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州府

沅州府

沅州,因沅水而得名。地處湖南省西部。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升沅州為沅州府,置芷江縣附廓沅州府,屬湖南布政使司。府治芷江(在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下轄:芷江(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黔陽(縣治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麻陽(縣治在今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共3縣。

歷史沿革


作為州級、府級行政區域,湖南歷史上曾經有五個沅州。
一是南朝時期的沅州。南朝陳太建七年(五七互改武州為沅州,轄武陵、通寧、沅陵南陽、夜郎五郡十一縣。其地域相當於今日之大湘西,以及貴州省天柱縣的一部分。隋開皇九年(五八九)隋減陳後,此沅州廢共延續了十五年。
二是唐代武周時期的沅州。武周天授二年(六九二)將原敘州潭陽郡(本巫州)改為沅州,州治在龍標,即後來的黔陽縣。唐代開元十三年(七二互以『沅』號『原』聲相近,復改為巫州。此沅州面積較小共延續了三十五年。
三是宋元時期的沅州。宋熙寧七年(一0七四)置沅州,先後轄盧陽(即芷江)、麻陽、招諭(次年併入麻陽縣)、黔陽、渠陽(即渠陽寨,在今靖州地)等縣。元至元十二年(二一七五)設立沅州安撫司,至元十四年改為沅州路總管府,所轄地域大致如宋。此沅州延續了二百九十六年。
四是明代初期至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的沅州。明初改沅州路總管府為沅州府,但不久又降為州,領黔陽、麻陽二縣,隸屬於辰州府。此沅州延續了三百六十九年。
1913年,民國廢沅州府。

沅州石雕


在南北朝時期,常德被稱為沅州府。沅州石,又稱明山石、黎溪石、夕陽石,民間又稱之五彩石。因石質細膩,紅黃綠相間,自古為湖南制硯名石首選。南宋以前,商販多拿來冒充端石,故端硯中很多名品如“紫袍玉帶”,其實是沅州石。
宋神宗時,一位名叫吳琚的官員想邀寵皇上,討計於一名嬪妃,這位妃子是沅州府人,吩咐吳琚尋找一流工匠,製作一件精美絕倫的沅州石雕插屏進獻皇上,吳琚依從。果然,皇帝趙頊見後龍心大悅,加賞吳琚,把沅州石的產地封了爵位,名為“順應侯”,並把沅州石雕插屏作為獎賞有功大臣的“獎狀”。從此,歷朝歷代皆把沅州石雕作為貢品,因此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爭相覓購,或珍藏把玩、或進獻贈送,被譽為“古槎怪石,屈玉重金”。
明山石是一種粘板石,品類有黑石、綠石、紫袍玉帶、紫袍金帶、金絲帶、眉子紋和金星等。石質細潤,色彩斑爛,能抗壓、抗折,耐酸性能好,易鋸,易磨製,易拋光,它非常適宜製作文房用品。
沅州石主產於明山中的黎溪、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岡和五士坡等處。明清兩代,明山石被朝廷列為貢品。南宋學者張世南在他的《遊宦紀聞》中這樣寫道:“其初甚發墨,久而復滑”,但只要“磨以細石,乃仍如新”。
古今學者都認為沅州硯起於南宋。南宋時,沅州硯便被送進朝廷,頗為名貴。在明代的許多硯史著述中,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硯論》,文震亨的《長物志》等都對沅州的明山石硯作了記載,明朝時沅州硯的生產以黎溪為中心,但到了清康熙年間,人們在五士坡發現明山石儲量大,品類眾多,石質較軟易磨,而成為沅州硯的主要產區。
近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沅州石雕精品甚少,據估計,全世界保存的數量僅在300至400件左右,且精品大多已流落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