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李紳的結果 展開

李紳

唐代詩人、代表作《憫農二首》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譙縣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喪父,隨母遷居無錫。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第,補國子助教,歷任刺史、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右僕射、門下侍郎、司空公等職,冊封趙國公。元和十五年(820年),捲入牛李黨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二首》,流傳甚廣,千古傳誦,被譽為憫農詩人。《全唐詩》錄其《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今編為四卷。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於揚州,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人物生平


幼年失怙

《憫農》
《憫農》
大曆七年(772年)生李紳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
大曆八年(773年)李紳乳病暴作,七日之後痊癒。
大曆十二年(777年)父親去世,由母盧氏教以經義。
貞元二年(786年)前後,十五六歲時在無錫惠山寺讀書。

青年交遊

貞元七年(791年)李紳再游烏程縣。
貞元十年(794年)此年或稍後以詩受知於蘇州刺史韋夏卿。
貞元十四年(798年)此年或稍前,赴長安應進士試,逢呂溫,其詩《憫農二首》受到呂溫賞識。
貞元十六年(800年)東遊天台,識僧人修真。有詩《華頂》《題北峰黃道士草堂》《題龍宮寺凈院四上人》。
貞元十七年(801年)秋,赴長安應試,遇韓愈。
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舉薦李紳於陸傪。李紳落第,返回江南,游江浙。與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試而相識。
貞元十九年(803年)李紳客居蘇州,作《蘇州畫龍記》。
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在長安,與元稹宿靖安里第,語及崔鶯鶯事,作《鶯鶯歌》,元稹作《鶯鶯傳》。

壯年入仕

元和元年(806年)李紳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后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錡幕府。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李錡被殺后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元和四年(809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二十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升為右拾遺。
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學士,捲入牛李黨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
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
自寶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
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
開成三年(838年)八月編《追昔游詩》三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

晚年拜相

開成五年(840年)李紳任淮南節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陞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四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后又出任淮南節度使。
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於揚州,終年七十五歲。贈太尉,謚文肅。

個人作品


詩作

李紳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曾祖李敬玄曾任中書令
祖父李守一曾任成都郫令
父親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
母親盧氏——-
長子李乾祐曾任建州刺史
次子李開曾任水部員外郎
幼子李濬曾任職直史館
李羔容
李無逸
曾任管經略判官
曾任算曹博士
曾孫
李昊
李復圭

軼事典故


作詩憫農

憫農詩 鋤禾
憫農詩 鋤禾
唐朝時候,湖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台。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前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陞官能像登台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於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懷禪微刻:李紳詩《鋤禾》
懷禪微刻:李紳詩《鋤禾》
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裡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泄私憤。”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僕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李紳叩頭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裡,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雲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第3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作書責龍

李紳為人剛直,當諫官時得罪過一個顯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剛登基,就參了李紳一本,敬宗就找個借口把李紳貶為瑞州司馬。李紳被貶,一路上翻山越嶺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沒有旱路,只有一條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淺難以行舟。地方官說:“李司馬有所不知。這康河有條老雌龍,這河水漲不漲,全看它高興不高興。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備下三牲禮品,上媼龍祠去求水,只要老龍高興,馬上河水就漲。李司馬,你不如備上禮品,上媼龍祠禱求一番,試試如何。”李紳說:“禮品還分多寡么?”“禮品多,水漲得就大就快,禮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講了。”
李紳勃然大怒,說道:“世上貪官污吏勒索百姓,猶令人憤恨,沒想到龍為一方之神,竟也如貪官惡吏一般,可憤可惱,我偏不上貢,還要作文罵它一頓!”
地方官連忙說:“司馬千萬不可莽撞!惹惱了老龍,恐怕要誤大人行期……”
李紳說:“當今天子惱我,尚不過把我貶到端州,水中一鱗蟲,看它能奈我何?”來到媼龍祠,李紳命書僮擺出文房四寶,研好墨,伸好紙,手指著老龍塑像,寫道:“生為人母,猶憐其子,汝今為龍母,不獨不憐一方子民,反效塵世貪官惡吏刮民骨髓,豈不恥為龍乎……倘不,吾當上表天庭,陳爾劣跡,定伐鱗革甲,汝不懼雷霆耶?”寫好,在老龍面前點火焚了,一道清煙升起。地方官嚇壞了:“李司馬,可闖大禍了!這老龍十分靈驗,你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漲不了水啦!”李紳傲然一笑,說:“誤了行期,大不了丟了這頂烏紗帽。要是惹惱了我,拼著一死,我也要毀了這老龍祠,教世人不信這等惡神!”話沒落音,家人稟道:“老爺,河水漲了!河水漲了!”
果然,洶湧大水從媼龍祠后滾滾而出,片刻之間,康河成了十幾丈寬,深不見底的大河。地方官又驚又喜,喃喃說道:“難道老龍也怕李司馬的檄文么?”

濫施淫威

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僕人,李紳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釀成一生最大污點。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是他晚年經手的“吳湘案”。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后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后,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調查后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台。
按照奏章中的說法,事情的起因是揚州都虞侯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后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污公款、強娶民女。《冊府元龜》中的說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幹掉吳湘這個絆腳石。
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見得真實。畢竟李紳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將死之人(李紳在此事後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於五年後),不太可能為爭奪一美貌女子謀人性命。而且,李紳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沒有必要奪人所愛。詩人劉禹錫吟了一首《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見劉禹錫如此著迷,便將自己的家妓送給了劉禹錫。所以,李紳還沒有瘋狂到想把所有的貌美女子都佔為己有的地步。
還有人認為,李紳執意處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行動。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對象,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
大中元年(847年),“吳湘案”終於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野史逸聞

李紳做淮南節度使,張又新在江南郡守的任上罷官。一直以來和李紳有間隙,做什麼事都對著來。其人罷官后還鄉,遇風翻船,淹死了兩個兒子。身遭不幸,非常悲痛,又擔心李紳會報復他。便給李紳寫了很長的一封信,表示自己的歉疚。李紳很同情他,便在回信中說:過去爭論的話,我怎麼能記恨?互相之間不對的地方,我早忘光了。這樣對待張郎中,李紳還覺得不夠。張郎中非常感激,親自面謝,兩人釋嫌和好,同舊時是朋友一樣。兩人經常一起高高興興地痛飲。張郎中曾經做過廣陵從事,和一位風塵女子很要好,但相愛而不成眷屬。二十年後,在李紳家喝酒,恰好相逢。四目相對,淚將欲下。李紳去換衣服,張郎中用手指蘸著酒,寫詞在木盤上,女子記住了詞。李紳回來,張郎中端著酒杯發愁。李紳感覺出來,就叫女子唱歌佐酒。女子便唱了張郎中剛寫的詞:
雲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
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
張郎中喝得大醉,李紳讓女子和他一起歸去。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一百六》
《唐才子傳·卷六》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新唐書·李紳傳》:李紳,字公垂……為人短小精悍,於詩最有名,時號“短李”。
計有功《唐詩紀事》:開成間,紳集其詩為《追昔游》,蓋嘆逝感時,發於凄恨而作也。或長句、或五言、或雜言、或歌、或吟、或樂府齊梁,不一其辭,乃由牽思所屬爾。起梁漢,歸諫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風物;遭讒邪播越,歷荊楚,涉湘沅,逾嶺嶠,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過鍾陵,溯荊江,守滁陽,轉壽春;改賓客,留洛陽,歷會稽,過梅里;遭讒者再為賓客分務,歸東周;擢川守,鎮人一梁。詞有所懷,興生於怨。故或隱或顯,不常其言,冀知音於異時時已。
毛晉《汲古閣書跋〈追昔游集〉》:(紳)與李文饒、元微之齊名,人號“元和三俊”……憶游述懷,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賦柔摩風氣雲。
胡震亨《唐音癸簽》:李公垂《追昔游詩》,大是宦夢難醒;然其攬筆寫興,曲備一生窮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為憮然。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短李以歌行自負,樂天亦稱之。又少以《憫農》詩見賞於呂溫,今二絕盛傳,呂之鑒賞真是不謬。歌行遂不可復見,惟有《追昔游集》耳,頗有體格。
《四庫全書總目》:紳與李德裕、元稹號“三俊”。白居易亦有“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句。今觀此集,音節暉緩,似不能與同時諸人角爭強弱。然舂容恬雅,無雕琢細碎之習,其格究在晚唐諸人刻劃纖巧之上也。
宋育仁《三唐詩品》:五言其源出於謝惠連,惟煉蓄未深,時多泛濫;七言托體初唐,加以縱橫,格律已疏,頗嫌墨障。長歌則《蘇台》一篇,短歌則《鶯鶯》一曲,容姿朗秀,顧盼生情。里謠七字,古風五言,不減張、王,淵然足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