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張立柱的結果 展開
張立柱
中國國家畫院畫家
張立柱,男,中國國家畫院畫家,研究員、一級美術師,陝西美協副主席。1956年生,陝西武功人,七七級西安美院國畫系本科暨研究生,畢業留系任教,后調入陝西國畫院從事專業創作,曾任陝西國畫院院長。作品曾獲全國美展金獎。
1956年生於陝西武功;
1978年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讀本科暨研究生;
1984年畢業留系任教;
張立柱作品
2003年入選西安美院赴法國文化藝術交流展;參加西安美院赴韓國文化藝術交流展;
1978年入西安美院國畫系讀本科暨研究生,1984年畢業留系任教,1991年調入陝西國畫院從事專業創作。曾任陝西國畫院創研室副主任、副院長、院長,2007年辭去院長職務。
十餘幅作品參加國家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美展,數十幅作品參加國際國內其他重要學術展覽。其中《絲路風情》(合作長卷)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並被特邀到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及法國、美國展出;《老堡子》入選《百年中國畫展》;《春夢》獲加拿大多倫多國際中國畫展銀獎;《長安紡織》獲全國絲路美展銀獎。作品入選蒙特卡羅國際現代藝術大展;95’張力與表現水墨畫展;江蘇畫刊廿年邀請作品展;西部·西部抽象水墨展;第三屆成都雙年展;第二屆中國畫學術論壇作品展;墨緣100水墨畫展;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第一、二、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農民·農民》中國美術館藏品暨特邀作品展;陝西當代中國畫展·風格探索展等,併入選陝西當代國畫優秀作品晉京展(全國政協舉辦十人作品展),獲省級美展特、一、二、三等獎十餘枚。作品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卷、壁畫卷)和《百年中國畫集》,作品被國家、省級美術館、國內外博物館、美術團體及個人收藏。
《老人》出版於張立柱作品集
生命的明證——張立柱的寫意人物畫
張立柱的作品總使我想到記憶深處最為熟悉的一幕,村頭的老槐樹下,是鄉民們聚集的公共空間,在這裡,他們交流信息,休息整頓,然後走向田間地頭。事實上,張立柱就是那棵村頭的老槐樹,他的倔犟如同樹榦,他對家鄉的愛,如同樹根,深深地扎入黃土高原,他的繪畫,就如同槐樹的濃蔭,在夏日給予我們無聲的涼潤。
作為陝西地區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家之一,張立柱代表了陝西中國人物畫的一個新的時代、新的審美理想。即,不粉飾現實,也不醜化現實,而是在直面人生的基礎上,透視人性的內涵,感受生命的頑強,品味平凡人生的溫暖。雖然張立柱畢業於著名的西安美術學院,但他的身軀里仍然流淌著中國農民的熱血,他的思想與人生的價值觀都與中國農民群體渾然一體,這使他與當代中國的許多人物畫家不同。在許多畫家那裡,農民只是他們遠距離觀照和描繪的對象,他們可以用畫農民的畫獲得榮譽和利益,但從未真正地融入農民生活中,與農民共同體驗人生的艱難曲折。而張立柱不需要刻意到農村中去,無論他生活在哪裡,他的所思所想,都來自早年鄉村生活刻骨銘心的記憶。他和他的藝術與陝西著名作家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一樣,都是從陝西這塊黃土高原上自然生長出來的,而不是外來的移植和城裡人的獵奇與矯飾。正如美國的天才鄉土作家馬克·吐溫所特彆強調的,成功的藝術家必須熟悉一個地區,關鍵在於他經歷過“……長年累月不知不覺的吸收過程,長年累月接觸有關的生活,而且實實在在生活在其中,與其同享喜怒哀樂,而且榮辱與共,愛恨一致,隨之興盛衰落……。”
張立柱的藝術審美觀的核心是“真誠”與“自然”,他強調要真誠自然地畫出自己的心與血來,不管別人怎麼看。他認為,在藝術中只有真誠才能獲得感受,只有率真才能形成語言。他也欣賞中國傳統畫論中的“逸格”,但他認為,逸格不是某種俗成的逸筆草草和個人偏執形成的某種獨行荒率之作,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后的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是一種熟後生,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率真、自然、高邁之感受。
張立柱對待藝術的態度,也如同一位終日躬耕塬上的農民,晨出晚歸,從未鬆懈。他認為,中國畫是一門苦修苦練的事業,應該吸收古今中外原創力充足的藝術,追求古樸率真、大氣磅礴的精神氣度,成就中華文化大氣象。好的中國畫應該有一種意味在其中,是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個人精神的綜合體。同時能見出天性背後的深厚學識、粗率背後的萬般匠心,慘淡經營獲得的自然高妙,平實大朴背後的高古氣象,苦心探索后的大悟大醒。
在張立柱的繪畫中,筆墨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張立柱並非為筆墨而筆墨,在筆墨形式上玩花樣,他始終保持著對流暢帥氣的筆墨套路的警惕。他認為在語言層面要講究筆與墨,筆墨就是精神,畫中感人的精神氣息,一種濃醇的真摯情感。為了這種真摯的感情表達,他寧可運用生澀凝重的用筆,也不會以甜美潤澤的墨色和流暢圓滑的線條去討好世俗。
張立柱畫中的筆墨如粗頭亂服,而亂中有序。他以墨為主的作品,但也敢於用色,畫作中的人物臉龐,往往一抹粉紅,村中景象雖然質樸單純,但在某些局部總有大紅金黃、湛藍湖綠。他敢用艷色,但不俗艷;善於用水,但見筆見骨。可謂“於無聲處聽驚雷。”
老槐尚茂人已遠,家鄉淡飯仍香否。我注意到張立柱的畫中,多有村頭老槐的描繪,這是一個民族生命的象徵。在那些歷經風雨巍然挺立的老槐樹下,張立柱描繪的是當家的好媳婦,紡線哺乳的女人,充滿夏加爾式的浪漫與溫暖。而《剝棒》這樣的平凡鄉村生活寫照,與梵谷《吃土豆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為我們敞開了生活的真實底蘊,呈現出人類原始的生命力和質樸、溫暖的親情。張立柱沒有簡單的對鄉村生活進行詩意化的抒情,他筆下的人物,既不是刻意的美化,也不是刻意的醜化,而是在體驗與理解的基礎上對鄉村生活的提煉與概括,其中有著某種歷史的恆定性。4米的長卷《秦塬上》具有壁畫般的恢宏,畫中的人物,無論是在勞作還是休息,都如同半坡人一樣,完成著千年不變的生命活動。
在張立柱的作品中,“回憶”是一個基本的母題。一家三口(折射出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的現狀)樸素的庭院生活,是一個家園的隱喻,間接地反映了張立柱對現代化的城市生活的批判眼光。《憶鄉之門》是一幅象徵主義的圖卷,在這幅作品中,一個快樂奔跑的兒童和一位站在村頭繡花的大閨女,表達了張立柱的審美理想,遠處的鄉村景色,則濃縮了陶淵明詩中的田園理想。在當代藝術中,對於歷史的回望和對人類某些永恆性的價值堅守有關,而“回憶”則使得我們有可能保持與一個民族文化與人文價值有關聯的精神文脈,這使得張立柱的作品超越了一般學院意義上的寫生和表現,而進入到象徵與表現的精神空間。
如果我們僅從張立柱表現的農村生活題材,就認為張立柱是一位堅守鄉土的寫實畫家,那就會忽視了張立柱藝術中的複雜性和現代感,仔細觀察他筆下的農家院頭柿樹,具有符號化的表達。而《承包曼哈頓》一畫,表現了青年農民與老人進城后,面對城市的高樓大廈所產生的不同心態,馬車在高架橋上走,最為生動地表現了這個新舊雜陳、城鄉共處的特殊時代。最令人難忘的是《心潮》一畫,難得有如此眾多的村民聚集在一起,歡度節日,仰望天空,對未來充滿嚮往。
概言之,張立柱在我們這個急劇現代化的時代,堅持描繪農民,並非是希望回到千年不變的過去,而是通過最為質樸但又迅速變化的農民群體,表達出他對當代人的生存的透視,對社會底層普通百姓的人文關懷,他的作品正是當代人存在的證明。這樣,我們看到張立柱藝術中的社會性,實質上是它的倫理性,張立柱的藝術中蘊含著當代知識分子最為珍惜的人文主義傳統,即對人的生存、人的尊嚴、人的發展的基本關懷。正如伽達默爾所說“一切藝術的本質自在地在於它們‘把人表現給人’。從這裡藝術才能變為自律的現象。藝術的任務不再是表現自然理想,而是人在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的世界內自我相遇。”正是對生命本性的深入開掘和對人的生存意志的肯定,使得張立柱的藝術能夠超越自然主義的如實再現,而進入到恆久的民族精神的表現。這也是他的鄉土寫意人物畫能夠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和積極意義的根源所在。
獲獎記錄
2005年 《離鄉歲月》獲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國際藝術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2002年 《融融春意透故鄉》獲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0周年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
2001年 《槐蔭》獲建黨80周年美展一等獎;
1992年 《人物》獲多倫多國際中國畫展銀獎;
1990年 《渭水歡歌》獲全國絲路美展銀獎;
1989年 《絲路風情》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
重要收藏
2012年 《陽春兒天》被青海博物館收藏;
2010年 《鄉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9年 《心潮》被浙江美術館收藏;
2008年 《織紡故鄉留夢中》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5年 《離鄉歲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8年 《人物》被蘇州美術館收藏;
1992年 《渭水歡歌》被陝西國畫院收藏;
1988年 《絲路風情》局部,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關中人》被陝西美術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