於濟王公路以南,南為兩岔河和狼貓山水庫,西鄰西彩石,北為西小龍堂。466戶,1833人。設東彩石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1月,鎮政府由兩岔河遷此。
彩石街道
彩石街道
明洪武年間(1368-1398),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村東山上石頭多呈彩色,故沿稱東彩石。
西彩石
西彩石因古時產五色石而得名,西虎山、南丘子山、北白土山、東海渚山,呈十字星將西彩石村環繞其中。村北的玉皇山頂,火山口依稀可辨,奇的是火山口邊有一鬼斧神工的大石瓮,瓮深丈許,水盈難測。傳說女媧娘娘當初便是在此處以瓮為鍋,以彩石為料,以熔漿為火煉製五彩石,擇天薄而增之,擇天漏而補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火燃盡了,鍋燒裂了,煉了9999天,彩石用了9999塊,終於將天漏補住,人們得以安生。那剩下的一塊五彩石被女媧隨手往南一扔,便由《紅樓夢》中賈寶玉口含而降,而如今穩坐在村南蟠龍山,成為擎天巨石。今蟠龍山森林公園,林木漫漫,雲氣繚繞,入得林中,三伏天不覺氣熱,三九天不覺其寒,緣山間小路上行,一高數十米,闊約十米的擎天巨石,獨立高聳。位於東彩石以西2公里,南依黑峪山,東北為西小龍堂,1369戶,5257人。設西彩石一、西彩石二、西彩石三、西彩石四、西彩石五、西彩石六村民委員會。農曆三、八逢集。村北趙山之陽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房彥謙墓:村東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彩石烈士陵園。2003年8月,在一座娘娘之頂,發現坐北朝南拱形屋頂無梁殿。
相傳在元代,曾名才採石庄。明洪武年間(1368-1398),黨、杜二氏在此居住。以後,又有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建村。相傳,因村西山“產靈石,玲瓏可愛”,多呈彩色,故沿稱西彩石。建有蟠龍山森林公園。
西小龍堂
位於東彩石以北2公里,巨野河西岸,東鄰東小龍堂,西南為西彩石。410戶,1509人。設西小龍堂村民委員會。村西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古墓葬清河太夫人墓。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小龍潭,俗稱小龍堂。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定居。因村東有龍王崖而得名小黨小組潭。建國后,以村中一條南北大道為界,分成東、西兩個村,其村位西,故稱西小龍堂。東小龍堂位於東彩石以北2公里,巨野河西岸,西南為西彩石,西鄰西小龍堂。303戶,1100人。設東小龍堂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小龍堂同。以處位東,沿稱東小龍堂。
孟家莊
位於東彩石西南7公里,東為白臘灘,西鄰康泉,北為井子峪。17戶,80人。設康孟村孟村村民委員會。
明代,孟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據村南清乾隆年間張氏墓碑記載:張清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老鼠(樹)峪,生五子,四子又遷居孟家莊。後來孟姓戶雖絕,仍稱孟家莊。
康泉
位於東彩石西南7公里,東鄰孟家莊,北依互屋脊,東北為井子峪。27戶,100人。屬孟村孟村村民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元年(1736),康、李、周諸氏先後遷居建村。因村內有眼泉子,以康姓得村名“康泉”。後來康姓戶雖絕,仍稱康泉。
井子峪
位於東彩石西南6.5公里,東南為白臘灘,南鄰孟家莊,西依瓦屋脊。44戶,126人。孟村孟村民村民孟村民委員會。
據村東《楊氏譜碑》記載:明洪武年初,先祖楊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楊家莊,至十二世楊連玉又遷建村。因地處西北峪有一眼井,沿稱井子峪。
兩岔河
位於東彩石東南1.5公里,狼貓山水庫北岸,東南鄰塔窩,西南為朝陽。209戶,7兩岔河兩岔河村民委員會。曾為彩石公社,鄉政府駐地。
明洪武年間(1368-1398),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居建村。因地處巨野河上游兩條支流的交岔(匯流)處,沿稱兩岔河。
朝陽
位於東彩石以南2.25公里,狼貓山水庫水庫西岸,東為為三泉峪,西南鄰宅科。114戶,423人。設朝陽村民委員會。
明天啟三年(1623),朱氏最早遷此建村。曾名土窩。俗稱土頭村,因地處土質好而得名。1958年修建狼貓山水庫佔地,將村搬遷至原村西高崗之處,取喜迎朝陽之意,改稱朝陽。
塔窩
位於東彩石東南3公里,狼貓山水庫東岸,東南鄰大龍堂,西南為三泉峪。184戶,680人。設塔窩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劉、楚二氏遷居於此。在村西北有座塔,因建村於塔下邊低洼處,故沿稱塔窩。
黃路泉
位於東彩石以東6公里,南鄰玉龍,西南為大龍堂。237戶,747黃泉路泉村村民委員會。村東有古黃泉路泉。
明萬曆年間(1573-1620),李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定居。以村東的名泉黃路泉而得名。
宅科
位於東彩石以南3.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為三泉峪,南鄰南泉。594戶,2142人。設北宅科、南宅科村民委員會。農曆二、七日逢集。1938年農曆5月27日,日本侵略軍襲擊宅科,村民死傷40多人。
相傳在漢代,名為“賊窩”。唐李世民東征路過時將巨賊剿滅。元末明初,戴、王二氏又遷居於此。以後嫌此名不雅,沿稱宅科。
東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4.5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為風落峪,西南鄰南泉。197戶,595人。設東泉村村民委員會。村西有古名泉東泉和雙峰庵佛塔。
唐代,稱飲馬東泉。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進,曾在此飲過馬而得名。明成化年間(1465-1487),又有高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以後沿稱東泉。
三泉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3.5公里,狼貓山水庫以南,東鄰大龍堂,南為鳳落峪。122戶,415人。三泉峪村民委員會。
清光緒年間(1875-1908),稱四泉峪。俗稱絲絲峪。張氏由董家地區張家莊遷此建村。因此處有四眼山泉而得名。以後沿稱西絲峪。
鳳落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4.5公里,東鄰西絲峪,西為東泉,北有三泉峪。23戶,70人。屬於屬於絲峪村民委員會。
清光緒年間(1875-1908),郭氏由董家莊遷此建村。相傳,因該處山峪曾落過鳳凰,故沿稱鳳落峪。
王家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6.5公里,東南為韓家峪,北鄰西絲峪。38戶,114人。屬於西絲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望家峪。張氏由菜蕪縣王莊遷此建村,取盼望家鄉之意而得名。以後沿稱王家峪。
大龍堂
位於東彩石東南4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南為杏峪,西鄰三泉峪,北鄰塔窩。482戶,1764人。設大龍堂村民委員會。農曆一、六日逢集。
相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稱大龍潭。住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居於此。以後沿稱大龍堂。
玉龍
位於東彩石以東7公里,南依仙堂山,西南為葫蘆套,北為黃路泉。592戶,1889人設設立設立玉龍村民委員會。
約在清代,曾名石旮旯,曾名御龍村。因建村在山峪石旮旯里而得名。當地有“東石匣,西石匣,中間旮旯”之說。還傳有石旮旯變御龍的故事。以後沿稱玉龍。
下黃歇
位於東彩石西南5.25公里,東為南泉,南鄰上黃歇,東北為宅科。24戶,80設設立設立設立黃歇村民委員會。
約在唐代,村名黃歇。相傳,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過路曾在此歇息過而得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方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孫村地區方家莊,后又遷入。因地勢位北,沿稱下黃歇。
上黃歇
位於東彩石西南5.75公里,東為南泉,南為井子峪,北鄰下黃歇。29戶,10屬屬下屬下屬下屬下黃歇村民村村裡村裡村裡村裡村裡有石佛殿石刻造像。
曾稱黃歇。村名來歷與下黃歇同。明成化年間(1465-1487),崔、張、孫諸氏,又由直隸(河北省)遷入。因地勢位南,沿稱上黃歇。
南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5.5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依圍子山,南為白臘灘,東北鄰東泉。224戶南泉南泉村民委員會。圍子山上有800多平方米的山寨遺址。
約在唐代,曾名永師庄。相傳,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飲用過泉水,又得名南泉。元末和明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間,劉、崔、張、孫諸氏,又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後遷入,仍稱南泉。
外捎近
位於東彩石以南6公里,南鄰東捎近,西依圍子山,西北為東泉。46戶,附近捎近村民委員會。
清代,稱捎近。據村內清同治年間碑文記載:石泉山谷口外,以谷系登岱稍近之路,谷內山莊故名捎近。後來形成3個自然村,此處沿稱外捎近。
西捎近
位於東彩石以南7公里,東鄰東捎近,西為老樹峪,北為外捎近。8戶,23人。屬捎近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與外捎近同。當初原為章丘縣西關高大遷家的一處莊園,俗稱高家莊園,後來住戶增加建成村落。為區分名村后加方位沿稱西捎近。
東捎近
位於東彩石以南6公公公里晨,東為柳泉,西鄰西捎近,北為外捎近。7戶,23人。屬捎近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與外捎近同。后加方們,沿稱東捎近。
韓家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6公里,東為王家莊,西北王家峪,東北為杏峪。93戶,25韓家峪韓家峪村民委員會。
明弘治年(1488-1505),以韓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據韓朝祥為修廟立碑記:韓家峪。後來,李、張二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呂氏從董家地區呂家莊先後又遷入。韓姓戶雖絕,仍稱韓家峪。
王家莊
位於東彩石東南6.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依仙仁堂山,南鄰潘河崖,西為韓家峪。104戶,355人。設王家莊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王家土屋。王氏由萊蕪縣王莊遷居於此。因住戶在山坡之上多建土房子而得名。以後沿稱王家莊。
杏峪
位於東彩石東南5.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為葫蘆套,西鄰西絲峪,北為大龍堂。97戶,308人。設杏峪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徐、段二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地處山峪,杏樹滿山坡,故沿稱杏峪。
葫蘆套
位於東彩石東南6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依仙仁堂山,南為王家莊,西鄰杏峪。251戶,876人。設葫蘆套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李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地處山峪,視其地勢形似葫蘆狀,故沿稱葫蘆套。
潘河崖
位於東彩石東南7.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依岱固山,西為柳泉。北鄰王家莊。157戶,585人。設潘河崖村民委員會。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原名盼姑來村。相傳,以“盼姑來”的故事而得名。清咸豐年間(1851-1861),薛、齊二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又遷入。以後沿稱潘河崖。
平房
位於東彩石東南7.25公里,巨野河上游東岸,東依仙杜堂山,南為潘河岸,西北鄰王家莊。93戶,301人。設平房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高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習慣建造原籍平房。
路相
位於東彩石東南8公里,東鄰章丘市境,西為潘河崖,西北鄰平房。198戶,694人。相村村民村民委員會。村南有古建築靈官廟遺址和白雲洞。
明代,稱盧鄉。據《劉立國家譜》記載:於萬年間(1573-1620),始祖從直隸(河北省)棗強遷來時,已有盧氏在此定居而得名。以後叫論了音,沿稱路相。
岔峪
位於東彩石東南9公里,東、南兩面皆鄰章丘市境。西鄰中泉,北為潘河崖。193戶,633人。設岔峪村民委員會。村處有古黑虎泉,水涌量大,常年流水不斷。
清乾隆年間(1736-1795),謝氏由董家地區謝家屯遷此建村。這裡有五條山峪,此處為之一岔,故沿稱岔峪。
白臘灘
位於東彩石以南7公里,東依雙石屋子山和老樹峪,南為石瓮峪,西北鄰孟家莊。27戶,8屬屬於屬於屬屬屬於屬於石瓮峪村民委員會。
清宣統元年(1909),稱白楊灘。徐氏由村南石瓮峪遷此建村。因此處多植白臘條、白楊樹而得名。以後沿稱白臘灘。
老樹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6.75公里,東為西捎近,西鄰白臘灘。104戶,342人。設老樹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老鼠峪。張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村東峪有一老鼠峪山洞,而得名。村西孟家莊清乾年間張氏碑文中有“張清由棗強遷至老鼠峪”的記載。后因鼠、樹同音,沿稱老樹峪。
吳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25公里,南鄰陳家,北為韓家。16戶,62人。設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道光年間(1821-1850),稱吳家磨盤峪。王、楊、吳三氏早居,因建村於磨盤峪山峪處而得名(肖家、韓家、陳家、蘆家的村名來歷,皆同於吳家)。以後沿稱吳家。
肖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7.75公里,東鄰韓家,南為吳家,北為西捎近。26戶,82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肖家磨峪,亦名肖家莊。肖氏由萊蕪縣口鎮遷此建村。以後沿稱肖家。
韓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公里,南鄰吳家,西為肖家,北有東捎近。29戶,93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明弘治年間(1488-1505),稱韓家磨盤峪。韓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先遷至郭店,后又行遷此建村。因地處磨盤峪山峪之內而得名韓家磨盤峪。以後沿稱韓家。
陳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5公里,東鄰蘆家,西為馬駒子,北為吳家。31戶,104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稱陳家磨盤峪,亦稱陳家莊。陳氏由大龍堂遷此建村,以後沿稱陳家。
蘆家
位於東彩石以南8.5公里,東為虎門,西鄰陳家,北為韓家。8戶,27人。屬、磨盤峪村民委員會。
清道光年間(1821-1850),稱蘆家磨盤峪,亦名蘆家村。因蘆氏早居建村,故名。後來吳氏從孫村蘆家寨又遷入,沿稱蘆家。
柳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7公里,東為潘河崖,東南鄰中泉,西為東捎近。130戶,428人。設柳泉村民委員會。
清嘉慶年間(1796-1820),李氏由孫村李家寨遷此建村。因此處多植柳樹並有一山泉,故沿稱柳泉。
中泉
位於東彩石以南8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南為虎門,西北鄰柳泉。164戶,54中中泉中泉村村民泉村民委員會。村中有古名泉中泉,鍶的含量較高。
約在唐代,稱忠泉。村以泉而得名。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至此,一時口渴難忍,忽見地面湧出一清水泉,便封其為忠泉。到清乾隆年間(1736-1795),方氏(孫村方家莊)、田氏(港溝田莊)先後遷居於此。以後沿稱中泉。
講書院
位於東彩石以南9公里,東依荊子山,南為嶺后。北鄰馬駒子。28戶,103人。設講書院村民委員會。村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書院(福聖寺)。
約在元代,曾名福聖寺。村以寺而得名,亦名講書院。傳說有二。一為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至下,曾在此講過學而改稱講書院。二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福聖寺為全盛時期,僧人70多,成為遠近僧侶講習經卷、傳教的中心,因之改名為講書院。另據,嶺后(村)碑文記載:“皇清處士張公,諱字漣綺。公之始祖諱恭字楷堂,行三,原籍直隸棗強人,自明洪武年遷居歷下時家莊。二兄弟,一遷入胡庄,一遷入張家莊,皆歷邑東北鄉也。公之八世祖,字光選,萬曆年間,由時家莊遷居院后。乃十四世,(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始遷於講書院”。
徐家場
位於東彩石以南9.2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東鄰虎門,南為玉河泉,西南萬糧峪。65戶,211人。設徐家場村民委員會。
約在明代,稱徐家響場。徐氏早居建村。在收割莊稼打場時,牲口籠頭帶有鈴鐺,響徹山澗而得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單氏從直隸(河北省)棗強又遷入。後來,徐姓戶絕,沿稱徐家場。
虎門
位於東彩石以南9.25公里,巨野河上游北岸,東南為青龍峪,西鄰徐家場。154戶,526人。設虎門村民委員會。農曆五、十日逢集。村南山有空心山自然風景區。1943年農曆9月,泰山軍分區司令員廖容親自指揮虎門大捷,打死打傷日軍30多人。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王、方二氏先後由萊蕪縣王莊,孫村方家莊遷居於此。因建村山澗處有一老虎洞,故沿稱虎門。
萬糧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10公里,巨野河上游,東鄰玉河泉,西依劈山,東北為徐家場。73戶,273人。入駐萬糧峪村民委員會。
唐代,稱望糧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率大軍東征至此,糧餉不及。以盼望運來軍餉萬擔糧,保證從董家楊家莊又遷入。沿稱萬糧峪。
玉河泉
位於不彩石以南10.25公里,巨野河源泉頭所在。東為青龍峪,西鄰萬糧峪,北為徐家場。89玉玉河泉玉河泉村民委員會。村民畢思祥家有古名泉玉河泉,幾乾乾涸乾涸過乾乾涸乾涸乾涸過涸。
清光緒年間(1875-1908),稱魚河泉。畢氏由章丘縣畢家莊遷此建村。因村處河中魚多,且有一山泉為河源而得名。後來,以玉河泉而得名。
青龍峪
位於東彩石以南10.25公里,東鄰章丘市市境,西為玉河泉,北鄰虎門。65戶,249人。設青龍峪村民委員會。有東、西青龍泉和真武祠。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原名斑鳩峪。劉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定成。因建村于山峪之中,樹木繁茂,斑鳩頗多,故名。俗有“斑鳩入虎口,別想再飛走”之說。后因村處有兩個青龍泉,以青龍勝白虎之意,沿稱青龍峪。

旅遊


彩石山川秀美,泉水眾多,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適應“東拓”與“南控”的新形勢,彩石鎮確立了“一線九點”、四大景區的旅遊業發展格局:
七十二名泉之玉河泉群----位於彩石最南部虎門辦事處轄區的玉河泉村。
虎門空心山自然風景區----位於彩石鎮虎門村南部空心山。
路相仙人堂自然風景區----位於彩石東南山區。
萬畝桃花源風景區----位於彩石東部的玉龍村,“玉龍雪桃”遠近聞名。
狼貓山水庫風景區----景區位於巨野河上游,彩石鎮中部狼山與貓山之間,因此得名。
蟠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彩石鎮政府西南。
趙山文化風景區----位於309國道的南北兩側。
石泉山谷風景區----位於彩石西南,風景優美的捎近村。
瓦屋脊戰鬥遺址----位於彩石西南部的瓦屋脊山。

風景名勝

彩石鎮按照“一線九點”布局組成了“春賞花,夏避暑,秋觀紅葉,冬鑒文化”的旅遊格局。沿區道406線向南依次可到房彥謙墓、清河太夫人墓、革命烈士山、狼貓山水庫、省級蟠龍山森林公園、捎近降龍木、玉龍桃花、仙人堂、虎門空心山等9處景點。鎮內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緊靠濟南繞城高速公路,309國道穿越鎮域北部,區道406線貫穿鎮域南北。1996年,彩石鎮第一、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090萬元、5100萬元,財政收入完成2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1元。2001年,彩石鎮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420萬元、1.29億元、7650萬元,財政收入完成75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6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00萬元;出口創匯88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3500萬元。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小清河幹流治理工程先進單位。2000年,彩石鎮被市政府評為“三個一”工程建設先進單位,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藍天工程”大環境綠化先進單位。
古迹
西彩石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東北《西遊記》,西北《西廂記》之說。庄東北有個白土山,山上有四大古廟建築,號稱北寺,為“大聖之院”。白土山東邊有個小山叫海渚山,山上有座無梁殿,題匾“幽冥教主”,俗稱“閻王殿”。庄東有觀音堂。以上廟宇暗合《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庄西北山上有座普救寺,傳說是佛教寺廟,《西廂記》中的張生、崔鶯鶯曾住過。山四周還有十字坡、崔家花園、崔家石榴樹、崔家墳、崔家井、耙王地等遺址。
名山
趙山又名玉皇山、小泰山,是一座死火山。在趙山之陽、濟王公路的南側,坐落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監察御史房彥謙墓。房彥謙,先後在北齊、隋朝為官,為唐代名相房玄齡之父,死後追授徐州都督、臨淄郡公。墓封土高5米,直徑17米,墓前有《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和唐刻石虎、石羊各一尊。《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高3.9米,寬1.35米,厚0.4米。石碑刻於唐貞觀五年(631年),由李百葯撰文,歐陽詢書,是當今山東省僅存的初唐書法刻石珍品。自房玄齡為其父房彥謙在趙山之陽建造墓穴以後,趙山上陸續修起了玉皇大帝廟、娃娃奶奶廟、眼光奶奶廟、泰山老母廟、王靈官廟等。因諸廟香火極盛,傳靈驗異常,趙山的名字也就隨之更改為玉皇山、小泰山。現諸廟雖僅存遺跡,但進山朝拜者仍絡繹不絕。
海渚山又叫海豬山、海珠山、娘娘山,是一座小山。山上千年古柏密布,山是一片樹,樹成一座山。傳說此山與大海相通,每當上潮時,小山就不見了,落潮時,小山露出水面,就像小豬趴在那裡,故名海豬山。又傳大海里有名貴的珍珠,珍珠都寄住在這小山上,故又名海珠山。山頂有一全石結構的寺廟,闊三間,無梁,號稱無梁殿,殿門口上面題匾“幽冥教主”。傳說這裡原是創造人類的始祖女媧住過的地方,所以一直流行的叫法是娘娘山子。
名村
捎進村位於彩石街道西南部,有三個自然村,建於清代。因村系去泰山的近路故名捎進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村中有“降龍木”和高家古莊園。
彩石街道
彩石街道
珍貴物種
“降龍木”生長在村南一個小山坡,與周圍樹木格格不入。它高近20米,樹榦蒼虯有力,盤旋、扭曲著極力向上伸展。樹冠寬厚鋪展,像把巨大的遮陽傘,只留點滴陽光從縫隙里滲下來。曾有專家來此考證,認為它是我國僅存的一株“降龍木”。據說,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時,就是用“降龍木”驅散了毒氣,才得以獲勝。高家莊園原有前後花園,東西院落,二層樓結構房屋。這裡夏季是避暑的山莊,戰亂時是避難場所。莊園前面壘有炮台。原來建築已殘敗不堪,只存一塊塊古樸的大青石,一條條的水磨青方磚,腐蝕了的雕花窗欞,鱗次櫛比的斷瓦,元寶似的栓馬石,橫七豎八的石磨,寬大的水槽,孤獨守候的裝糧黑瓮,方石砌成的大地窖等。據殘留的遺跡判斷,莊園可能為清代建築。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22日,彩石街道被授予“山東省森林鄉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