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南英的結果 展開

張南英

清代瓷安知縣

張南英,男,浙江平陽昆陽人,出生於1907年,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受命去貴州,歷任瓷安、平越、清平等縣知縣,皆有政聲。乾隆《平陽縣誌》編修歷時一年多,成書二十卷,於1758年完成,深得當時許多人的好評。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張南英中舉人,公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中進士。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張南英(1702—1773),字北學,號渠西,別號中亭,浙江平陽昆陽人,居平陽西郭(今平陽昆陽鎮西門)蓮池巷。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中舉人,翌年成進士。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受命去貴州,歷任瓷安、平越、清平等縣知縣,皆有政聲。不久便致仕歸來,年七十餘而卒。張南英歸來后所做的第一件大好事就是編修《平陽縣誌》(俗稱乾隆志)。乾隆《平陽縣誌》編修歷時一年多,成書二十卷,於1758年完成,深得當時許多人的好評。該《志》由公元1694年(康熙三十年)開始,記事時間共63年,全書約50萬字。張南英晚年應知縣何子祥的聘請,主持崇正書院。著作除乾隆《平陽縣誌》外,還著有《中亭集》,大多已遺失。

生平事迹


張南英從小聰穎過人,青年就考中生員。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張南英中舉人,公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中進士。據史料記載:有清一代是近三百年歷史中,平陽科舉不振,全縣僅有3名進士,張南英便是其中的一位。至今,在平陽縣二十一都瀛里張村(今蒼南縣舥艚鎮垟底張村)張氏宗祠前還保存一對旗杆石,便是當年張南英中舉時其族人所立。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分發貴州。歷任甕安、平越、清平等地知縣,任職期間為官清廉,“皆有政聲”。但他無意仕途,任職期滿即歸返故里。
張南英返鄉后,接受平陽知縣徐恕聘請,與錢塘孫謙共同編修乾隆《平陽縣誌》,歷時一年餘,於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成書20卷,共計50餘萬字。據記載,時人對這部方誌的評價為:“事增文減,體裁整密(翰林編修杭世駿)”;“博而覈,詳而不濫(溫州知府李琬)”。在《平陽縣誌》完成後,知縣徐恕又聘請張南英為龍湖書院山長,主講龍湖、崇正書院。此後張南英又到縣城南郊十二都西塘文溪書院任教,他以年近花甲之軀,翻鐵嶺走荒郊,為培養農家子弟不辭勞苦。兩百多年後的民國《平陽縣誌》記載:“文溪書院,在張南英主講時稱盛一時。”
張南英能詩,著有《中亭集》,今已散佚無存,後人輯其存詩成《渠西先生遺稿》。其詩多遊歷之作,懷古遣興,別抒懷抱。亦有酬別閑居之作,寫得清逸恬淡。
劉紹寬曾說:“吾鄉道(光)咸(豐)以前,績學能文之士,頗不如前代。蓋自清沿明制,以四書藝取士且數百年,兼以地處偏隅,科目不振,士人習於貼括之學,遂皓首矻矻,不能自舍,無暇再治他業。間或為詩歌文辭,皆於場屋委頓之餘,分其精力而為之,故根抵皆不甚深厚。雖乾(隆)嘉(慶)以來,海內經師鴻碩輩出,而吾鄉闕如(《厚庄詩文續集》)。”誠如劉紹寬所言,在清中晚期之前,平陽詩歌著作雖存留較多,總體質量並不高,張南英的作品躋身其中,卻是文采斐然,讓人耳目一新。

親屬子女


張南英有四子,在書香門第的熏陶之下,也皆能詩。長子元品,字上(尚)可,號蓉齋,有《蓮池詩抄》(已佚)、《庚申集》;次子元器張綦毋)有《潛齋詩稿》、《張潛齋先生詩》、《橘庄草稿》、《張潛齋先生詩稿》、《船屯漁唱》,另有《二樂堂文集》(已佚);三子元吾,字人可,有《桐窗吟草》(已佚),四子元啟,字正可,號蘭畦,有《蘭畦詩抄》。張南英為官清廉,宦遊多年,並無留下豐厚家產,其四子遂多以教授生徒或躬耕隴畝為生,因此得以親近自然,了解民生,興之所感,賦之以詩,皆非無病呻吟之作。誠如張元品弟子在其《庚申集·跋》中所寫的:“所歷崇山峻岭,覽草木之旉華,聽禽鳥之變聲,足蕩滌其心胸,抒寫其懷抱,風雅頌之興勃焉。自春徂夏,風凄雨晦之間,有觸斯鳴,或古或律,或長章或促節,篇頁不多而諸體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