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鎮

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轄鎮

太和鎮隸屬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俗稱“南鄉”,位於東經112°31'~112°45',北緯25°33'~25°41'。地處桂陽縣南部,東南面與北湖區的魯塘鎮接壤,東毗鄰正和鎮,南連荷葉鎮,西鄰方元鎮,北接黃沙坪街道。距縣城13.5千米。總面積118.45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30169人(2017年);轄1個社區、18個村。

2013年,太和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95%;財政總收入402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6.21%;工業增加值13.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47%;固定資產投資3.7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0784元,同比2012年增長10.42%。 

歷史沿革


太和原叫“和尚坪”,1921年開成了圩場,人們願圩場太平和氣交易,故取名“太和圩”,鄉政府以境內“太和圩”去圩得名,簡稱“太和鄉”。
清代屬延道鄉十六、十七都。
民國位於柏林鄉南部。
新太和鎮成立暨揭牌儀式
新太和鎮成立暨揭牌儀式
因人民政府駐地泡古浪有圩場叫太和圩而得名。 
明嘉靖六年(1527),桂陽本州設四鄉47里,太和屬南鄉一部分。
明崇禎十三年(1640)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隸屬於金三鄉。
民國三年(1914)屬桂陽縣第二區大乾南團。
民國十九年(1930)為善長鄉。 
1956年6月設立太和鄉。
1961年5月改為太和公社。
1984年1月更名為太和鄉。
1993年7月撤鄉設鎮。
2012年3月,太和鎮、清和鄉合併,建太和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2年3月,太和鎮轄汪塘、珠塘、社員、神下、地界、潭沙、車田,煙村,榜山,長樂,清和,溪口,龍渡,起嶺,太竹,芙蓉,當家,峰源等18個村,和太和圩、清和圩2個社區。設2個居民小組,203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況
截至2016年末,太和鎮轄太和居委會、汪塘、珠塘、社員、神下、地界、潭沙、車田、煙村、長樂、清和、溪口、芙蓉、當家共13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合計227個村(居)民小組。
2016年,太和鎮建制村由15個調整為10個,詳見下表:
太和鎮建制村合併前後對照表
調整前調整后
序號村名村民小組(個)面積(km2)人口(人)序號村名村民小組(個)面積(km2)人口(人)
1仁佳村810.996831樣下村2021.391552
2樣下村1210.39869
3桐木村114.088302鹽塘村2511.082557
4鹽塘村1471727
5雙合村96.1511733雙合村179.332261
6仁忠村83.181088
7頂上村176.5919224頂上村176.591922
8五合村167.1814815五合村167.181481
9烏蘿村155.0718466烏蘿村155.071846
10戲台村12519867七郎村2010.23211
11七郎村85.21225
12太和村155.220458太和村155.22045
13寺邊村2110.4916309寺邊村2110.491630
14小江村83.8385210鰱魚村1911.672183
15鰱魚村117.841331
合計15個村18598.1920688合計10個村18598.220688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和鎮位於東經112°31'~112°45',北緯25°33'~25°41'。地處桂陽縣南部,東南面與北湖區的魯塘鎮接壤,東毗鄰正和鎮,南連荷葉鎮,西鄰方元鎮,北接黃沙坪街道。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9千米,總面積118.4平方千米。距縣城13.5千米。 

地形地貌

太和鎮地處南嶺山脈中段的騎田嶺北麓,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條形傾斜狀。丘陵地多,山地、崗地次之,平原少。境內最高點位於汪塘的雞公嶺海拔702米,最低處是沙坪的大溪橋下海拔僅220米。 
太和鎮地處丘陵,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分為北部以丘陵地貌為主,南部崗地平原相間。境內最高峰位於仁忠村官豬嶺,海拔363.2米,最低點位於桐木村謝家組,海拔127.4米。

氣候特徵

太和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1981~2010年平均氣溫17.5℃,一月平均氣溫3℃,極端最低氣溫-8℃;7月平均氣溫28℃,極端最高氣溫達38℃。無霜期年平均277天。年平均日照數17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太和鎮主要有旱災和洪澇、冰凍。
太和鎮轄區屬亞溫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其特點是雨豐偏旱。年平均氣溫17.6℃,年平均降水量1480.2毫米。 

土壤

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50個,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太和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錳、鐵、鈾、鉛、鋅、煤、石墨高嶺土、石灰岩等。柳塘錳礦地質儲量1.62萬噸。煤和石墨主要分佈在竹溪水山嶺上,石墨含固定碳70~80度。石灰岩分佈面積廣,儲量達1千萬噸以上。 

水資源

太和鎮轄區內有小Ⅰ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3座,小型電站14座。 
太和鎮境內有3條支流屬江水系二級支流注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分別由柏林鎮經太和村,龍形市鄉經連魚、小江村、由鯉魚塘鎮經寺邊村匯入注江上游,注江上游在太和鎮境內經寺邊村、五合村、雙合村、鹽塘村、桐木村5村,境內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平方米。
太和鎮水資源主要是地表水資源,注江水系從東、南、北三面環抱全鎮。

土地資源

太和鎮耕地面積2107公頃,其中水田1765公頃,林地面積6027公頃。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該鎮(鄉)行政面積118.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169人。

民族

民族以漢族為主。

經濟


綜述

2013年,太和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95%;財政總收入402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6.21%;工業增加值13.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47%;固定資產投資3.7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0784元,同比2012年增長10.42%。 

第一產業

太和鎮耕地面積3.16萬畝,人均0.83畝,以種植水稻、紅薯、蘑芋、五爪辣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8200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5%。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5萬噸,人均716千克。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0.83萬頭,年末存欄0.31萬頭;羊飼養量0.25萬隻,年末存欄0.09萬隻;家禽飼養量3.2萬羽。 
 201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218元。人平純收入6710萬元,比2009年增長10%;2010年太和鎮糧食產量6198.8噸,煙葉產量344.4噸,出欄肉豬14706頭,產量1029噸,牛505頭,產量51噸。
2013年,農業總產值8200萬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5%。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3年生產糧食1.5萬噸,人均716千克。2013年生豬飼養量0.83萬頭,年末存欄0.31萬頭;羊飼養量0.25萬隻,年末存欄0.09萬隻;家禽飼養量3.2萬羽。
2011年太和鎮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500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2.2578萬元,比2010年增加6.3%,佔GDP的比重5.6%。農民人均純收入10539元。 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7萬元,比2010年增長26.8%

第二產業

2010年太和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3560元,規模工業增加值22.5億元,比2009年增長22.5%;比2009年增長104.2%。 
2011年太和鎮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77920萬元,比2010年增長36.5%,佔GDP的比重88.7%。
太和鎮以煤炭、石墨、風電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8.1246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7.1%;實現工業增加值1.3381億元,比2010年增長28.7%。擁有工業企業907家,從業人員8516人。 
2013年,工業生產總值81246.25萬元,占國民生產總值87.1%,擁有工業企業315家,從業人員851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381億元,比2012年增長28.7%。 

第三產業

2010年第三產業完成6782萬元,比2009年增長28.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000萬元,比2009年增長51%;財政總收入完成3900萬元,比2009年增長372%。
太和鎮農技站
太和鎮農技站
2011年,太和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8億元,比2010年增長16.2%。有商業網點125個,從業人員386人;農村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15億元。2011年財政總收入566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40元,人均財政收入1860元。2011年末境內有金融機構2個,各類存款餘額1.81億元,各項貸款餘額6211萬元。 
2013年末,太和鎮共有商業網點225個,從業人員486人;2013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9億元,比2012年增長16.2%,農村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15億元。2014年,財政總收入5109萬元,其中:本級稅收收入345.41萬元,縣征地、國稅直收直入庫(一般納稅人)3415.92萬元,非稅及上級補助收入1347.67萬元。 
2013年財政總收入5288萬元,比2012年增長7.9%;固定資產投資22.6億元,比2012年增長47.6%。

社會


文化事業

2012年下半年以來,完成了總投資1949萬元的七大鎮區改造工程項目。
一是投資220萬元的鎮區道路提質改造工程,大道全長3000米,鋪設路沿石3200米、人行道板7500平方米,路面硬化2800立方米,修建排水溝1600米。 
二是投資200萬元的鎮區綠化工程,修建花池5000平方米、休閑綠地12處3100平方米,綠化8100平方米,新栽8公分樟樹286棵。
三是投資600餘萬元的鎮區立面改造工程,屋頂“平改坡”260戶、3400米,牆麵粉刷33000餘平方米,安裝廣告牌2000餘平方米。 
四是投資300餘萬元的鎮區環境衛生整治項目,新建垃圾中轉站1個,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購置環衛斗車80餘輛,除草機15台及口罩、夾鉗、工作服等環衛設施。
五是投資500餘萬元的鎮區自來水工程,埋設管道5000餘米,修建水塔1座,安裝自來水泵400餘戶。
六是投資80餘萬元的鎮區拆危拆舊工程,拆除舊房28戶、74間,拆除雜房、廁所、烤房83戶、175間,拆除廠棚57個。 
七是投資49萬元的鎮區亮化工程,安裝路燈62盞。
2011年末,太和鎮有鎮文化站2個,村級農家書屋8個、藏書4.1萬冊,各類文化專業隊8個。1995年建成太和鎮有線電視站,后改成太和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160戶,入戶率52%。2011年末有各類體育場所29個,籃球場33個,健身器材80套(台)。 
2011年末,太和鎮有郵政所1個,電信、聯通、行動電話服務網點16個,固定電話用戶824戶,行動電話用戶2.5萬戶,網際網路用戶1100戶。1998年建鎮自來水廠,年供水20萬立方米,有村自來水廠18個,用戶6300戶。2011年末有變供電站1座,年供電農業620萬度、工業3700萬度。
2011年末太和鎮有15個農家書屋,各類科普圖書7400冊。2011年末太和鎮經常參加體育煅練的人數佔總人口的26%。
2014年末,太和鎮有鎮文化站1個,有村級農家書屋19個,藏書4.1萬冊,各類文化專業隊8個。1995年建成太和鎮有線電視台,后改成太和鎮廣播電視站,有有線電視用戶3160戶,入戶率34%。 

教育

2011年末,太和鎮有幼兒園10所,小學14所,在校學生2640人,專職教師18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1056人,專職教師98人。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410萬元,比上年增長5.9 %。
2014年末,太和鎮轄區內有初中1所,中心完小2所,教學點10所,幼兒園4所。全鎮初中在校學生709人,小學在校學生2900餘人,幼兒園660人。在崗教職工210餘人,中學48人,小學162人。

科技

2011末,太和鎮各類科技人才30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26人,經營管理人才112人,技能人才34人,農村實用人才36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太和鎮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縣屬醫院1所,村衛生室15所。專業衛生人員3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7人。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甲乙類)發病率為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萬人,參合率90%;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2.5歲。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太和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7戶,人數1420人,支出132.9萬元;有農村五保戶172戶,255人,支出39.78萬元;有敬老院2個,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7人;民政部門資助大病救助81人次,支出資金25.1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3萬人,參保率87.6%。 
2013年末,太和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1200餘戶,共1500餘人,支出144萬餘元,有農村五保戶185戶,225人,支出54萬元;有敬老院2個,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0人;民政部門資助大病救助81人次,支出資金30.5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4萬餘人,參保率90%以上。

交通


太和鎮由省道S214從北到南貫穿全境,廈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村、組公路硬化390千米。 

旅遊


景點

悅來溫泉旅遊度假山莊、便江風景區、黃克誠故居、板梁村古建築群、安陵書院、侍郎坦摩崖石刻群、仰天湖、獅子坦、中國白銀第一坊、仙水馬氏官廳、龍王嶺風景區、九龍古樟、紅楠山莊、青山壠-龍潭水利風景區、七甲南灣牧場、青山壠風景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