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老

基於中國老齡化進程的養老方式

中國式養老是指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後,國家和個人面臨的種種養老問題。截至2008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已經增至1.69億,現正以年均近1000萬的增幅“跑步前進”。

我徠國人口老齡化呈持續加劇之勢,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從9個人中有一個發展到3個人中就有一個,且高齡化“空巢”化日益嚴重。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養老話題也搭上了科技的快車,各方都期待智慧技術為“養老”帶來解決新思路,讓智能設備完成人力所不及之事。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上也湧現出一系列如只為父母設計的桔豆電視盒子等高科技產品,遠程分享讓親情零距離,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最大程度的解決空巢老人寂寞的問題,是中國式養老的新形式。

背景


1999年中國進入國際公認的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0%,短短10年,中國老年人口就增加了5000萬,超過江西省的總人口。全國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養老漫畫
養老漫畫
隨著老齡化的持續加劇,老年群體中的高齡化、“空巢”化問題嚴重。據全國老齡辦測算,全國80歲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長,約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預計到2050年5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是80歲以上老人。
與此同時,“空巢”老人增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全國城市地區有近一半的老人沒有子女相伴,而農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佔到四成左右。如果考慮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因素,農村“空巢”化更加嚴重。
此外,老齡化程度城鄉倒置情況也十分突出。農村老齡化程度遠高於城市。農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總數的七成以上,農村老齡化程度高於城鎮1.24個百分點,預計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

養老要素

“擁有健康身體”當作首要保證,與“有充足的金錢儲備”、“有適合自己的地方養老”、“有家人陪伴”、“生病了有人照顧”,構成了養老必備的五大條件。

未富先老

“人口紅利”這個詞通俗的解釋就是說因為一個國家的人口中適齡勞動力比較多,有助於經濟的增長。直觀的看來,充足的勞動力帶來低價格,勞動力低價格使得我國在勞動力密集產業中獲得比較優勢,我國也因此博得了製造業大國之名。老齡化社會又被稱為“人口負債”,它是“人口紅利”的消減,屆時適齡勞動力的減少將促進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對勞動者來說這並非壞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體現勞動力價值;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減少使得充分就業也成為可能。
“人口紅利”造成的低勞動力成本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產生了無往而不利的“中國製造”,另一方面,產業升級的標誌就是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而由於勞動力成本的低廉企業沒有動力更新設備,經濟增漲由此持續依賴於勞動力的擴大供給。
而且,低工資有著自我加強的能力,因為勞動力成本較低,企業用勞動力替代資本,那麼產品成本中勞動力成本所佔比例擴大,勞動力價格的變動對產品價格的影響更加強烈,企業主則更加不願調整員工工資,面對加薪要求寧願選擇解僱老員工僱用新員工。中國“人口紅利”帶來的只是在經濟增長面具之下的為世界各國提供廉價勞動的實質,一國經濟增長的目的是人民福利的增加,GDP的增長而福利原地踏步甚至後退,這種增長無足誇耀。
西方經濟學家把“人口紅利”分作兩個時期,第一紅利期和第二紅利期。第一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提法,或者是印度提法,也就是說人口的比例是兩頭輕,中間重,適齡勞動人口眾多。一般認為第一紅利期會經歷六十年左右,它不僅是退休人數少。同時出生人口也少,所以整個社會的負擔都不重,勞動力充足,並且負擔很輕。
而第二人口紅利期恰恰是隨著老齡化社會一起到來的。隨著大批勞動者開始進入退休年齡,人口會呈現出兩個特點,第一是可能人們的退休時間會推后,工作年限會提高,第二是進入老齡生活的人也更多,這樣的人口結構對增加資產會是一個強有力的刺激。因為退休者的養老金將發揮作用,除政府或家庭為他們的養老提供保障,他們的個人積蓄也將進入投資和消費領域。不管是這些年老者的個人投資放在哪裡,都會對經濟增長有所貢獻。第二次紅利期,一般被看作是把第一次紅利期的紅利擴大,它是人口紅利穩定的持續發展。世界各國經驗是,第二人口紅利期對經濟的貢獻比第一人口紅利期更大也更穩定。
毫無疑問,老齡化並不等於衰退,甚至在統計學意義上而言,老齡化是經濟發達國家的“專利”。問題是,中國的老齡化社會屬於典型的“未富先老”,與對“第二個人口紅利期”的暢想比起來,蕭條的老齡化也許更接近我們真正的現實。
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萬美元,平均達到2萬美元左右,08年,中國人均GDP也突破了3000美元,似乎差距不是很大。但真正的差距在於,中國的工資總量只佔GDP的13%左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接受超低工資收入的勞動者在老齡化到來的時候,個人養老能力可想而知。
中國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於勞動者低工資,低保障的成本優勢,中國這一輪的“人口紅利”主要來自於是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農民工,他們大多隻受過初中教育,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而不是技術勞動,經驗的增長對這種勞動的益處趕不上體力衰敗的壞處,他們在體力勞動崗位上難以延遲退休,中國針對這一社會群體的社會保障也嚴重缺失,因此他們退休之後不會有多少的積蓄和穩定的養老金收入。
儘管今天的人們有總量數額巨大的個人存款,但是教育,住房,醫療正在源源不斷的從中吸取,而且由於缺乏保障,剩下的根本不敢用於投資和消費。因此,最現實的結果是,人口紅利期結束后,人們沒有多餘的錢用來投資,拉動第二次人口紅利。

面臨問題


老了以後,“沒有足夠的金錢看病”、“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生病或不能自理時,沒人照顧”,是國人最擔心的三大問題。

醫療保障

一是有些人沒有養老或醫療保險;二是有保險卻對其內容不了解;三是醫保還做不到完全保障,比如進口葯和有些醫療器材不報銷。而且各地政策有別,做得好的地方能報銷慢性病用藥,有的地方就得讓老人自己負擔,造成較大生活壓力。

養老保障制度

過去人退休后,知道自己每個月固定能拿多少退休金,心裡有底。但養老保險計算特別複雜,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自己退休后能拿多少錢,大家心裡沒底。相對於在職的人來說,退休人員這十幾年來的收入卻一直呈下降趨勢,對於已退休和沒退休的人來說,看到這種情況,都會有一定的擔心。

老年照顧

老了之後,難免有一天生病或不能自理,上哪兒找有人照顧或又有讓自己滿意的養老地點,成為不少人擔心的問題。國際上對養老有兩種理論:一是脫離理論,就是把老人放在養老院,剝奪他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權,這是一種消極的養老方法,老人會衰老得更快。第二是參與理論,讓老人待在家裡或社區,積極參與社會和家庭生活,對他們的健康更有利。

養老準備


理財養老

養老就質量來說是有層次的,具體到退休生活來說分為三種層次,基本的退休生活、優質的退休生活、富足的退休生活。基本退休生活只靠社保,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優質退休生活則需要資金用於老友人情交往、國內旅遊、養車用車、學習、一般健康檢查等;富足退休生活需要提前積攢大筆的退休生活準備金,以應對高消費、請傭人、做慈善、海外旅遊、高規格身體檢查等。
如果按照3%的通貨膨脹率來測算,要過上富足的退休生活,想要在退休后每年花10多萬元進行消費,就需要從30歲開始規劃,每年應該拿出6萬元用於投資,退休時可以達到500多萬元。即便是對於差一個檔次的優質退休生活,他認為也需要從30歲開始規劃,每年應該拿出2萬多元用於投資,退休時可以達到170多萬元。
想要退休以後過富足生活,可以選擇比較進取一點的投資方式,選擇讓每年40%的投入資金達到9%的收益產品;如果滿足於退休以後過優質生活的市民,則需要選擇穩健一點的投資產品,可以考慮把每年用於投資資金的40%獲得4%的收益。退休準備金也不能放在一個賬戶中,市民最好準備七個賬戶應對不同的退休生活需求:生活賬戶、醫療賬戶、安全賬戶(預防活得太老)、旅遊賬戶、個性化需求賬戶、援助子女賬戶、緊急預備金賬戶。

對兒女說不

俗話說“養兒防老”,但不少年輕人就像螞蟻一樣,把父母的資產一點一點搬完。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父母應該大膽地多講“拒絕”二字。“養兒防老”已在慢慢失去作用,可能會逐漸變成“養老防兒”。父母對子女講拒絕其實用不著考慮“自己是不是太自私”這個問題。如果一個成年子女還把各種問題甩給父母,那麼應該是這個子女太自私。
社會上出現了“啃老族”,他們雖然年齡不小已經成人,卻仍未“精神斷奶”。許多人不願吃苦受累願意賦閑在家,有時收入微薄不夠揮霍,便依靠父母買單。在這種“啃老”人群中,有些已經成立家庭,甚至為人父、為人母,但仍然不遺餘力地啃父母。從這個角度看,真的有些“養老防兒”的感覺。

養老金準備

提出“1000萬不夠養老”說法的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表示,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公眾的感受和專業人員的研究有差距,我只是推導出我的觀點。”鍾偉提出“千萬難養老”的本質是對於極速貨幣化造成人民幣購買力下降的擔憂。2009年,他曾撰文指出各口徑貨幣供應量的極速增長,仍然巧妙地、不知不覺地取走了居民財富的大部分,這種進程就是所謂的貨幣化。極速貨幣化的一個表現是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
鍾偉估算,上世紀80年代購入昂貴的彩電、冰箱、錄像機,提前消費,則這些資產今天的殘值為零。買黃金保值,到今天,增值不到五倍。買不會變質的大米,增值七倍。選擇儲蓄或國債,損失2/3。不管買入什麼,積累的速度都趕不上工資增加的速度。北京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從1988年的2000元,上漲到2008年的56328元,20年間工資上漲近28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8.2%。正是在這一邏輯下,鍾偉作出了20年後一線城市居民退休1000萬元養老金未必夠的判斷。
20年裡為何人均工資出現如此快的增長,鍾偉將原因歸結於發鈔過快導致幣值不穩定。但顯然,在未來的20年間仍保持如此高的貨幣投放量並不現實,1000萬元的數據也就失去了真實意義,更會帶來“如何準備養老金”無解的答案。

贍養困難


中國式養老
中國式養老
中國絕大多數人依靠子女來贍養晚年,但是由於當前的獨生子女政策,可以想象,隨著老年人更長壽,獨生子女們成人後可能要贍養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父母的父母,人口學家稱之為“421”(4個老人、2個年輕人、1個孩子)問題。80后稱自己無法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主要原因來自二方面:
一是面臨的生活壓力過大。二是來自工作的壓力。面對競爭激烈就業市場,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已實屬不易,而找到一份高薪水又穩定的工作更加困難,很多80後為了經濟獨立等現實問題,只能被迫從事著高投入低回報的工作。

國家措施


中國老人撫養問題不能只依靠家庭撫養,應逐漸轉向社會撫養,即由家庭責任主體過渡到國家或社會責任主體。然而,現行社會保障體系及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導致贍養負擔加重。
“35年前,中國有贍養老人能力的成人與老年人的比率是6比1,但按照目前的人口變化趨勢,再過35年,這一比例將銳降為1比2”,勞動力的相對減少和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對中國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中國的退休金制度將受到嚴重挑戰!
在中國社保體系中,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較優的養老金制度對於贍養老人來說無疑至關重要。然而,養老保險覆蓋面廣、成本高,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公共財政的一大負擔。在中國,光憑征繳養老保險稅的收入並不能滿足養老保險支出,財政每年都必須向養老保險基金進行補貼,並且這種補貼還在逐年增長。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得不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
再分配功能是養老金制度的一個重要功能,中國養老金制度雖然實際上是一個現收現付制度,但並沒有起到應有的再分配功能。
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后,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中國的基尼係數1991年為0.282,到2000年已達0.458,增長幅度較大,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1。中國養老金制度沒有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功能,相反存在逆向補償的傾向。
中國養老金制度原來主要局限於國企和公共部門,採用現收現付制。1997年改革后,國家把私營部門的員工包括到基本養老保險中,新制度主要包括現收現付制和個人退休賬戶。
個人賬戶是1997年改革后建立的一個非常好的解決養老金的途徑,體現的是“自我積累、自我保障”的原則。但它在中國並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私營企業主、包括不少新參加工作的職工都不願意為這部分賬戶掏錢。原因是他們不願意為沒有資金的舊制度付賬。

解決方案


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
“以房養老”的表現形式
(1)子女養老,房產由子女繼承,以房養老(2)撫養人養老,房產由撫養人繼承;
(3)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用房租差價款養老;
(4)將房子出租出售,自己住老年公寓,用租金或售房款養老;
(5)售出大房,換購小房,用差價款養老;
(6)將住房出售,再租回原住房,用該筆款項交納房租和養老;
徠(7)將房屋抵押給有資質的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每個月從該機構取得貸款作為養老金,老人繼續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則用該住房歸還貸款。
2010博鰲房地產論壇上,中房集團理事長、中國企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孟曉蘇力推以房養老。孟曉蘇建議通過反向抵押貸款啟動房產金庫,補償老年人生活。他認為房子並不一定要傳子女,而且將來實行遺產稅後,可以依法避稅。
孟曉蘇介紹說,很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都存在“住房富人、貨幣窮人”。有很多老年人有了房產,但卻沒有多少資金來源養老。現行制度下房子只傳給子女,但是如果老人把房子賣了,就沒有房子住了。有沒有辦法讓老人住著房,又能夠領到房子的銷售資金?有辦法,這就是歐洲起源的反向抵押貸款。2000-2010年,美國有100多萬老人採取以房養老的方式。這種方式操作方式是:根據房屋品質評估,確定每個月給老人多少錢,老人活著又住房又領錢,可以住到去世。這是一個人生資源的好配置,老人把未來的房屋賣給了保險公司,他得到了現世的錢。這種產品在日本也得到了發展,日本已經有1/3的老人通過反向抵押貸款實現了以房養老,而中國還在原地踏步。
在孟曉蘇看來,實行反向抵押貸款有五大利好:第一是啟動房產金庫,補償老年人生活;第二是解除經濟顧慮,愉快延長生命;第三是增強生活自信,保持社會尊重;第四是保護弱勢群體,有利於社會穩定;第五是實現遺產稅後,可以依法避稅。他分析說,房子傳給子女行不行?但是不要忘記了,全世界144個國家都有遺產稅,西方徵稅收高達35%-65%的遺產稅,這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孟曉蘇認為,反向抵押貸以後,中國老人自己可以獲得經濟能力,這樣房屋也多一種功能,即有養老功能,更有利於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

虛擬養老院

蘭州城關區虛擬養老院由三部分構成:呼叫指揮中心,主要任務是匯總老年人服務需求,組織企業為老年人服務,同時進行評價計費。呼叫指揮中心由信息管理系統、語音管理系統兩大部分組成,接入號碼為965885。接待中心,主要任務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庫,開展心理和法律諮詢服務,管理為老服務志願者,開設心理諮詢和法律援助熱線;金色晚年服務中心,負責協調有關政策的落實,考察確定服務企業並建信息庫,考核加盟企業服務質量,確定服務項目價格,撥付政府有關補貼,與加盟企業結算等。
運營
老年人通過註冊納入虛擬養老院,由加盟企業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物業維修、應急救助等9大類400多項服務,並確定了每項服務的收費標準。已註冊入院老人40066人,加盟服務企業13家,專業服務人員560人,通過遍布全區的16處服務網點,以及兩處托老服務站向老人提供服務。
虛擬養老院採取分類服務方式,對入院老年人按照ABC三類給予補貼。A類為空巢老人、三無老人、沒有經濟收入的老年人,並將這些老人細分為A1至A4類,由政府給予每月700元至50元不等的服務補貼;B類為重點優撫對象老年人、9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市級以上勞模以及為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老年人,享受每月50元政府補貼;C類是有經濟收入或生活條件較好的老年人,購買服務價格優惠20%左右,優惠部分由政府補貼給服務企業。

最新資訊


“養老”一直是熱門民生話題,往年的兩會上,各界代表和委員都積極為養老支招,“沒錢”和“沒人”成為養老的最大缺口。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養老話題也搭上了科技的快車,各方都期待智慧技術為“養老”帶來解決新思路,讓智能設備完成人力所不及之事。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上也湧現出一系列如只為父母設計的電視盒子等高科技產品,遠程分享讓親情零距離,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最大程度的解決空巢老人寂寞的問題,是智慧養老,候鳥式養老,信息化養老,中國式養老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