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鈍
方鈍
方鈍,號礪庵,湖南巴陵縣沙陂(今岳陽縣楊林鄉沙陂)人。生於大明孝宗弘治元年,正德十一年(1516)鄉試中舉,十五年登進士,十六年點為翰林。累官至戶部尚書。
萬曆五年(1577)卒,神宗皇帝派進士何存學為他營築墓葬,諭地方官設兩壇進行隆重哀悼,追贈太子少保,謚簡肅公。並於該年12月20日葬於今岳陽市城區三眼橋北螺螄山上,墓背北向南。
嘉靖元年(1522),任河南內黃縣知縣,適外祖父去世,回鄉守喪,喪期滿,後補授華亭(今上海市)知縣。據說他在當華亭知縣期間,某年,發生大旱,又飛來大量蝗蟲,給華亭縣帶來沉重的災難。當時,方鈍急中生智效法古人,以赤腳築壇,禱告天地,以求喜雨。不久果然下了一場大雨,解除了旱災,蝗蟲也奇迹般飛出了華亭,百姓喜得豐收,於是人們都說方鈍是福官,走到哪裡,哪裡就風調雨順。
嘉靖九年(1530),升廣西監察御史。
嘉靖十年(1531),轉任河南監察御史。推薦人才和彈劾官員都不避個人恩怨。
嘉靖十二年(1533),升山東巡撫,安撫百姓,整飭吏治。使民眾安居樂業,社會得以安定。
嘉靖二十年(1541),因督修慈慶宮、慈寧宮有功,升任大理寺丞。
嘉靖二十五年(1545) ,升任大理寺少卿。總理糧儲,積米達240餘萬擔,致使國庫充盈。為國家建立了有三十六個倉的糧庫。
嘉靖二十六年(1546),轉任大理寺左卿。后升太僕寺卿,在處理養馬監牧方面,核查實情,革除弊政,杜絕貪污舞弊行為,節省馬價白銀數十萬兩。
嘉靖二十七年(1547),升任都察院都御史。總理黃河治理工程。實地勘察,度地興工,疏鑿河道,加固提防,減緩水勢,使漕運暢通。
嘉靖二十八年(1548),轉升南京戶部侍郎,又轉戶部左侍郎。
嘉靖三十一年(1551) ,接任戶部尚書。掌管全國賦稅錢糧達七年之久。他不避恩怨,廉潔奉公,“崇儉節用,以豐天下”。遇災荒之年,他即上奏發糧賬濟災民.魚賦稅,減徭役,解除民困,曾在皇帝面前奏准“湖南免山糧,湖北免水糧”,並在北京捐資建立岳州會館,安排同鄉宦仕居住,並訂立了三十二條條約,互相勉勵。湖南籍的京官經常在此聚會,共商興國大計。民間至今流傳一句話“方尚書做官,提帶湖南一省人”。當時,北有韃靼,瓦剌不斷騷擾,南有倭寇,海盜侵擾,而世宗皇帝卻迷信於打醮祈禱,費用浩繁。方鈍秉公直諫,先後上書十萬餘言。對奸相嚴嵩夫子的橫行霸道和危言恐嚇,上朝議事時也敢當面駁斥,同朝高官嚇得面如土色。
后因遍戰失利,朝廷追查責任,嚴嵩怕自己受賄之事敗露,暗地奏請皇上改任方鈍為南京戶部上書,置於閑散無權之地。
嘉靖三十六年(1557) ,方鈍按照慣例以年滿七十歲而準備告官退引,但朝廷仍有挽留之意。據說當初,時任宰相的嚴嵩以六卿的官銜封為太子少保,但著玉帶一般須向上級行賄才能獲允。而方鈍卻不願效嚴嵩那種同流合污的做法,他說,行賄而得太保腰玉又何用呢?那只是圖慕虛榮。因此,他到頭來也沒有晉陞為太子少保的頭銜和腰著玉帶。告老還鄉后積極籌劃家鄉水利建設。
嘉靖四十一年(1562),方鈍主持重修三眼橋。全橋為東西走向,由麻條石砌成,橋中有三孔,每孔跨徑13米,高難度15米,寬6.5米,長56米。橋面用麻石板鋪墊,兩邊護以80厘米的石欄。橋兩頭各有石獅一對,栩栩如生。全橋建築精美,構造堅固。在重建過程中,方鈍出資出力,功不可沒。並且修紫荊、楓樹二堤,民間堪為佳談,時至今日,岳陽亦流傳許多方尚書的傳奇故事和美談。
方鈍在家生活達十九年之久,巡撫、巡按上疏10多次,奏請他回朝復職。
大明穆宗即位下詔官復原職,進階一級。
方尚書墓遺址中被破壞的文官石像
方尚書從小就非常聰明,他母親是岳陽渭洞人,相貌很醜,背又駝,但是聰明賢惠,人家笑她是駝背,她說“她這是倒官印的模子”,方鈍剛上學一年,家裡要做喪基(岳陽的一種古老喪葬習俗,為家中在世的高齡長者修築的墓穴,洞形結構),請了一個風水先生看地。風水先生看好一片地以後,對方鈍的父母親說:“這塊寶地,風水好,葬下去三代就要出尚書”,方鈍在旁邊玩耍聽到以後,就忙對父母說:“那趕快把爺爺的墳墓遷到這裡來!”風水先生問他為什麼,方鈍說:“爺爺是一代,爹爹是一代,到我這裡是三代”,風水先生一聽非常驚奇,就對其父母說:“恭喜!恭喜!你家尚書已經出來了”,至今岳陽縣楊林等地還流傳著一句說法“向天獅子笑嘻嘻,不發渭洞發沙陂”,沙陂出了個方尚書。
方尚書少年時,不貪玩耍,終日抱書苦讀,故名鈍,字型大小稱謂都含有自勉和鞭策之義。青年時,方鈍善於寫文章,他的伯父方寧若,為人“守世讓愛”,視方鈍為掌上明珠。年少氣盛,頗有幾分自負,有一次,他寫了一副對聯貼在自家門前:“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有一老翁看了不以為然,手捧書本“前來求教”,方鈍一看,書上的字竟一個也不識,頓時羞慚滿面。將門口的對聯亦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有個岳陽的生意人,在南京做生意虧本了,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於是去找方尚書幫忙。方尚書很同情這位同鄉,給了他路費,並鼓勵他下次把虧了的錢賺回來。這位生意人嘆氣道“錢不好賺啊”,方尚書想了想便對他說:“回去以後,發動鄉鄰把山上的苦櫧摘一船到南京來”。這商人百思不知其解,心想這苦櫧值什麼錢,誰會要?但是既然是方尚書說的就不會錯。回去照辦去了。
沒過多久,果然一船苦櫧到了南京,方尚書立即替他寫了一張告示。寫道:湖南調來一船櫧,一消氣來二補虛。二兩銀子買一顆,錯過機遇莫道時。還蓋上方尚書的官印。這下南京城里做官的,行商的都搶著來買。一船苦櫧銷得精光。
湘北巴陵郡有位著名的才子叫方鈍,字仲敏。他出身貧困,寒窗苦讀,後來赴京城應試中了狀元,被當朝天子賜進士及第。並賞賜給方鈍銀兩,要他回家蓋一座漂亮的府第,還傳旨要給他娶一個年輕美貌的官家小姐。方鈍一聽,連忙跪地,不肯接受皇上的賞賜。皇帝問他為何不願領命?方鈍坦誠地說:“臣平生四足矣,實不敢領旨”。皇上感到愕然,問他哪“四足” ?方鈍答道:“茅房是吾居,雕樑畫棟我不想,風雨不漏足矣;粗餚是吾食,山珍海味我不想,一日三飽足矣;醜婦是吾妻,俏麗美女我不想,糟糠賢惠足矣;蠢子是吾兒,妻離子散我不想,仁慈孝順足矣。”皇帝聽后,非常讚許,當即收回成命,並詔旨任他為朝廷為官。
相傳方鈍奏請朝廷重修三眼橋,因國庫下撥款銀有限,官吏層層剝削,民工吃稀飯小菜,食不飽肚,都向方尚書訴苦,工程進展也受阻。當得知欽差大臣和岳州府台將到三眼橋來踏看的消息以後,方尚書便吩咐把苦蕎做的粑粑拿出來吃。當欽差大人到達工地,適逢民工用餐,見老方尚書和民工吃的都是黑糊糊的粑粑,從方鈍手中接過一塊粑粑咬了一口,又苦又澀,難以下咽,才知這種粑粑是用苦蕎做成的,十分感慨地說,方大人吃苦蕎,真是苦苦修橋啊!欽差大臣回京上奏皇帝,特撥一筆銀元犒勞修橋之人。這“苦修三眼橋”的故事至今仍在岳陽傳為美談。
減免湖南湖北糧稅
方尚書告官退引於岳陽,然則身隱於市,心卻系蒼生。有感岳陽城區通商不便,主持重修三眼橋,民間美談無數。方尚書有感糧稅過重,民間疾苦。令人到洞庭湖捕撈洞庭銀魚,又令人採摘岳陽名茶君山銀針,進獻宮廷。洞庭銀魚若無骨無腸而呈半透明狀,既肥嫩,又鮮美;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三起三落之,極為美觀,品之清香一縷,心曠神怡。皇上龍心大悅,遂下旨:“湖南免山糧,湖北免水糧。”民間至今流傳的一句話:“方尚書做官,提帶湖南一省人。”
方尚書告老還鄉后造福鄉里的心血—三眼橋
螺絲山尚書墓遺址中的武將石像
方尚書是土生土長的岳陽人,是岳陽翰林街上八位翰林之一。24歲進入岳州府為生,後轉為稟生,也是岳陽古時傑出的人文代表之一。在當年岳陽師範學院(現湖南理工學院)建院選址的時候,就選定在三眼橋邊,遙對螺絲山方尚書墓。如今湖南理工學院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文、理工為主,經、管、法等學科並重,師範教育優勢明顯,立足湖南、面向全國的多科性全日制本科高校。數千莘莘學子,日夜朗朗書聲響徹南湖之濱,常伴方老尚書千古,湖湘文脈一脈相承,延綿不斷。
2013年8月30日,位於岳陽城區三眼橋北螺絲山的明朝方鈍墓,經過考古隊員19天來的考古發掘,墓圍、墓廬等建築遺跡清晰可見,基本判定為岳陽目前發現的最大尚書墓,工作人員表示,預計通過一周,墓葬的整體布局就會全面呈現。方鈍墓現已納入城市開發建設範圍,為了保護方鈍墓免遭建設破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岳陽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岳陽市文物管理處將對方鈍墓進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為方鈍墓制定保護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已將石人、石馬運至岳州文廟進行保護。”勘探現場,岳陽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羅仁林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挖掘情況判斷,墓圍殘長20多米,面積為500平方米,是岳陽現存三大尚書墓(嚴尚書、謝尚書、方尚書)中最大的一座。
方尚書墓遺址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