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佛石

天台佛石

天台佛石是所有天台石頭的雅稱,寶華石是主要代表。寶華石紋理千變萬化,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千彩百幻,深受歷代名人喜愛。寶華石“一石三千”之石性,與天台宗“一念三千”之佛性相通,昭昭佛性,靈根若現,剛鎮邪煞,柔調氣場,正扶風水,賞養性,藏修身,供呈祥,拜遂願,乃石林之絕倫也。故取名天台佛石。

簡介


百花石又名花乳石、花蕊石、寶華石、赤城石,產要分佈在天台寶華山。百花石質地細膩,紋理斑斕,色澤眾多,古人評論百花石“丹者如霞,青者如黛”,石上呈現出各類圖案,如同一幅幅頗有韻味的山水畫,引人遐思。歷史上,百花石曾用於加工刻鏤印章、石枕、屏風、筆架等物。
《清稗類鈔·礦物》中有這樣一段關於百花石的話:“花乳石為圖書石之一種,天台寶華山所產,色如瑇瑁,瑩潤堅潔,可作圖書。元朝末年,著名畫家王冕最早用百花石雕刻印章,這在印章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石材易於受刃,並且較之銅、玉容易得到,更能表現刀筆之趣,使用石材后刻印迅速從技術向藝術發展,文人集印章書寫、設計、鐫刻於一身,以石抒情、以石言志、以石寄興,印章“文人化”逐漸成為風氣。
百花石因圖案與色彩之奇美而倍受重視。早在唐代時,就有人用百花石作為高雅的禮品贈送朋友。唐武宗時台州的一位太守送給當朝宰相李德裕的禮品,就是天台出產的百花石。李德裕收到百花石后,非常高興,專門寫了一首向這位太守表示感謝。

印石之祖


明代高僧傳燈法師《天台山方外志》:“圖書石,硯石,圖經雲石之丹者,如霞青者,如黛然求其美者不可得,唯寶華山所出者可為圖書,潢水山所出者僅可為硯而已。”
《清稗類鈔》:“花乳石為圖書石之一種,天台寶華山所產,色如玳瑁,瑩潤堅清,可作圖書。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是為石印之始,至本朝而采者甚多。”
雲林石譜》寶華石:“階州天台縣,地名寶華,石出土中。其質頗與菜州石相類,扣之無聲,色微白,紋理斑斕。土人鐫礱作器皿,稍工或為鐺銚,但經火不甚堅久。”
民國鄧散木《篆刻學》:“元末王冕,字元章,會稽人,得浙江天台寶華山所產花乳石,愛其色斑斕如玳瑁,用以刻為私印,刻畫稱意,如以紙帛代竹簡。”
700年前文人王冕隨其任天台縣令的朋友楊維楨,隱居天台山潛心詩畫,不經意間用寶華山刻印,從此改變了此前由工匠以銅、玉、象牙等刻印的傳統,石材刻印迅速從技術向藝術發展,詩書畫印成為傳統藝術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充滿靈性的天台佛石-寶華石,此時承擔了重要的載體。
2013年10月,經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審核,由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印學博物館館長劉江先生親筆題詞:“印石之祖。”落款:“天台寶華佛石,早在元代已開採使用,癸巳秋劉江恭書。”
天台佛石,印石之祖,當之無愧!

一石三千


天台佛石-寶華石,雖與青田、壽山、巴林等名石形成機理相同,但又有特殊之處,其在紋理、色彩上的變化是其他名石所不具備的。
活佛濟公讚譽寶華石“一石三千”,即色彩千彩百幻、圖案千姿百態、紋理千變萬化。此即寶華石色、相、質之三美也。
晚唐名相李德裕,賦詩《臨海太守惠予赤誠石,報以是詩》:“聞君采奇石,剪斷赤城霞。潭上倒虹影,波中搖日華。仙岩接絳氣,谿路雜桃花。若值客星去,便應隨海槎。”
寶華石“一石三千”之石性,與天台宗“一念三千”之佛性相通,故天台佛石,言之不虛也。

一念三千


天台佛石-寶華石,其五色斑斕,明潤如玉,吸天地之精氣,承泥土之呵護,濃縮山之魂魄,凝聚水之靈性,為難得絕品。該石質軟細膩,紋理斑斕,油脂光澤、色彩豐富,丹者如霞,青者如黛,硬度適中,極宜雕琢,史上曾用於加工刻鏤印章、石枕、屏風等物。
天台博物館藏作品中有宋雙虎紋寶華石環,雕工精湛。還有明清各代數量較多的佛像、人物、器皿等。
宋奇士以“梅妻鶴子”聞名的詩翁林和靖《謝天台僧寄石枕詩》:
斷石自何許,枕之懷赤城。
空廬復蕙帳,旦暮白雲生。
明代開國文臣宋濂之師,元文人吳萊《天台山花蕊石筆架歌》:
天台高山屹蒼空,山神染石填青紅。
良工琢之手運風,擱我彩筆虛玲瓏。……
青田石雕大師潘成松,十餘年前以寶華石雕刻孩童肖像,為其成名之作。
嵊州根雕大師周揚,選寶華石雕刻佛像,惟妙惟肖,贊其石質細膩,紋理樸素,與佛性相通。
佛教天台宗義理“一念三千”,佛家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充滿靈性的寶華石,在藝術家手中就可幻化出千千萬萬個有生命力的物件,承載大師心中的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