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衛鎮

建於明朝洪武五年

靈山衛位於黃島西部,小珠山南麓。靈山衛始建於明朝洪武五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此建造土城,靈山衛下轄三個千戶所,以防倭寇。

歷史沿革


1372年(洪武5年)明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此修建靈山衛,以防倭寇。靈山衛由當時的萊州府管轄,建成后,城周三里,圍牆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護城河深為二丈五尺,寬二丈。
1404年(永樂二年)指揮僉事郭崇又大興土木,城池周長擴建為五里,外包以青磚,四門加城門樓,增鋪所十餘所。
明永樂中期,在山東沿海設營(府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靈山衛歸即墨營管轄。同時在靈山衛下設三個千戶所,后所在膠州,前所位於現琅邪鎮夏河所,左所在靈山衛城內。
1488年(弘治元年)分巡副使趙鶴令檄指揮使再次重修,四方設門,四門加樓。
1734(清雍正十二年)撤衛劃歸即墨,降為靈山巡檢分司。
1946年設立靈山衛區。
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
1984年設靈山衛鎮。
1996年,將膠南市靈山衛鎮的檯子溝、八里庄、荒里、扒山、岔河、戴戈庄、兩埠岸、王家港、花科子、薛辛庄、高家台、周家夼12個行政村劃歸黃島長江路街道。
1997年,靈山衛鎮面積68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8.5千米,人口3.3萬,轄靈山衛北門裡、靈山衛北街、靈山衛西南園、靈山衛西街、靈山衛東街、靈山衛南街、靈山衛南門裡、東趙家、檯子溝、八里庄、荒里、扒山、岔河、山子西、楊七嶺、戴戈庄、李家河、薛辛庄、大樓、毛家山、黃石圈、北窯、朱戈庄、北門外、周家夼、高家台、東門外、窩洛子、兩埠岸、王家港、花科子、蔡家莊、開山口、鄭戈庄、趙家廟、張家村、西門外、西南村、大岔口、積米崖、小窪、白果樹、大灣43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靈山島鄉,併入積米崖。靈山島鄉面積7.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4.3千米,人口0.3萬,鄉府駐城口子村,轄城口子、毛家溝、李家村3個行政村。
2004年底,靈山衛鎮面積36平方千米,轄29個行政村,人口2.3萬人;積米崖港區陸、島總面積9.53平方千米,轄積米崖港和靈山島管區、4500餘人。
2005年12月18日,改靈山衛鎮為街道。
2012年12月劃歸黃島。
2014年,開發區改為"西海岸經濟新區"。

地理環境


靈山衛位於黃島東部,北倚小珠山,與辛安毗連;南瀕黃海,與靈山島隔海相望;西與隱珠相鄰。面積3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公里。轄29個行政村,戶籍人口2.8萬人。辦事處駐地西南距黃島政府(膠南市政府)10公里,東離開發區管委3公里,省道泰(安)-薛(家島)公路、濱海大道橫越靈山衛南部,辛(安)-積(米崖)路縱穿辦事處東部,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自然資源


漁業資源

靈山衛地區近海港闊水深,為規則半日潮,潮差1.2米。近岸海底為沙質,灘頭平緩綿長。海灣內養殖業較發達,有海帶、扇貝等。靈山衛海岸線長12公里,具有物產豐富的海洋資源。沿海沙灘細軟,沙粒均勻,風平浪小,是發展漁業的理想勝地。國家二類對外開放口岸——積米崖港距街道辦駐地1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漁港。街道辦內大灣港是山東省內第一家民營碼頭,可停泊3000噸級貨輪。全街道辦共有各類漁船310艘,海水養殖面積8100畝,其中人工增殖海參、鮑魚1080畝,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累計達到32個,2004年,完成海產品總量4003萬噸。

行政區劃


行政區域:東門外、西街、南街、東街、鄭戈庄、靈山衛北門裡、靈山衛北街、靈山衛西南園、靈山衛西街、靈山衛東街、靈山衛南街、靈山衛南門裡、趙家廟、開山口、大樓村、蔡家莊、小窪、柏果樹、張家莊、毛家山、西門外、北街、北門外、朱戈庄、黃石圈、西南、大灣、窩洛子村、北窯村、楊七嶺、山子西、李家河、東趙家、積米崖(積米崖港區)、大岔口、城口子、李家、毛家溝。
2013年由隱珠划入靈山衛10個村:
序號名稱
1長城村
2東山馮村
3西山馮村
4東大窪村
5趙家河村
6崮上村
7陡崖子村
8北山村
9東山村
10卜落林村

經濟


工業生產

2001年,全街道完成工業銷售收入12.3億元,企業稅收總額2204萬元。全街道各類工業企業已達240多家,就業人員達萬人以上。工業佔GDP的比重達到65%以上,佔全街道辦稅收總額的90%以上。熱電、化工、針紡織、機械、橡膠優勢明顯,已成為全街道工業的支柱,佔全街道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0%以上。青島市恆光熱電有限公司是由膠南市第二熱電廠改制組建,主要從事發電、供汽業務,現有職工370人,固定資產3500萬元,2台30T鍋爐,1台75T流化床鍋爐,裝機容量1.2萬KW。2001年,共發電6492萬kwh,供汽1061528百萬千焦,2001年,完成銷售收入1.4億元,稅金1018萬元。青島三星針織有限公司組建於1998年3月,是由原合資企業青島鴻靈針織有限公司改制而成的股份制企業。註冊資本100萬元,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主要設備有國外先進圓機30多台,國內外先進的縫紉加工設備100多台和國內先進的染整設備。主要生產純棉、滌棉織品和加工成衣,年織布1500噸,染整后處理能力1500T,成衣生產能力200萬件,產品80%外銷,出口日本的產品全部免檢,力爭發展成為北方規模較大、設備先進、技術水平較高的專業生產廠家。又投資200多萬元,擴建成衣車間,新建擴幅定型車間共6000平方米,使生產能力提高了20%。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1015萬元,利稅130萬元。膠南市大灣港務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10月,是該街道辦實施“依託港口優勢,發展臨港經濟”措施引進的一家內資企業,註冊資本158萬元,主要開展散貨、化工原料、燃料中轉業務。公司在原閑置的街道辦集體企業大灣港的基礎上實現綜合開發,項目計劃總投資3700萬元,全部由企業自籌解決。已投資1200萬元,完成4個千噸級泊位。貨運業務已擴展到廣東、福建、海口等南方港口,年吞吐量達10萬噸,並計劃投資2500萬元,開闢3個5000噸級泊位,進一步開展石材、糧油、玻璃、陶瓷、化工原料等貨物的運輸,逐步成為一處功能齊全、優勢互補的散貨運輸、中轉碼頭,帶動本地區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創升科技公司在已取ISO9002質量認證的同時,又被列入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考核管理範圍。

經濟成分

街道引進重點項目13個,萬科集團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新加坡悅榕庄酒店管理集團、香港鯉魚門大酒店、未來星國際文化發展等公司,已累計完成投資約40億元,總投資達209億元,預計全部投產後每年可實現20億元稅收。各類工業企業456家,工業佔全街道辦GDP總量的90%以上。其中重點項目5個,佔全市的8.6%。靈山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工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多形式、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全街道累計興辦外資項目24個,涉及韓、日、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文化


靈山衛是明代開始的海防工程,始建於明朝洪武五年,當初是為了抵禦倭寇襲擾而修建的沿海軍事重鎮。它起源於明代特有的軍民合一的管理體制。衛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種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跨府設衛,連縣設所”,靈山衛由當時的萊州府管轄,浮山所、雄崖所屬於鰲山衛,靈山衛下轄后所在膠州,前所位於現琅邪鎮夏河所,左所在靈山衛城內。往南就是青州府所轄的安東衛,下轄左所石臼所、后所濤雒所,右所安東衛本所。沿著中國東部沿海,東到鴨綠江口的丹東衛,南到廣東的番禹衛,最盛時有58衛、89所,綿延4000餘公里,構成了東南沿海的防禦鏈條。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沿海各地殘留的衛所仍有很多,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仍有許多遺址存世。
1372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此建造土城,以防倭寇。歷史上曾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它東接即墨的鰲山衛,南聯日照市的安東衛。在山東設立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城)、靖海衛(榮城)、大嵩衛(海陽)、靈山衛、安東衛(日照)。構成了明代沿海防衛的鏈條。建成后,城周為三里,圍牆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護城河深為二丈五尺,寬二丈。
第二次於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又大興土木,城池周長擴建為五里,外包以青磚,四門加城門樓,增鋪所十餘所。
第三次於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趙鶴令檄指揮使再次重修,,四方設門,四門加樓,東曰朝陽,西曰閱武,南曰鎮海,北曰承恩。
歷經三次營建,靈山衛城城池整齊,規模宏大。呈正方形,城牆兩面轉砌,中間以黃土夯實。城開四門,門洞上方皆有門樓。城中的十字大街貫穿所城東西南北,街面寬敞,形若棋盤,布局對稱,因南面海上有靈山,衛以山得名,故叫靈山衛。以後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在衛城外又有了東街、西街、北街居住區。《靈山衛志.建置志》載:“四門洞達,街為十字,均齊方正,形若棋盤,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門入,由南水門出,匯於城南,漸次歸海。”城中分東、西、南、北四街,建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等。城東有演武場,建有將台、廳堂。城外還有社稷壇、風壇、雲壇、雷壇、雨壇、先農壇、城隍廟、關帝廟、玄武廟、三官廟、三司廟、馬神廟、觀音閣、福壽寺、朝陽寺等宗教教建築;有文林坊、柱史坊等坊表建築;有通濟橋、長平橋、迎鶴橋、小石橋等橋樑建築。
靈山衛鎮
靈山衛鎮
靈山衛是一座海防城市,它集軍、政、民於一身,既是沿海國防的重要衛城,又是沿海軍政要地,按照當時的話說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其地位非常重要,品級也很高,衛指揮使為正三品職級,相當于軍隊的師職,地方的地級市。不僅各種軍事職能齊備,而且民事管理職能也很完善,管轄的行政區域遠大於今天的地級市,而且它還具備軍屯、民屯制度,財政職能直屬於兵部、戶部管轄,建制上早於青島開埠近三百年,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才降格成為靈山巡檢分司,但職級上仍和當時的膠州平級。
到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登),三是登州營(蓬萊)。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大山(現歸海陽市管轄)六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這樣在明初山東半島東部先後設立完善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在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各營能就近快速地傳達軍令,便於各衛、所及時策應,以應對海上的突發侵擾事件。
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衛劃歸即墨,裁併后,古城日漸荒廢。衛城於道光年間開始倒塌,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只留下四門和部分城牆,上個世紀60年代年代初期還保留有西閱武門和部分殘牆,文化大革命中幾乎全部拆除,只有城南還留有烽火台遺跡。

交通


青島市轄區內的火車站有:
青島站(位於青島市市南區)
2.大港站(位於青島市市北區,已停運)
3.四方站(位於青島市四方區)
4.滄口站(位於青島市李滄區)
5.黃島站(位於青島市黃島區,主要是貨運)
5.青島北站(位於青島市李滄區,原太原路站,即將擴建)
6.青島西站(位於青島市膠州市,原李哥庄站)
7.膠州站(位於青島市膠州市)
8.藍村站(位於青島市即墨市)

旅遊


海防古城

古鎮原來有古城牆,外包城磚,四門加樓,分別叫東門、西門、南門和北門,街為十字,形若棋盤,因為衛城南面海上有靈山,衛以山得名,故叫靈山衛。以後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在古城外又有了東街、西街、北街居住區,現今古城已不復存在。靈山衛依山面海,有長長的海岸線,轄區內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古鎮內商業繁榮,店鋪林立。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屬於道教之神廟。“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是中國每個城市必有的神廟。
靈山衛鎮
靈山衛鎮
靈山衛城隍廟裡的塑像與配神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兩旁分列八大將、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鐘鼓神以及十殿閻王、十八司等地獄塑像,州、府城隍廟裡則有更多的配神。靈山衛城隍廟裡掛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作事姦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此外還有石碑、石刻等,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廟前有700多年的銀杏樹兩棵。

靈山島

靈山衛鎮
靈山衛鎮
靈山島位於靈山衛古城正南,距大陸約10公里,島形狹長,南北約5公里,東西約1.5公里,面積約7.2平方公里,靈山島最高峰歪頭山海拔513米,是我國北方第一高島,在全國僅次於台灣島。
靈山島為典型的火山島,火山噴發降落之角礫岩,歷經風化剝蝕,形成鋸齒狀山脊,發育成大小山頭56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靈山、歪頭山等。而靈山島東南受到海水侵蝕,形成造型奇特的海蝕地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老虎嘴、象鼻山、石秀才等。
靈山島上漁家村落風情別緻,或居於崖邊,或位於海畔,或半藏於山澗。梯田、綠樹、碧海、紅瓦、藍天交相輝映,從海上望去,宛若翡翠浮在海面,故有“靈島浮翠”之美譽,為古“膠州八景”之一。坐落在城口子村的浮翠亭,為靈山島之標誌性建築;附近的望海樓,相傳為金完顏兀朮之妹出家為尼時所居,如今又在遺址上重建。
靈山島上有“拔母”古樹數株。相傳是明代初年從四川遷來的王姓人家在祖墳上栽種的。如今奇樹形若翠傘,桿若鶴脛,皮若鯨鱗,枝同龍爪,曾引起林學專家的關注。現靈山島的林地覆蓋率已達到70%,成為我國北方水域難得的“海上綠洲”。

獲得榮譽


已連續保持山東省文明單位,先後獲得全國百強街道、山東省綠化模範街道、山東省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先進街道、青島市生態文明街道建設先進單位、青島市創建文明城—迎辦世園會市容環境十大整治行動優秀單位、青島市維護穩定工作先進集體、青島市統戰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創先爭優先進黨組織、創先爭優實施“先鋒工程”黨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