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寄內

唐代詩人李白所著的五言古詩

《秋浦寄內》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詩人於天寶十四年(755)給妻子宗氏回的一封信。這首詩詩人先點明自己的行蹤,抒發了離居的苦楚,寫到偶得家書的慰藉,表達了雖然距離遙遠,卻難以阻擋相思的深情。

作品賞析


全詩採用自述或訴說的語氣,如話家常。
一開始就說:“我今尋陽去,辭家千餘里。”語言平白如話,十分簡樸,和口語沒什麼區別,平實而意蘊較深。如“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說妻子雖然不曾和自己一樣奔波,一樣辛苦,但二人相距千里,各自感到獨居之苦是一樣的。一個“愴”字將離別之苦寫的悲傷凄然,牽動人的情感。又如“紅顏愁落盡,白髮不能除。”詩人抓住妻子的“紅顏”,自己的“白髮”,寫一個因愁悲而紅顏落盡,一個因憂傷而白髮拔掉又長,兩顆悲傷已極的心是同樣的。寫得情深意切,耐人咀嚼。還如“有客自梁苑,手攜五色魚,開魚得錦字,歸問我何如。”一封家書,難得一捎,內容一定不少,詩人卻只引出一句:“歸問我何如。”這顯然是妻子說一千道一萬中最關心的,也是詩人最盼望的,因而也是最能反映夫妻之間的情感的。此言一句勝萬句,讀著它便津津然生於口腹間。詩歌的最後不是讓妻子如願,而是詩人繼續前行:“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雖然行程在繼續,道路阻隔,相距越來越遠,但兩人都在經常思念對方,兩顆心永遠連在一起。到此擱筆,餘味深濃。
縱觀全詩,這首五言古詩是在平淡中見真情。

創作背景


李白妻子宗氏,兩人大約在天寶九年結的婚,婚後宗氏居住在宋城梁苑,兩人聚少離多。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作於天寶十四年(755)秋,是作者即將離開秋浦,前往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給妻子宗氏夫人在梁苑捎來書信的回信。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