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月亮港
波爾多月亮港
波爾多月亮港(英文:Bordeaux Port de la Lune),作為歷史中心的波爾多,人稱“月亮港”,是位於法國西南的一座港口城市,建立於啟蒙運動時期,彙集了大量城市建築,其價值觀念一致延續到20世紀前半葉。這裡作為歷史古城列入世界遺產,除巴黎外,這裡是法國受保護建築最多的城市。2000多年來,特別是從12世紀開始同英國和低地國家開展商業往來以來,月亮港作為文化價值交流中心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18世紀初期以來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群體現了創造性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趨勢,展示了城市與建築的完美結合與統一。這裡的城市布局是哲學家的勝利,他們把城市變成了人文主義、普遍性和文化的融爐。
波爾多月亮港
聖彼得橋
聖安德列大教堂彙集了十三世紀羅馬式寬敞、獨特主殿,以及哥德式美麗典型唱詩席等兩大不同部分的聖安德列大教堂,在英國人統治時期,由於波爾多地區迅速發展,故決定在主殿外擴建十字翼廊與唱詩班席,然而,工程卻因為百年戰爭而中斷,直到英國人被驅逐出境后才得以延續。目前教堂北邊的建築立面擁有頂高81米的尖塔,其大門完美裝飾著十四世紀的人物雕像,右側的皇家之門塑像年代更回溯到十三世紀。至於興建於1440年的佩-貝蘭鐘樓則以當時下令動工的主教命名,可以眺望波爾多的市區風景。
聖彼得橋
大劇院是十八世紀在黎西留公爵的決定下,興建的符合他身份前往的表演場所。工程於1773年展開,歷經七年落成,以義大利式劇院為範本,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長88米、寬47米,共可謇納一千多位的觀眾,正面的十二根柯林斯式柱,令人聯想起希臘神殿,上方還裝飾著音樂、詩詞等謬思與女神的雕像。及至今日,劇院仍供芭蕾舞、朗讀、音樂會與戲劇表演使用。
證券交易廣場,這座有著一道美麗拱廊線條與石板屋頂的廣場,成為波爾多十八世紀末建築的完美範例。歷經將近半個世紀的建造,落成於1749年的它,象徵著波爾多的繁榮,期間曾經多次更名,從“皇家廣場”到“自由廣場”等,直到1848年路易菲利浦一世失勢后,才有了今日的名稱。1869年,一座美惠三女神噴泉取代歷年來的雕像聳立於廣場中央,後方建築分別為財政部、工業部以及關稅部門,這片緊鄰加隆河右岸的土地,在夜間燈火的襯下更顯得壯麗。
聖凱薩琳路購物街靠近歌劇院,這條波爾多的主要道路,是全歐洲最長的徒步街,大小餐廳、咖啡館、名牌精品店、百貨公司林立,讓人見識到這座城市最活澄且繁榮的景象;如果你覺得波爾多是座靜謐的城市,你會發現原來所有的人全擠在這裡。除此之外,街上還有許多重要景點,像是位於道路兩端的梅垛和阿基坦城門,以及聖波黑廣場上年代可上溯到十四世紀的十字架等,既可購物又能賞景,樂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