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寨鄉

湖北恩施咸豐縣下轄鄉

丁寨是目前全縣唯一以姓氏命名的鄉鎮。明朝洪武年間丁氏家族從江西遷入天上坪光竹嶺紮寨而得名丁寨。

丁寨是目前全縣唯一以姓氏命名的鄉鎮。明朝洪武年間丁氏家族從江西遷入天上坪光竹嶺紮寨而得名丁寨,清初,留鶴山下沼澤逐漸乾涸,丁姓族人下遷至丁寨集鎮一帶。

解放后先後命名為丁寨公社、丁寨區、丁寨鄉,轄區共有曲江、漁塘坪、天上坪、黃泥塘、灣田、高坡、春溝、十字路、雙拱橋9個村,121個村民小組,約3萬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6.6%,

尤其以土家族、苗族和朝鮮族居多,佔總人口半數以上。該鄉鎮以丁姓人數居多。

概況


咸豐縣轄鄉。位於縣境西南部。面積1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103人(2010年六普)。轄2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丁寨。

沿革


因原丁姓在該地為大姓,人口較多,故名。1950年1月屬咸豐縣第二區。1952年12月屬第九區……1975年7月為丁寨公社。
1984年3月為丁寨區。1996年撤區並鄉,設立縣轄丁寨鄉,面積193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曲江、魏家堡、漁塘坪、土地坪、天上坪、楊家寨、十字路、馬家樓、高灘、土落坪、春溝、高山羊、唐家溝、黃泥塘、萬家壩、桐子園、沙子壩、高坡、灣田、漁泉口、岩口21個行政村。
2004年,鄉政府駐丁寨,人口30097人,面積193平方千米,轄曲江、漁塘坪、天上坪、高坡、十字路、春溝、雙拱橋、黃泥塘、灣田9個行政村。
2005年,鄉政府駐丁寨,人口3.01萬人,面積193平方千米,轄漁塘坪、灣田、漁泉口、岩口、黃泥塘、萬家壩、沙子壩、春溝、高山羊、十字路、馬家樓、土落坪、高灘、唐家溝、天上坪、曲江、魏家堡、桐子園、高坡、楊家寨21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26200:~200 210曲江村 ~201 220黃泥塘村 ~202 220高坡村 ~203 210漁塘坪村 ~204 220灣田村 ~205 220天上坪村 ~206 220十字路村 ~207 210春溝村 ~208 220桐子園村 ~209 220萬家壩村 ~210 220楊家寨村 ~211 220沙子壩村 ~212 210魏家堡村 ~213 220土落坪村 ~214 220唐家溝村 ~215 220高灘村 ~216 220馬家樓村 ~217 220土地坪村 ~218 220岩口村 ~219 220漁泉口村 ~220 220高山羊村

簡介


·①鎮名:丁寨鄉。 ②美稱:文化老區。③區位:咸豐西南。④交通:椒石公路。⑤人口:3萬餘人,土家族、苗族、朝鮮族人口佔全鄉人口的60%以上。⑥特產:杜仲、乾鮮果、黃柏石灰石
丁寨鄉政府駐丁寨,面積193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曲江、漁塘坪、天上坪、高坡、十字路、春溝、雙拱橋、黃泥塘、灣田。

歷史


據《咸豐縣誌》、《板橋寺鐘文》、《訴冤合同》、《明史》、《野史》等文獻記載,今丁寨丁氏祖公丁德原籍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縣),與朱元璋所在的安徽鳳陽縣隔洪澤湖相望。1352年,丁德隨朱元璋起義。1389年轉戰至蜀,任重慶衛中所副千戶,翌年,欽調任施州衛大田千戶所(即今咸豐縣城周圍)副千戶。不久,其子丁富襲職並升正千戶。由於子孫襲職多為長房,其他弟兄子侄就近擇勝地安家。他們選中天上坪光竹嶺紮寨。當時,有地位和有實力的才能夠建寨子。
這光竹嶺水患無憂,登高望遠,風景絕佳。丁寨當時就是專指光竹嶺,丁寨集鎮一帶當時還是一片澤國。清初,沼澤逐漸乾涸,丁姓族人才下遷至風景如畫的留鶴山下,當時的文人雅士丁秀錂的別名便是“留鶴山人”,他還著有《留鶴山人詩文集》若干卷。由於人口迅速繁衍,丁姓人由留鶴山刀耕火種四下進軍,丁寨這一地名的涵蓋範圍也越來越廣。
隨著時間的推移,丁氏注重了耕讀並重,有了書香門第的美譽。丁氏與隨後進入丁寨的秦、徐、魏氏並稱為丁寨的“四大家族”。他們以及其他姓氏挽草為記,在曲江河沿岸競相“開疆拓土”,共同創造了丁寨文明。

地理


丁寨鄉位於咸豐縣城西南,距咸豐縣城15公里,東北與高樂山鎮相接,西北與尖山隔河(唐崖河)相望,西南與甲馬池鎮相鄰,東南與來鳳接壤,全鄉國土總面積196平方公里。
丁寨鄉全境地勢東南高、西南低,最高點為天上坪山羊坨,海拔1680米;最低點在黃泥塘青龍嘴下唐崖河畔,海拔510米,全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320毫米,無霜期為240天左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丁寨鄉有省道椒石線貫穿全境,東聯咸豐縣城,西接朝陽鎮,至重慶黔江,堪稱湖北西大門,是通往蜀地的一條重要通道。

文教衛生


丁寨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1840年建立培英書院,從此學風日盛、人才輩出,培育出大批文人義士、舉人、貢生,秀才比比皆是。造就了中華航空第一人秦國鏞以及其子中華藍天第一神鷹秦家柱等革命先烈。1938年,丁寨人秦渤峰,從燕京大學畢業后,回到丁寨辦學,任丁寨小學校長,使丁寨文風更盛,名及一時。
丁寨醫療衛生事業一直是丁寨人的驕傲,湖北四大名醫之一秦子文先生
,便是丁寨人士,他的徒弟李冬軒、張國平、秦家樾等,解放后一直活躍在咸豐醫界,服務於咸豐人民,其高超的中醫技術和高尚的醫德,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和愛戴。

經濟與產業


岸轉涪江,倒流西北三千里;
橋通楚塞,橫鎖東南十萬鋒
丁寨氣候溫和,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5.3%,宜林面積3.8萬畝,森林活立木儲存量達11萬立方米。丁寨的土地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農業生產十分穩定,糧食自給自足。我鄉現有蔬菜基地約1萬畝,蔬菜遠銷湖南、重慶等地。烤煙生產是丁寨歷年來的支柱產業之一,它能代表咸豐的烤煙質量。
丁寨工業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丁寨煤礦資源豐富、量大質優,煤炭遠銷重慶、武漢等地。木業產品遠銷韓國、日本、東南亞。目前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礦、銅礦、鋁土礦。

旅遊資源


丁寨境內以兩條河流為主線,曲江河,野貓河分別從西南、東南匯於西北,氽入天心孔,經川洞,在斷明峽復出,流入唐崖河。曲江河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遠近聞名的丁寨“內八景”和“外八景”等自然風光和省級文物“風雨涼橋”等多處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讓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丁寨“內八景”是“文峰塔”、“奎文閣”、“忠孝節義祠”、“美善堂”、“曲江樓” “麻元橋”“萬壽宮”“禹王宮”。丁寨“外八景”是“曲江柳色”、“板橋鐘聲”、“蒜坪積雪”、“竹嶺籠煙”、“仙掌捧日”、“石筍朝天”、“獅岩雄距”、“龍嶺蜿蜒”。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境內,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橫跨於河溪之上的純木結構樓閣式橋樑。在十字路集鎮,距縣城8公里有一座風雨橋,建於民國5年(1916年),當地前
丁寨鄉
丁寨鄉
清朝議大夫秦朝昌捐資修建。橋長44.60米,每孔凈跨10米,寬4.5米,通高8.78米,亭閣式5支點、3石柱建築。橋廊12間,兩側條木為凳。廊中頂突出一亭,檐角高翹,玲瓏有致。青石砌成的3座菱形橋墩,至今堅固牢實,完好無損。橋身除部分柱、枋、梁朽壞,橋面木板更新外,全橋風貌岸然。橋上亭廊相連,瓦檐重重,橋面設置欄桿坐凳,可供行人遮風避雨、歇息乘涼,稱“土家風雨涼橋”。步上涼橋,河溪兩岸古木森森,枝葉垂溪,溪水淙淙,鴨群戲水,石墩成陣,岸上民居錯落有致,讓人流連忘返。
詩曰:
岸轉涪江,倒流西北三千里;
橋通楚塞,橫鎖東南十萬鋒。
又曰:
春日曲江最堪游,夾岸青青柳色柔。
行過柳橋猶停立,風情端不讓揚州
板橋渡盡入叢林,掩映禪房花木深。
最是晨鐘初動處,聲聲自足醒人心。

發展藍圖


過去五年,丁寨鄉全鄉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一心,紮實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又好又快勢頭。過去的五年是該鄉面貌顯著變化、民生改善取得重要進展、和諧社會開創新的局面、黨的建設得到全面加強的五年,是富裕、文明、和諧新丁寨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五年。
未來五年將是該鄉快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經濟轉型期、實力擴張期。全鄉上下將緊緊圍繞縣委“六大工程”,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城鄉建設為主體,綠色繁榮為主線,積極實施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兩翼聯動”、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開放互動”三大戰略,著力將丁寨打造成“綠色蔬菜供應中心、現代商貿物流中心、縣城經濟文化副中心”,全面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二五”期間,在該鄉境內將實施火車站工業園、火車站新區、倉儲物流市場及恩黔高速公路、黔張常鐵路丁寨段建設等重點項目,境內靜態投資將超過50億元,這將為該鄉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同時也會不斷促進城建、交通、水利、環保、農業、社會事業等基礎設施的大發展、大繁榮。
在邁向求富圖強的路上,全鄉上下將科學謀划,真抓實幹。一是穩步推進特色農業大發展,將以大棚蔬菜為重點,建蔬菜基地2萬畝,建大棚500棟,力爭培植2家規模以上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培育2個特色農業品牌,建設3個現代農業示範區;二是逐步突破發展新型工業,高起點、高標準在火車站附近建成規劃面積為2平方公里的精深加工工業園;三是快速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充分利用火車站的區位優勢,建成集運輸、中轉、倉儲、商貿、配送等於一體的現代商貿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