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梅說

夏梅說

《夏梅說》是明代文學家鍾惺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的第一段說明梅的盛時在冬而不在夏,詠梅的人也都是爭相歌詠寒冬的梅花而不去過問炎夏的梅葉;第二段歌頌梅葉,同時說明自己寫這篇文章的緣起;第三段撇開夏梅,對趨炎附勢的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同時借夏梅以自喻。文章揭露了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抨擊了趨炎附勢的醜惡,讚頌了敢於“與烈日爭”的人們。全文立意新穎,用心巧妙,對比鮮明,有褒有貶,諷刺尖銳,寓意深刻。

作品原文


夏梅說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極熱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爭赴,此其極熱時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實,和風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實俱往,時維朱夏,葉干相守,與烈日爭,而梅之冷極矣。故夫看梅與詠梅者,未有於無花之時者也。
張渭官舍早梅》詩所詠者,花之終,實之始也。詠梅而及於實,斯已難矣,況葉乎?梅至於葉,而過時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詩,始及於葉。何者?舍葉無所謂夏梅也。予為梅感此誼,屬同志者和焉,而為圖卷以贈之。
夫世固有處極冷之時之地,而名實之權在焉。巧者乘間赴之,有名實之得,而又無赴熱之譏,此趨梅於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熱者也。苟真為熱之所在,雖與地之極冷,而有所必辯焉。此詠夏梅意也。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候:時節。
粲粲:鮮艷燦爛的樣子。
③雅俗爭赴:風雅之士和流俗之人,爭先恐後地前往觀賞。
④累累:眾多重疊,聯貫成串的樣子。實:果實。
⑤和風甘雨:溫和的風,適宜植物生長的雨。加:施及。
⑥往:過去了,過時了。指梅花凋落,果實成熟,沒什麼可觀賞的了。
⑦維:語助詞,用在時間之前。朱夏:古時稱夏季為朱明或朱夏。語見《爾雅·釋天》:“夏為朱明。”
⑧守:守候,守護。
⑨夫:發語詞。
⑩張渭:唐代詩人。《官舍早梅》:“階下雙梅樹,春來畫不成。晚時花未落,陰處葉難生。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鳥驚。風光先佔得,桃李莫相輕。”
⑪花之終:花兒已凋謝。
⑫實之始:梅子正結實。
⑬斯:這。
⑭過時:過了時令。
廷尉秦漢時官名,掌刑獄。從北齊至明清皆用以稱大理寺卿。明人稱掌管刑獄事務的官員為廷尉。董崇相:名應舉,字崇相,福建人,萬曆進士,年80餘,卒於家。當時任南京大理寺丞,為大理寺卿的屬官。作者好友。南都:南京。明太宗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稱為南都。
⑯在告:在告假歸家休息期間。
⑰舍:拋棄。
⑱誼:情誼。
⑲屬:囑咐。和:和詩,又叫步韻
⑳權:權宜,權變。即衡量是非輕重,以因事制宜。
㉑巧者:投機取巧的人。乘問:趁機會,找空隙。
㉒趨:追逐。
㉓附:依附。
㉔苟:如果,假使。
㉕與:於。
㉖辯:同“辨”,區別。

白話譯文

梅花開在冷的時候,是容易知道的,然而也是最熱的時節。冬春結冰下雪的時候,梅花怒放鮮艷燦爛,風雅之士和流俗之人都爭先恐後地前往觀賞,這就是梅花最熱的時候。三四五月,梅有眾多成串的果實,又有溫和的風和適宜梅生長的雨所施及,然而梅花開始冷了。梅花凋落果實成熟都過時了,時間進入夏季,只有葉子和枝幹相守護,一同和炎炎烈日抗爭,梅花已經冷到極點了。所以觀賞梅花和寫詩詠梅的人,沒有在無花的時候來看梅和詠梅的。
張謂《官舍早梅》詩所歌詠的梅花,是在花兒已經調謝,梅子正結實的時候。歌詠梅花到梅子結實的時候,這是已經很難的了。何況是梅只剩下葉子呢?梅花到了只有葉子的時候,梅花就過了時令很久了。好友廷尉董崇相,在南京做官,於告假歸家休息期間,寫有一首《夏梅詩》,內容寫到梅葉。為什麼這樣寫?他說捨棄梅葉就不稱作夏梅了。我為梅花有這份情誼而感慨,他囑咐我寫一首詩,我就寫成一首詩贈送給他。
世上本來就有處在最冷的時候和最冷的地方的梅花,名與實都因事制宜。投機取巧的人都乘機前往觀賞,既有名實的收穫,又無前往求熱的嫌疑,這就是那些在冬春結冰下雪的時候去追逐梅花的人,這才是真的依附梅花最熱的人。如果真的是在梅花最熱的時候,即使是在最冷的地方,還是一定有所區別的,這就是歌詠夏梅的真意。

創作背景


經考,作者好友董崇相作《夏梅》詩在萬曆四十六年戌午(1618),當時作者即有和詩,詩云:“花葉水相見,代為終歲榮。誰能將素質,還以敵朱明。坐卧已無暑,色香如尚清。始知幽艷物,不獨雪霜情。”是年夏天,考選仍未下。屈指算來,作者自進士及第以來,為行人八年,又擬部二年,一直沉浮於閑曹,未曾做得熱官,因而,可想而知,這麼些年他周旋於兩京是非之地,必定飽經世故,感喟萬千。因此作者借題發揮,寫下了這篇散文。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一個作家的性情、風骨,必然會或多或少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作家的藝術個性愈鮮明,審美理想愈執著,那麼,他表現自我的願望就愈強,而思想感情,傾注到他所著意描繪的外在景物上的內驅力也就愈大。明初文人宋濂曾經發揮陸機“詩緣情而綺靡”的名言,提出了“緣情托物”的說法。“緣情”指作家主體的物化,“托物”是客體的人化。這兩種因素的水乳交融便是絕妙的審美創造的前提。
晚明竟陵派領袖鍾惺的《夏梅說》,便是藝術的人化和物化水乳交融的一篇佳作。不選作為天之驕子的冬梅做文章,而偏去描寫夏梅,這可以說是奇怪極了。但說來一點也不怪。梅花的開放是在冬天,而賞梅者的“雅俗爭赴”也都在這一季候。冬天雖冷,可因為冬梅的“繁花粲粲”,招來了千萬遊客。從人情來說,冬梅可以說是風雲際會的熱門的景物了。可鍾惺偏不去寫這逢時當令的冬梅,極意同情和歌頌大熱天時無人過問而本身顯得“與地之極冷”的夏梅。一句話,他討厭“附熱”而甘於孤高幽冷。儘管在文章中他並沒有做出這樣的自白,但由於“在他的作品里,思想被生活巧妙地掩蔽了起來”(盧那察爾斯基論赫爾岑語),“與烈日爭”的孤高的夏梅沉默地蔑視人生的思想,卻透過了被人忽視的夏梅的生活圖景而橫掃一切庸俗的世態了。
《夏梅說》共分三段。第一段從開頭起到“未有於無花之時者也”止,說明梅的盛時在冬而不在夏,詠梅的人也都是爭相歌詠寒冬的梅花而不去過問炎夏的梅葉。第二段截至“而為圖卷以贈之”為止,說明自己寫這篇《夏梅說》的緣起,是受了友人董崇相的啟發。不同於一般庸夫俗子只知賞花而不知重視梅的樹榦、樹葉在炎炎夏日中的不屈不撓的抗爭性格之可貴,鍾惺的重視夏梅,重視梅葉,不僅表現了他所傾注在夏梅身上的深厚情懷和對於外化為梅的高清自賞的全新體驗,也表現了他在理性上對夏梅所象徵的不與傲俗為伍的狷介風骨的欽仰和謳歌。第三段為本文結尾,通過對冬梅的“雅俗爭赴”那種趨炎附勢的醜態引伸開來,指出世上也還有種“處極冷之時之地”而骨子裡掌握實權的人。真懂得其中三昧的“巧者”就紛紛去趨附,既無”赴熱”之譏,還大大有利可圖。這種人是懂得向“冷”中“赴熱”,比從熱中“赴熱”更為高明。但也還有種與此相反的情況。譬如一個人處於名場的要津所在,而自己的具體處境卻相當落寞,這就不能籠而統之地把他也看成青雲得路的一流人物了。如果說前者是“冷而實熱”,那麼後者便是“熱而實冷”。鍾惺是個進士,輾轉經歷了一段仕途,做過郎中、提學類的官,不算是下層知識分子。然而因為“有忌其才高者厄之,使不得大有所表現”(《康熙安陸府志·文學列傳》),所以他實際是屬於“熱而實冷”的人物。他深深理解那一個晚明時代中黑暗、腐朽的窒塞空氣,他也就只能甘於冷寞而自號“退谷”了。
文章的開頭以峭拔勝,以別開蹊徑勝。它巧妙地掌握了兩條構思線索:一是自然範疇的時令冷熱,二是社會範疇的人情冷熱。對夏梅寄予高度同情,點出夏梅雖處於極熱之中而遭遇極冷,表現了作者的衷心孤憤,這正是陳繼儒說他的“一肚皮不合時宜”。
文章中段歌頌梅葉,打破前人幾乎一律歌詠寒梅的老套。但歌頌梅葉也還是為了歌頌夏梅,雖緊承上段,境界卻有所開拓,可以說從側面烘托出夏梅。當然,也更表明熱愛夏梅而被此心心相印的同志不少。從不滿於世風澆漓而居然有志同道合者來說,鍾惺是深得相濡以沫的慰藉的。
文章的結尾撇開夏梅,對趨炎附勢的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冷寞並與周圍的一般夤緣攀附、安富尊榮的名場氣氛格格不入,著重點明自己雖說好像也處於“熱之所在”,但性格卻“極冷”。這是他借夏梅以自喻,但實際也是他在文學理論上一貫強調要寫出出污泥而不染的“幽情單緒”的審美氣質的思想表徵。
總的說來,文章的頭尾都是圍繞著一個“冷”字而大書特書。開頭從傳寫出梅的自然品質之冷,以至於夏日無花時人情對梅之冷;結尾抒發自己甘於生涯寥落的冷,點明自己之所以歌詠夏梅的用意。縱觀全文,在作者著意刻畫的夏梅的“生活”圖景中。一點一滴都滲透了鍾惺的思想品格和氣質。這正是《安陸府志》中所勾勒的:“公(指鍾惺)……性如冰霜,不喜交接世俗人,然待士以誠厚,薦人惟恐其知。”這是鍾惺的“冷”,是鍾惺筆下夏梅的“冷”,而夏梅所受的冷遇正反襯出世俗人情對冬梅之熱的可恥。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廣宏:鍾惺視冬春之季的梅花為最為得時的寵兒,一旦進入盛夏,花實俱落,便也不再有誰問津。夏梅成為他苦澀的自況,更確切地說,成為英雄失路而又孤芳自賞的一種象徵。他為之慨嘆,他為之不甘,他也以之用來標榜,用來自慰。通篇只在“冷”“熱”兩字上巧做文章,正是因為它們確實是鍾惺在這些年對人生最為切實,最為突出的體驗和感受。(《歷代小品大觀》)

作者簡介


鍾惺(1574~1624),明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竟陵(今湖北仙桃)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歷官儀制郎中、福建提學僉事。鍾惺少有才名,能詩善畫,與譚元春同為“競陵派”領袖,詩倡性靈,但流於幽深孤峭,頗受後世文人攻訐。著作有《隱秀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