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箕
吳應箕
明末著名文學家、抗清英雄。字次尾,號樓山,漢族,南直貴池(今安徽石台大演鄉高田)人。崇禎貢生,曾參加復社,起草《留都防亂公揭》》揭露討伐阮大鋮。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鄉堅持抗清,被執不屈死。所著《讀書止觀錄》,輯匯中國先秦以來讀書古訓和讀書掌故,既昭示了讀書之法,又可察為人之道。與張溥、張采、陳子龍、夏完淳並為復社領袖。
吳應箕(1594年10月24日—1645年10月),萬曆二十二年(1594)九月十一日出生於南直隸貴池縣興孝鄉高田(今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大演鄉高田) ,滿清入關后,舉兵抗清,兵敗被俘,於隆武元年(1645)十月不屈而死。死後私謚文烈先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廷追謚忠節。
吳應箕是明末著名社會活動家、文學家、復社領袖和抗清英雄,與劉城合稱“貴池二妙”,是當時著名的文士、鬥士、戰士、義士,其氣節與才學深為時人與後人敬重。吳氏“博極群書,通世務,善古文,獨慷慨負大略,此豈可以詩人目之,顧天下善詩未有加次尾者也”(陳子龍《吳次尾己卯詩序》) ,“樓山先生文章在韓歐之上,忠孝在文陸之間”(王仕雲《樓山堂遺詩題詞》),沈喬生在《樓山堂遺詩小引》中更是充滿敬意地稱頌:“先生真離富貴貧賤生死外,獨存天地正氣者,要而論之,固百世師,豈僅稱節義文章為一代完人也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明末稱復社五秀才,應箕為首。其克全晚節,尤不愧完人。”陳元珧的《題明人集·吳次尾》作出了全面的評價:“齊山精宿孕奇英,復社巾箱有盛名"。
祖父吳國珍,以文學名於時,父吳思周,布衣任俠,好與賢豪長都交遊。應箕幼從學於骨鯁而又飽學的舅父李首川,16歲參加科舉考試,20歲補為博士弟子生員,后八試南都(南京)不第,崇禎十五年(1642),49歲才得中副榜貢生。
吳應箕工書法,草書初學黃庭堅,后宗米芾、顏真卿。性豪放,喜交遊,與著名的明季四公子(歸德侯方域、宜興陳定生、如皋冒辟疆、桐城方以智)結為摯友。他交結師友,多以政見相同者為前提,如崇禎五年(1632),禮部主事周鑣疏論不當專仕閹黨,受到革職處分,他聞訊前往,與周鑣結為諍友。崇禎十五年(1642),大儒黃道周謫戍過南京,寓居石城橋,他以弟子身份前往拜見,盤桓半月之久。
崇禎元年(1628),吳應箕會同池州劉城、太倉(今屬江蘇)張溥、張采等組成復社,抨擊明末弊政。他在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時指出:“今之雕繪詞章,士自比倡文字外,即不知宇宙更為何書也?”吳在《擬進策》里撰寫了《持大禮》、《別邪正》、《謹信任》、《審言術》、《重變更》等10篇文章,對改良政治提出了獨到見識。
崇禎十一年(1638)在明朝留都南京,他執筆撰寫了由他和顧臬、侯朝宗、黃宗羲等一百四十名知名人士署名的《留都防亂公揭》,揭露和討伐了魏忠賢奸黨頭目阮大鋮持權當道、破壞抗清的罪惡勾當。明亡后,清軍佔領皇都北京,阮大鋮兵權在手,報復必切,在南京進行大搜捕,應箕聞訊逃回家鄉。
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渡江,揚州先守,史可法殉難,弘光帝出走,南都亡。是年閏六月,應箕在家鄉起兵,與徽州金聲義兵相呼應,配合抗清,曾一度占踞貴池、石埭等地。是年秋末冬初,他率義軍在貴池縣泥灣山口阻擊渡江南下的清軍,因寡不敵眾,敗退回山,最後退守在壓氣培(今稱烏鴉培,在大演鄉新龍村境內)兵敗被擒,十月十七日被殺害於池州城外貴池區涓橋鎮聯合村石灰沖(又稱雞罩山),終年52歲。清兵割首而去,《池州府志》載“頭入郭門如生,三日不變”。其家人百餘口和義軍將士全部壯烈捐軀。吳應箕殉義前嘗寫下絕命詞,今只遺下一句,曰:半世文章百世人。
侯方域輓詞:“面冷而蒼,髯怒以張;言如風發,氣奪電光”。其後,吳應箕長子吳孟間故地重遊時,寫下一首蕩氣迴腸的《壓氣培歌》:壓氣培前奔萬石,陰雲莽莽黑霧壓。水號風怒激沙飛,彷佛旌旗雷電掣。我父軍聲墮此間,星月無光天欲坼。我母頸罹刀痕七,身投層崖腦迸裂。我妹三齡棄路死,百口家人一無得。前山溪下水猶腥,壯士同時皆義烈。煙飈玉碎三十秋,天地迄今為慘側。腸斷紆廻忍追憶,千載空坑堪並說。嗚呼,千載空坑堪並說!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山口二秀才施士端、施士謙感其忠烈,在殉難地捐立碑石,以志紀念。民國初年,建吳(應箕)、劉(城)二公祠於百牙山,並將池州城西街命名為“樓山街”。
吳應箕著《讀書止觀錄》
吳應箕,字次尾,貴池人。善今古文,意氣橫厲一世。阮大鋮以附璫削籍,僑居南京,聯絡南北附璫失職諸人,劫持當道。應箕與無錫顧杲、桐城左國材、蕪湖沈士柱、餘姚黃宗義、長洲楊廷樞等為《留都防亂公揭》討之,列名者百四十餘人,皆復社諸生也。后大鋮得志,謀殺周鑣,應箕獨入獄護視。大鋮聞,急遣騎捕之,應箕夜亡去。南都不守,起兵應金聲,敗走山中,被獲,慷慨就死。其同時舉兵者有尹民興、吳漢超、龐昌胤、謝球、司石磐、王湛、魯之玙。
吳應箕字次尾,號樓山;貴池人。善今古文辭,意氣橫厲一世;復社領袖也。崇禎壬午,以鄉試副榜貢入京,公卿以下咸加禮異,視其臧否為榮辱。先,阮大鋮在南都,應箕集諸名士出「防亂公揭」噪逐之。大鋮弗敢較;然憤甚,欲得而甘心焉。後周鑣下獄,應箕入視,大鋮急捕之;乃乘夜亡命去。左兵南下,獄始解。
南都不守,起義旅應金聲攻池州,復建德、東流數縣。大兵逼戰,潰;匿婺源、祁門界。被獲不屈;將戮之市,應箕曰:『此非死所』!至松林,曰:『可矣』!一卒以刀擬之;叱曰:『吾頭豈汝可斷邪』!乃伸頸,謂總兵黃某曰:『以此煩公!然毋去吾冠,將以見先朝於地下也』。其就刑處,至今血跡猶存,灑之不去。
「勘本」曰:如皋冒襄序「樓山文集」有云:『樓山之為人,卓犖淹通,豪俊負大志。一貧諸生,揮金帛娛聲色。好面折人過,與公卿大夫辯論是非得失;赴人患難,緩急如不及。至經史證據、國家關係、時勢安危、方輿形勝以及兵賊戰守攻擊之成敗,無不抵掌而談,掀髯長嘯,唾罵痛哭而後已。又議者謂:崇禎間處士橫議,擅操國政、要挾公卿,為漢亡故事。試思瓮牖繩樞,干螢朽蠹,與朝廷似有間;乃一聞國變,皆毀棄身家,上滅宗祀、下殺妻子,斷頭碎骨,浩然不顧以報二祖、列宗之教養,自非讀書明道、窮理養氣、群居確然、切磋砥礪,安能以天下己任、以綱常名教共肩至此』!小東林,樓山所首倡。方大鋮之必欲殺之也,嘗語歸德侯方域曰:『今有欲吾謝大鋮而可轉禍為福者,豈不為范滂所笑哉』!
應箕,字次尾,貴池人,以文章名世,好交天下士。有所點定古今書,後學得其筆墨,引以為重。乙酉閏六月,各郡縣兵起,應箕傾家,募士數千,復貴池。久之,各師潰,貴池亦遂陷。應箕被執,從容謂主將曰:“吾分必死,但有三事得相假,即地下無所恨。”主將問曰:“何?”應箕曰:“起義自我,無與百姓事,我以身殉,諸可勿問。二曰,我有遺書若干藏某處,願得付某生,勿並災身後筆墨。三曰,我有弱女,已字某,未歸,願得吾目前觀其成偶。”主將高其義,皆如應箕言,因欲曲宥之,應箕曰:“即生我我必自殺。”於是正襟南向而遇害。
《留都防亂公揭》
策劃、起草者:吳應箕、陳貞慧
為捐軀捋虎,為國投豺,留都可立清亂萌,逆璫庶不遺餘孽,撞鐘伐鼓,以答昇平事。杲等伏見皇上御極以來,躬戡黨凶,親定逆案,則凡身在案中,幸寬鈇鉞者,宜閉門不通水火,庶幾腰領苟全足矣。矧爾來四方多故,聖明宵旰於上,諸百職惕勵於下,猶未卽覩治平,而乃有幸亂樂禍,圖度非常,造立語言,招求黨類,上以把持官府,下以搖通都耳目,如逆黨阮大鋮者可駭也。大鋮之獻策魏璫,傾殘善類,此義士同悲,忠臣共憤,所不必更述矣。乃自逆案既定之後,愈肆兇惡,增設爪牙,而又每驕語人曰:“吾將翻案矣,吾將起用矣。”所至有司信為實然,凡大鋮所關說情分,無不立應,彌月之內,多則巨萬,少亦數千,以至地方激變,有“殺了阮大鋮,安慶始得寧”之謠。意謂大鋮此時亦可稍懼禍矣。乃逃往南京,其惡愈甚,其焰愈張,歌兒舞女,充溢後庭;廣廈高軒,照耀街衢。日與南北在案諸逆,交通不絕,恐喝多端。而留都文武大吏半為搖惑,卽有賢者,亦噤不敢發聲。又假借意氣,多散金錢,以至四方有才無識之士,貪其饋贈,倚其薦揚,不出門下者蓋寡矣。大鋮所以怵人者曰:“翻案也。”曰:“起用也。”及見皇上明斷超絕千古,以張捷薦呂純如而敗,唐世濟薦霍維華而敗,於是三窟俱窮,五技莫展,則益陽為撒潑,陰設凶謀,其譸張變幻,至有不可究詰者,姑以所聞數端證之,謂大鋮尚可一日容於聖世哉。丙子之有警也,南中羽書偶斷,大鋮遂為飛語播揚,使人心惶惑搖易,其事至不忍言。夫人臣狹邪行私,幸國家有難以為愉快,此其意欲何為也?且皇上何如主也,春秋鼎盛,日月方新,而大鋮以聖明在上,逆案必不能翻,常招求術士,妄談星象,推測祿命,此其意欲何為也?杲等卽伏在草莽,竊見皇上手挽魁柄,在旁無敢為煬灶叢神之奸者,而大鋮每欺人曰:“涿州能通內也。在中在外,吾兩人無不朝發夕聞。”其所以劫持恫喝,欲使人畏而從之者,皆此類。至其所作傳奇,無不誹謗聖明,譏刺當世。如牟尼合以馬小二通內。春燈謎指父子兄弟為錯,中為隱謗。有娘娘濟,君子灘,末詆欽案,有饒他清算,到底胡塗,甚至假口□□,為“呪□天關,隴住山河,飲馬曲江波,鼾睡朝玄閣”等語,此其意抑又何為也?夫威福,皇上之威福也。大鋮於大臣之被罪獲釋者,輒攘為己功,至於巡方之有薦劾,提學之有升黜,無不以為線索在己,呼吸立應。卽如乙亥廬江之變,知縣吳光龍縱飲宛監生家,賊遂乘隙破城,殺數十萬生靈,光龍奉旨處分。大鋮得其銀六千兩,致書淮撫,巧為脫卸,只擬杖罪,廬江人心至今抱恨。又如建德何知縣兩袖清風,鄉紳士民戴之如父母,大鋮使徐監生索銀二千兩於當事開薦。何知縣窮無以應,大鋮遂暗屬當事列參褫職,致令朝廷功罪淆亂,而南國之吏治日偷。至於挾騙居民,萬金之家,不盡不止,其贓私數十萬,通國共能道之,此不可以枚舉也。夫陪京乃祖宗根本重地,而使梟獍之人,日聚無賴,招納亡命,晝夜賭博,目今闖、獻作亂,萬一伏間於內,釀禍蕭牆,天下事將未可知,此不可不急為預防也。跡大鋮之陰險叵測,猖狂無忌,罄竹莫窮,舉此數端,而人臣之不軌無過是矣。當事者視為死灰不燃,深慮者且謂伏鷹欲擊,若不先行驅逐,早為掃除,恐種類日盛,計劃漸成,其為國患必矣。夫孔子大聖人也,聞人必誅,恐其亂治,況阮逆之行事,具作亂之志,負堅詭之才,惑世誣民,有甚焉者!而陪京之名公巨卿,豈無懷忠報國,志在防亂以折衷於春秋之義者乎!杲等讀聖人之書,附討賊之義,志動義慨言與憤俱,但知為國除奸,不惜以身賈禍,若使大鋮罪狀得以上聞,必將重膏斧鑕,輕投魑魅。卽不然,而大鋮果有力障天,威能殺士,杲亦請以一身當之,以存此一段公論,以寒天下亂臣賊子之膽!而況亂賊之必不容於聖世哉!謹以公揭布聞,伏維戮力同心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