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昭君墓的結果 展開

昭君墓

昭君墓

作品賞析


王昭君】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漢書·元帝紀》作“檣”,《匈奴傳下》作“牆”),字昭君,晉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現呼和浩特市南郊,有王昭君青冢。《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后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昭君故事後來成為詩詞、戲曲、小說等的流行題材。明吳應箕《美色何足恃行》:“美色何足恃,黃金貴有餘,不見王昭君,棄之在穹廬。”參閱《漢書·匈奴傳下》、《後漢書·南匈奴傳》。典

作者簡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後),字大有,號水雲,亦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詩人、詞人、宮廷琴師。
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供奉內廷。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陷落,汪元量隨三宮遷往大都,出入宮中,侍奉元主,曾經在獄中探望過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為道士,獲准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
汪元量詩多記錄國亡前後事,當時的人將他比作杜甫,他的詩有“詩史”的稱號。汪元量著有《水雲集》《湖山類稿》,詞集《水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