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武陽的結果 展開
武陽
周朝燕國國都
燕下都古武陽城位於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縣南3公里的高陌鄉,X306易黃線(易保路)縱貫,它以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風格之古樸,堪稱我國戰國建築群之首。武陽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
武陽[周朝燕國國都]
戰國中期,北方的燕國強盛起來,爭霸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燕昭王時期,於今河北省易縣南修建軍事重鎮——武陽城(即為下都)。城址中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民宅區,還分佈有墓葬、河流古道,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鐵制生產農具、鐵制武器、青銅器、銅製兵器、陶器,還有貨幣等戰國時期文物。燕下都在今易縣城東南,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倚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燕下都的營建年代,據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保定郡治》記載,“燕昭創之於前,子丹踵之於後”。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此說較為可信,對燕下都文化遺存的考察,與此記載也基本相符。燕下都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又將其列入百項重大遺址保護項目。
武陽城部分遺址
燕下都遺址經過發掘,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僅1964年到1978年對東城墓葬區的發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緻、很珍貴的。在老姆台東出土的青銅立鳳蟠龍紋鋪首(宮門上的裝飾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龍、鳳、蛇等禽獸圖案,為考古文物所罕見。由此也可推測出宮殿規模之宏偉寬大。1965年,在武陽台附近發掘了一個叢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鐵制兵器,如劍、矛、戟以及鐵盔、鐵甲散片占絕大多數。經過對其中劍、矛、戟等7種、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為純鐵或鋼製品,3件為經過柔化處理或未經處理的生鐵製品。這說明,在戰國晚期,我國就能製造高碳鋼,並懂得了淬火技術。燕下都淬火鋼劍的發現,比《漢書》記載的王褒上漢宣帝書中的“清火淬其鋒”的時間提早了兩個世紀。
武陽[周朝燕國國都]
燕下都古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河東岸有一道與河道平行的城牆,把燕下都分成東西兩城,東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東城周長18.5公里,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是當時人們活動的中心,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市民居住區和墓葬區。宮殿區在城址東北部,有3組建築群組成。大型主體建築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築基址中,規模最為宏大。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在武陽台的東北、東南和西南,還有3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存。手工業作坊區圍繞著宮殿區,墓葬區設在東城的西北部。西城區時為加強東城區的安全而設的防禦性附城,城址內遺存較少。燕下都武陽城建於公元前4世紀,約戰國中期,為燕昭王時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記·燕世家》記載,周武王滅商紂以後,封召公於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國的都城在“薊”,稱上都,在今北京一帶。到了戰國時代,北方的燕國強盛起來,爭霸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燕國為了應付南方各國,在今河北易縣建立了一軍事重鎮,稱為“下都”。它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依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
武陽[周朝燕國國都]
燕下都城址平面為一不堪規整的長方形,東西長8300米,南北寬約4000米,中部南北縱貫一條古河道(運糧河),河東側有一平行的城垣,從而將故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城平面近似正方,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橫貫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
燕下都文物遺存十分豐富,從民國初年開始,出土文物10萬餘件。齊侯四器、銅龍等珍貴文物引起了國際轟動。建國后出土的戰國銅人和大銅鋪首銜環被專家定為國寶。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填補了多項歷史空白。城南叢葬墓群,是全國唯一的人頭叢葬墓,並排著14座人頭坑,每個坑清理出人頭2000多個,上下疊壓,千奇百怪。他們的四肢軀幹何處,他們是哪次戰爭的殉葬者?這些都成為千古之謎。1964年到1978年對東城墓葬區的發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緻、很珍貴的。在老姆台東出土的青銅立鳳蟠龍紋鋪首(宮門上的裝飾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龍、鳳、蛇等禽獸圖案,為考古文物所罕見。由此也可推測宮殿規模之宏偉寬大。1965年,在武陽台附近發掘了一個叢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鐵制兵器,如劍、矛、戟以及鐵盔、鐵甲散片占絕大多數。經過對其中劍、矛、戟等7種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為純鐵或鋼製品,3件為經過柔化處理或未經處理的生鐵製品。這說明,在戰國晚期,我國就能製造高碳鋼,並懂得了淬火技術。燕下都淬火鋼劍的發現,比《漢書》記載的王褒上漢宣帝書中的“清火淬其鋒”的時間提早了兩個世紀。
出土部分文物
燕下都周圍有荊軻塔、鎮陵塔、戰國影視城等與戰國文化相關聯的旅遊景點,構成了戰國文化專項旅遊區,成為國內外文物考古旅遊者的嚮往之地。如今遊人至此,覽千古遺址,看易水東流,遙想當年燕太子丹為荊軻踐行的壯烈情景,不禁使人生髮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嘆。燕下都文物保管所建有文物展室,配備了沙盤和文字介紹,工作人員可以為您解說導遊,方便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