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勢歌

十三勢歌

《十三勢歌》是一首闡述十三勢長拳(古太極拳)重大法則的古歌訣,共10篇。歌訣蘊含的拳術思想與王宗岳拳譜完全一致;歌訣中出現了一些王宗岳拳譜中所沒有的、十分精闢的經典提法,如“動猶靜”、“聽自由”、“頂頭懸”、“尾閭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極拳的本質特性,是對太極拳學練具有重大指導作用的一篇經典作品。

書籍簡介


《十三勢歌》
《十三勢歌》
本文共分為10篇,首次從多學科的知識角度對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十三勢歌》逐字逐句加以嚴謹周密地探釋,尤其是首次依據古代漢語的語法修辭對《十三勢歌》的詞句加以探析,並盡量窮盡地考究清楚每一個字詞在古代的當時含義,避免了由於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由於詞義與語法修辭的不同而發生的誤解,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現代太極拳界前所未有的、與眾不同的有機整體的新的解釋,力圖使讀者對這篇古代經典拳譜的理解盡量符合拳譜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拳術思想,從而盡量充分地從這篇古拳譜中汲取對於太極拳的繼承發展所需要的經典指導作用。
此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動作是手法的動作,等於字的“永字八法”,四個正方,四個斜角,像八卦的道理。
掤,是太極拳的勁,是螺旋形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曲中有伸,伸中有曲。任何著法,離不開掤勁,這是太極拳特有的一種勁,所謂“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勁。
我們要用簡單方式講,也可以講為,兩人一搭手時的一種動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
捋是引化掤勁的,雙方搭手之後,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纏向我右斜角引進,同時左手搭在對方的肘外關節上,但須走外纏勁,松肩沉肘,下榻外碾,兩手的勁右手引左手撥,對方被引,不得不進,但又被左手撥住,不得前進,這是陰陽開合的妙用。
擠,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纏,同時右足隨進,把左手放在右臂彎里側,走外纏勁,一方面助右手向對方胸部擠擊出,一方面防對方用左手擊我面部。
按,是破擠法的,對方擠來,我隨勢先向右轉身化勁,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對方按出。
以上是四個正方
採,也是引掤勁的,捋不動步,手走中盤,採則手走高出,步向前進,右手引採,則右足塌勁,左步進到對方右腿外側,所以採是進步的
挒,也是引掤勁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盤的,如倒卷肱,因對方進步勢重,不得不退,還是一手引一手撥。
肘,是化捋、採、挒的,擠用手是梢節勁,肘是中節勁,因雙方相距較近。
靠,是兩人離的更近,才用根節肩部發勁,但全是步先進,再轉著發勁。

書籍解析


歌訣開頭就說“不要輕視這十三勢長拳”,其含意有三:其一,此拳能夠得到傳授是極不容易的,也就是“得傳很難”;其二,此拳的學悟練難度遠遠大於一般的拳術,包括了入門很難、理解很難、深造很難,總起來也就是“成功很難”;其三,此拳的武術和健身效果尤其神奇,不是一般的拳術所能夠比擬的,也就是“功效很奇”。
十三勢長拳﹙清末近代開始被改稱為太極拳﹚確實非一般拳術可比,因為其主張局部不用力、雖動猶靜、體力消耗極小,即使是發勁,發出同樣的力量,體力消耗相對也較小;十三勢長拳還十分重視精神高度入靜達到無思無欲的狀態,當能長期維持這樣的精神狀態鍛煉,就會與道、佛、儒及瑜珈、催眠術等靜功一樣出現人的某些潛能被開發的功效,使得太極拳的任何動作對人都有良好的整體性的內環境調整作用,具有良好的袪病健身、轉弱為強的作用,同時還能使人獲得獨具的以弱勝強的武術功夫,這是健身體操和許多拳術所無法相比的。所以,說太極拳“功效奇”是毫不為過的。
《武當》雜誌1994年5期李派太極拳傳承者雍陽人的一文公開了相傳為李瑞東先生所寫的一篇《序》,《序》文中記錄了其師王蘭亭先生的一段話:“余當年以楊祿禪先師學藝得訣之時,於授受之際,楊老師潛然淚下云:‘我學藝於河南溫州(“州”為對古代對某地域之習慣泛稱。)陳長興先師門下,苦練三十餘年,屢試無二,方肯傳授余之真訣,余得藝甚非易耳,余半生精力盡在於斯矣;倘一失傳,深為可惜;溫州蔣派真傳,既蒙陳恩師已盡傳之於我矣,倘若從我而失傳,則余之罪過大矣;余時刻以擇人傳芝為己任,余已耄年,閱人多矣,皆非可教之材,惟爾從餘數載,毫無過犯,敬師同於敬父,孝我之情勝於我子,余今將各種重要口訣盡數傳之於爾,但爾必須按訣努力練習藝業;藝成后,爾時刻要以發揚師門藝業,代師傳藝為己任,留心選擇弟子,勿使失傳,並且不得有妄傳、濫傳之失。避免妄傳、濫傳之失,並非保守秘密而存私心也,因本門之拳技甚為厲害,倘爾不慎傳授不得其人,遇有好勇鬥狠之輩持此傷人,則爾我之罪過大矣。’自此以後,始得楊祿禪先師將拳理妙義、口訣真傳一一詳加指示,講解其中藏蘊各種之奧妙,並將拳譜劍術及宗派譜系盡付之於我矣……”
且不論這篇《序》是否真實,文中所言太極拳之武術功效是可信的。從《楊氏老譜》中可知,太極拳不僅是“以柔軟而應堅剛”化解敵人的攻擊,而且主要制敵在於點穴,可傾刻致人斃命。因此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雜說》中說:“如同志成功之後,千萬留一分善念,不可輕易用毒手打人,勿負先師遺教也。”所以,太極拳是不可能全部在社會上公開傳授的。歷史無可辨駁地證明古代的太極拳確是如此傳承的,太極拳歷代先人的傳承均是遵循既不許不傳,又不許濫傳的原則,甚至在某些歷史階段每代盡得太極拳真傳者僅屈指可數幾人而已,往往是師覓徒擇徒授藝,乃至僅為單傳,充分反映了古太極拳“得傳很難”的傳承情況。如據《中華武術》、《武當》等雜誌介紹的自古以來至近代在武當山極少數高層道士中秘傳的拳術現代也稱為“太極拳”,該拳也尊奉張三丰與王宗岳的拳術思想,拳法也與楊、武各家太極拳一致,套路動作也有相似之處,其傳承情況就是如此。《武當》雜誌1983年1期各篇介紹了十九世紀末武當山明了真人僅將徐本善﹙乾乙真人,後為道總﹚一人納為弟子傳授拳術,無第三人知曉。徐本善道總也僅傳了李合起、冷含斌、梁合奇、水合一、李合林﹙傳授傅寰先生太乙五行拳者﹚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並且在教授這些弟子習拳之時,嚴加制止未經准許習拳的道徒偶爾遇到觀看;而太乙五行拳,如果傅寰先生不違誓公開於世也就失傳了。即使到了廣為傳橎太極拳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據《武林》雜誌2004年1期瞿世鏡先生之文介紹,楊家在社會上傳拳也分學生、弟子和傳人,學生僅集體教授養生鍛煉的內容,不傳內功,不傳武藝;只有少數經嚴格禮儀拜師入門的弟子才教授練功和武藝;儘管從楊露禪開始,楊家以傳拳為業,得教授者不計其數,但楊露禪、班侯、健侯、少侯的入門弟子均各不滿十人;而且也並非個個盡得真傳,如相傳得楊露禪真傳者不過數人,其中僅僅王蘭亭與楊班侯得其全,健侯稍遜於班侯,全佑、萬春、凌山則各得一體。《十三勢歌》寫作於太極拳的傳承尚屬隱秘的古代,能夠得到傳授當然是屬於萬幸而十分不容易的了。
有人說:“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沒有高難度的高難度動作。”這句話十分辯證地反映了太極拳的難易特性。根據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拳既不複雜,也沒有高難度,所謂是“大道至簡”,太極拳正是如此;然而太極拳確實又十分深邃,如果憑現在一般武術習慣的正向思維,太極拳仍然簡直是沒有辦法理解與學習的,因此太極拳任何動作都是屬於高難度的。綜合分析太極拳經典,可以發現太極拳根本的追求有兩個,其一是“神內斂”也稱為“虛靈”,這種追求與道、佛以及瑜伽等入靜練功的追求是一致的,這一追求關係到太極拳健身益壽與武術功夫獲得的本源,與道家內功相同,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達到的,這既是十分簡單的又是高難度的;其二是太極拳特殊的“運氣”,其實質就是人體中的“動量傳遞”,追求所有的動作都要由“氣”也就是“動量傳遞”來完成,如果動作姿勢不是用這樣的方法完成的,那麼即使外形與楊澄甫先生的拳架似乎無異,實質上也不是太極拳。這就是說:動作姿勢只是太極拳內涵的載體,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姿勢既可以用太極拳內在的方法完成,也都是可以用體操和其它武術的方法完成,從而可以作為體操和其它武術的載體;這就是說太極拳每個動作正確與否並不在於外形姿勢完成的結果,而是在於方法,也就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所以,如果內理不明白,只知動作姿勢和武術意圖,實質上可能就不是太極拳,其姿勢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雜說》中所說的“雖姿勢類太極,與外家拳無異也。”因此學練太極拳必須要在太極拳特殊思維的指導下,培養許多非同一般的特別的神經反應,形成特別的條件反射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用意”。太極拳最終所要追求的這種“用意”也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達到的,這也既是十分簡單的又是高難度的。總的說,太極拳是一種充滿老子相反相成哲學思想的拳術,比如“不用力反有力”、“柔能生剛”、“雖動猶靜”、“捨己從人”等等,沒有一定的能辯證認識世界和善於逆向思維的天賦,如果經驗地按照一般的習慣思維是難以理解的;並且,太極拳的內涵又難以用語言全面、具體、透徹地講述清楚,如果企圖無師自通地悟及太極拳之個中三昧,即使十分聰穎之人沒有正確的指導也是極難實現的。正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的“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如無練拳的天才就練不好。既要有真的太極拳老師傳授,又要捨得下苦功學習,尤其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所以太極拳的學悟練是很不容易的,正是如王宗岳拳譜所說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A4·4·13﹚。武術界素有太極拳“學者多如牛毛,成者寥若晨星”之說,就反映了學練太極拳的“成功很難”。
太極拳的武術功夫尤其以不用力的使人終不得力的沾粘連隨化解別人的攻擊為見長,被稱為“四兩撥千斤”,從而能夠有效地實現“以弱勝強”,這種情況是其他所有武術所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太極拳所發生和使用的力量強度極大的“氣”又被稱為“內勁”也與一般武術所說的“內勁”不同,是必須放鬆不用力而由行氣鍛煉獲得的一種傳遞的力量,能使手臂發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以弱勝強”。太極拳學練如果能夠得到真傳,持之以恆,對於防病療疾、變衰弱為強健、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效果。所以,從健身效果看,太極拳不是單純的武術,然從武術效果看,太極拳又是一種令人矚目的與眾不同的特別的武術,可見太極拳確實是應該“莫輕視”的。
王宗岳拳譜明確指出十三勢之“氣”是“主宰於腰”﹙A2·2·2﹚的,十三勢是“氣為旗,腰為纛”﹙A5·3·1﹚的,反映太極拳引起所有動作的包括“勁”的“氣”都是腰所主宰、由腰向四肢發送的。腰前方小腹之“丹田”是全身之“氣”發生、蓄存之處,但“丹田”中的“氣”是不可能直接傳遞至四肢的;“丹田”中的“氣”只有由於腰的主宰通過腿作用於地面,從而由腳發生支配全身動作的“氣”向上傳遞,在腰的主宰下才能傳遞至四肢。所以這“腰”就象是“氣”運行於全身的中轉站和大本營。太極拳古拳譜還反映太極拳古人認識到這種引起人體動作的“氣”都是稱為“心”的神經中樞所支配的,而太極拳鍛煉則還要追求這“心”是“神內斂”的。這“心”被認為是人的最高主宰,對於古代而言,就相當於是一個國家的皇帝;這種支配“氣”運行的“心”的活動就被稱為“意”。所謂“命意”就是指這“意”是人體的皇帝也就是“心”的代表。所以,腰是“心”通過“意”運行“氣”的始發處也就是“源頭”。但是必須明白“意”不是物質,“意之所至”不應理解為“意”到了那裡;這就象說“我的視力達到了遠處山頭”,不等於說我眼睛里有東西飛到了遠處山頭;“意”是屬於精神而離不開“心”即精神器官的。所以,“命意源頭在腰隙”並不是說“意”的始發部位在腰隙,而是說“意”指揮每一動作都是從腰隙開始的。具體地說,初學太極拳必須有意識地使得“氣”能夠“主宰於腰”,而太極拳鍛煉到了純熟以後,“氣”的“主宰於腰”就必須漸漸擺脫意識支配,而是要追求精神入靜,對於“氣”的“主宰於腰”要若有若無、勿忘勿助,按照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語言,就是要追求動作形成條件反射、潛意識(無意識)。這種潛意識之“意”才是歌訣所說的“命意”。古代的“意”比現代的“意”有更多的詞義,包括了現代所說的“意識”與“潛意識”。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將古代的“意”理解為就是現代所說的“意識”是不正確的。“意”在現代太極拳界又被有的人說成是神玄莫測的東西,有解釋為可以打擊人的一種力量,從現存的太極拳文獻看,這些解釋在1949年之前的中國近代都是沒有蹤跡的,顯然是現代人誤思臆想的產物。太極拳經典中常出現的“意”主要有兩種概念,一是指精神活動,學練初期主要是指思維意識,“懂勁”后至上乘階段則主要是指潛意識;二是指神經的感覺或反應。“命意”就是既指神經反應又指感覺。
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要以丹田為原動力之處而由腰隙支配,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的“心腦是全身之發令官”、“每練功,意念要想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靈機出現在手上”、“腰脊為使用手腳之樞紐”、“在練時要隨時體會腰脊上的源動力它是如何的勁帶動、挑動著兩臂兩手而動轉的”等。太極拳所說的“腰”也有多義,其一是指腰骶部位,其二是指腰胯。太極拳的練用中全部腰脊都是必須放鬆的,起到全身中轉力源作用的是腰骶關節這一很短的橫段。這一概念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所謂的“松腰”。但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認為對於太極拳而言,“腰不能松,必須始終是實”的,這種認為是違反近代所有太極拳家所尊奉之“松腰”法則的;從人體運動力學分析,也是不符合動量傳遞所必需之人體各環節“相向運動”要求的;因為腰都“實”了,就難以進行“相向運動”了。可見腰始終“實”這樣的實踐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腰主宰全身運動必然需要“實”,但這“實”必然又是動態的、是以松為基礎的,而且這腰動態之“實”的部位僅僅應是一個很短的橫面段。品味歌訣將這個很短的橫面段稱為“隙”,就應該在太極拳鍛煉中,主宰全身活動的動態之“實”的腰骶部位要盡量追求短,也就是沒有太明顯的外形反映,動態的“命門后突”部位應該是松彈的,而不是固定硬挺的。王宗岳拳譜提出了“主宰於腰”,但沒有具體地說明起主宰作用的是的什麼部位與範圍。“命意源頭在腰隙”則披露了這一內容。與別的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相比,這是《十三勢歌》尤其突出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