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

四兩撥千斤

"四兩撥千斤"之說,道家哲學,最早見於王宗岳太極拳論》一文,原文意指太極拳技擊術是一種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勝人的功夫;太極拳功深者,以觸處成圓、引進落空、避實就虛等技法,使外力難以作用於自己身上;又以敷蓋、封閉等技法使對手無法起動發力,從而體現出太極拳獨特的技擊特點。俗語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以小力勝大力之意。

簡介


"四兩撥千斤"這是一武術技法術語,道家哲學,初見於太極拳《打手歌》:"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謂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在太極拳推手過程中,凡加引化勁於對手動作上,誘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對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橫撥直,以直撥橫,改變對方勁力方向等,均屬"四兩撥千斤"之法。此語經廣泛傳播,為各家拳派採用,泛指以巧勝拙的各種擊法。
“尚巧善變”是中國武術的重要技術特色。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即為一例。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之一,被看做太極拳練習者追求的高級目標,是衡量一個太極拳習練者精純的標準。

歷史記載


王宗岳修訂的《太極拳打手歌》,開宗明義便講:“掤、(扌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它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說:“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李亦畲的《五字訣》有:“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楊澄甫所著《太極拳使用全書》中講道:“若問其用,則在不用力,而卻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來擊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勝者。”這還是講的“四兩撥千斤”。其後眾多的太極名家高手更將其奉為圭臬,各種闡發、釋解林林總總,俯拾皆是。

詳細釋義


綜合起來看,四兩撥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以柔對剛

避敵之銳,不以硬對硬,在順化隨和中抓住有利瞬間擊倒對方。所謂“人剛我柔謂之走”(《太極拳論》),“極柔軟然後極堅硬”(《十三勢行功心解》),“欲剛先柔,欲揚先抑”、“柔能克剛,以退為進”、“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陳鑫著《太極拳論》)。

借力

雙方爭鬥,就是雙方力與力的轉換,落實,借敵之力乃與我之力合,對方之力反加其身,或變其力作用線,或虛其力作用點,或二者合一。這便是“機由己發,力從人借”(武禹襄語),“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語)。

引進落空

“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即先給對方以明確的力學結構,待對方勁力要素暴露之時,突然將自己化空,可直毀對方力根。故曰:“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打手歌》)。“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打手要言》)。“欲要引進落空,先要捨己從人,知己知彼,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畲)。

用意不用力

充分運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中氣貫足,精神百倍”,“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動靜緩急,運轉隨心”(陳鑫語),“意氣君來骨肉臣”(《十三勢歌》),“意氣須換得靈”、“勁斷意不斷”(武禹襄語),“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五字訣》)。

物理原理


四兩撥千斤,從物理角度分析就是利用了槓桿原理。如同阿基米德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在國際單位制引進之前,在我國“兩、斤”也曾是力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