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綦毋

張綦毋

張綦毋原名元器,字大可,號潛齋,浙江省平陽縣昆陽鎮人,張南英次子,家住平陽城西蓮池巷。公元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歲貢生。他工詩,乾隆(清高宗年號,1736—1795)時溫州地區詩人無能望其項背。稍後平陽詩人蘇椿有題項維仁先生(今溫州市鹿城區人)遺稿的詩:“鄭公三絕擅高名,一代華才舉室清。堪嘆甌東三萬戶,潛哉之後獨先生。”后自注說張潛哉先生諱綦毋。潛哉即潛齋。春秋晉國有人名綦毋張,這樣好像有孫悟空悟空孫的味道。唐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有位詩人姓綦毋,名潛,“善寫方外之情”,后歸隱,而元器的名和號都是來自這裡。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張綦毋作品集有《船屯漁唱》,其箋釋本是由平陽書法家鮑竹君題書名,署名鮑潛,他曾在縣城西門外的白蓮堂里建觀斗樓,戊社同人經常在那裡進行詩鐘的活動。近現代平陽詩壇有“南孩北珍”之譽,其中“南孩”是指南港靈溪的詩人陳天孩,他也有個“潛廬”的名稱。大家似乎都對“沉潛往複,從容含玩”的“潛”字特感興趣,都崇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
《船屯漁唱》的書名彷彿脫胎於南宋鄉賢林景熙的《白石樵唱》。一漁一樵,“漁樵”就是歸隱的意思,“二唱”遙相呼應,各擅勝場,隱逸風流,可見張綦毋的抱負。

文學成就


張綦毋詩作以《船屯漁唱》中收集的百餘首竹枝體詩行世。他從小在父親張南英的影響下,好古博覽,所作古近體詩,格調清新不同俗流,以氣魄見勝,落落自豪。有“時甌中作者,莫與比肩”之說。
據張綦毋傳記中的記述來看,張綦毋曾習舉業於杭州敷文書院。但每次參加考試都被判為下等。於是他取所謂的“佳卷”加以閱讀後才明白其中奧秘。再次應試時便躍居榜首。令人意外的是,面對黃榜題名,他卻急著整理自己的行裝準備返鄉。他稱,“再留數月吾文益下矣”。
一生無意仕途的張綦毋,晚年生活更是貧困。寓情於詩酒的他,也並不珍惜自己的詩作,所寫千餘首詩而散佚居多。他見父親纂修縣誌時有遺軼,於是就網羅故籍、遺聞、鄉俗、謠諺,錄為韻語以供後人輯補。他在《船屯漁唱》的小序中稱:“《志》創於元初,後代有增修,其佚乃時時見於他說。泛覽之暇,並及謠俗所傳、綴為韻語一百首。敢附採風之作,聊備榜人之歌雲爾。”
他的詩表現平陽當地的鄉土風情、歷史佚事、山水名勝等。內容涉及當年平陽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具有一定的史料學價值,於是這些詩就有了“詩體的地方志”之稱。後人不難從中了解有關平陽地貌滄海桑田的巨變、平陽歷史的演變更替、平陽鄉風民俗的發展變化等信息。
“橫陽兩嶼夾晴川,故老相傳泊萬船;不信蓬萊有清淺,眼觀滄海變桑田”——從這首詩里,讀者彷彿可以看到了當年門泊萬船的橫嶼船屯的繁華。“萬船”一詞不但是當年泊船盛景的寫照,也是如今“萬全”這一地名的源頭所在。
“帶水東流繞縣門,市橋回合抗雲分,長街白石通西郭,隱隱溪山入遠村”一詩所描述的景緻,讓讀者感受了往日老縣城流水潺潺的江南水鄉模樣和縣城西郭長長石徑上的靜謐與深幽。

主要作品


七絕
其一:橫陽兩嶼夾晴川,故老相傳泊萬船,不信蓬萊有清淺,眼觀滄海變桑田。
其二:屹立兩山像鬥牛,山泉兩道夾城流。後生嗤點流傳誤,見說清官不久留。
其三:謝公遺跡想追攀,何處堪乘興往還?桅子花開樓石渡,甘蕉林滿赤岩山
其四:霜後園丁剪摘鮮,橘枝才唱已裝船。誰知包貢宣和日,一顆真柑直二千。
其五:芳塌穿心各擅場,泥山別有荔枝香。一丸縐縠含霜霧,風味何殊十八娘。
其六:南戒曾傳雁盪分,峰名百二勢參雲。精藍十八無尋處,雙屐何時畢舊聞。
其七:仙壇寺下水潺潺,黃葉疏林向夕曛。杯酒欲談王道父,後山何處是荒墳?
其八:帶水東流繞縣門,市橋回合抗雲分,長街白石通西郭,隱隱溪山入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