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龍

內蒙古龍

內蒙古二連盆地發現鐮刀龍類恐龍的一個新屬化石,並被專家命名為內蒙古龍。這具恐龍化石是1999年8月,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研究中心專家張曉虹、譚琳等人在內蒙古蘇尼特左旗賽罕高畢蘇木境內發現的。當時,現場發掘出了該恐龍的頭骨、頸椎、肩椎、尾椎恥骨坐骨髖骨、爪子、牙齒等身體各部位的骨骼化石。

形態特徵


張曉虹描述說,新發現的內蒙古龍是一類雜食性的中小型恐龍,它大約生活在距今8000多萬年前,體長2米,高不超過1米,長著狹長的腦袋、超長的脖頸、帶鉤的爪子、尖細的牙齒和瘦長的尾巴。
“它不完全相同於目前已發現的鐮刀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著名恐龍專家趙喜進對這具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后認為,“它至少有14個頸椎,是目前已知脖頸最長的鐮刀龍。”
古生物專家依據蒙古龍化石推測,它的脖頸大約有0.7米長。而此前發現的鐮刀龍化石,均以脖頸短為其一個特徵。

物種學史


內蒙古二連盆地,素有“恐龍墓地”之稱。1893年,俄國地質學家奧勃魯契夫首次在這裡發現恐龍化石。之後,中國、前蘇聯、加拿大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先後到此考察發掘,發現了鴨嘴龍、似鳥龍甲龍等多種恐龍骨骼化石。蒙古龍是古生物學家在二連盆地首次發現的鐮刀龍類恐龍。“這是近幾年來,二連盆地意義最大的一次發現。”趙喜進教授認為,“它的發現,不僅為恐龍分類學提供了新的資料,而且豐富了白堊紀恐龍動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