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八景

自然類景觀

永州八景——朝陽旭日、回龍夕照、萍洲春漲、香零煙雨、恩院風荷、愚溪眺雪、綠天蕉影、山寺晚鐘。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嶷山而得名。因瀟水與湘江在永州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永州歷史悠久,風光美麗,永州八景譽名中華。

朝陽旭日


朝陽岩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朝陽岩,又名西岩。位於永州城瀟水西岸,因其山光水色,風景秀麗,古有“朝陽旭日”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朝陽岩,位於湖南科技學院東側,市內13路公交盡頭,朝陽公園內。

朝陽岩銘

唐朝詩人元結任道州刺史時,系舟岩下,見岩石東向,洞口東開,遂命名為朝陽岩。又因愛其山水佳勝,為之作《朝陽岩銘》及《朝陽岩下歌》:“朝陽岩下湘水深,朝陽洞口寒泉清……零陵徒有先賢傳。水石為娛安可羨,長歌一曲留相勸。”朝陽岩風光自此聞名。

漁翁

柳宗元謫居永州10年間,常搜奇覽勝,游岩賞景,賦詩述懷。他常到此地游賞,並題有《漁翁》《江雪》等詩。如今在岩左小岩口的石壁上還有他的《漁翁》詩的摹刻:“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徐霞客遊記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朝陽岩水清深,洞深邃,岩奇崛,此乃朝陽岩之奇。明代地理學家、散文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寫道:“一山怒而豎石,奔與江斗。”朝陽岩依山傍水,這瀟水,青綠如綢,是一曲“山水綠”的流動的歌;這洞口“九曲回香泉”,是一幅有聲的畫。這石洞清爽宜人又幽奇含蓄,三洞通幽,引人入靜,令人思離塵世喧囂,大發洞天福地之感慨。

回龍夕照


回龍定塔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傳說,在明朝以前,永州經常陰雨連綿,瀟水洪峰瀚漫,白浪滔天。或說是孽龍興妖作怪。洪水每年不知要奪走多少人的生命財產,老百姓苦不堪言,求神拜佛,都無濟於事。因而當時永州人煙稀少,田園荒蕪,直到唐元和年間,據傳是柳宗元寫了《塑螭文》以後,災情才有所減少;到明萬曆甲申年間(公元1584年),邑人欽差巡撫操江右僉都御史呂藿,捐金建造了這座寶塔,“回”住了孽龍,鎮住了水患。這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現今塔的最下有欽差巡撫湖廣右僉都御史閩人陳省題書“回龍定塔”四個行書大字。

八角七級

回龍塔位於湖南永州零陵區瀟水東岸,建於明代中葉,為一磚石結構八角七級寶塔,是古城零陵的重要人文標誌。回龍夕照是永州八景之一,譽名華夏。當夕陽從瀟水河上落下,零陵古城升起了輝煌的燈火,鱗次櫛比的中式仿古建築在絢麗的光影中登場。

寶塔結構

塔作八角形,上小下大,高27.25米,下層寬5.67米;塔身五級,三、四兩層各加腰檐一層,因而外表為七級。下層為青石造作,無斗拱飾物,僅在頂部砌出線道一層。從第二層以上均系大條青磚及砂石砌成;每方均設有卷門,卷門兩側砌有假窗,檐部設有斗拱。第一跳頭上為瓜子拱,每朵之間,間作鴛鴦文手;第二跳頭上置檐頭,檐角徐徐翹起。斗拱或腰檐斗拱頂部有一定的空間平面,可由卷門走出塔身,沿塔繞行。塔頂置覆缽,其上置鐵相輪。鐵相輪上放有一寶葫蘆。塔雖系明代建造,但尚保存宋代建築手法。塔身雄偉,結構精巧,匠心獨運,為我省少見的古代建築。塔身中空,每層有石級,可繞行至最上層;登上塔頂,縱目遠眺,雲蒸霞蔚,山峰連綿,一碧瀟水,環繞塔前;河上孤帆遠影,兩岸奇石嶙峋,市區全貌,及“瀟湘江夜雨”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萍洲春漲


萍洲小島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在永州古城西北八里瀟水湘江匯合處,有一個名叫萍島,俗稱萍洲、浮洲的江中島嶼。它四面環水,勢如二龍戲珠。島上古木參天,竹繁蕉茂,環境幽雅,風景奇秀。每當春夏水漲之時,芭蕉搖影,竹樹爭綠,百花比妍。立於石磯四望,團團青樹,遮天蔽日,不見島上屋、宇。小島猶如綠色巨舟,隨波起伏;瀟湘匯流北去,江闊天遠,氣勢磅礴;放眼南望,黃葉古渡,白萍洲上,江天風月,遠浦歸航,漁舟唱晚,畫圖入眼底,詩情涌胸際。這就是著名的永州八景之勝境——“萍洲春漲”圖。

柳宗元詩

萍島獨特奇麗的自然景觀,早就喚來人們的賞識。唐代柳宗元鬧居永州期間,曾泛舟瀟湘,暢遊萍島。他揮毫寫下了《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詩。詩敘之景,正是萍島風光。
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
唐·柳宗元
九疑浚傾奔,臨源委縈迴。
會合屬空曠,泓澄停風雷。
高館軒霞表,危樓臨山隈。
茲辰始澄霽,纖雲盡褰開。
天秋日正中,水碧無塵埃。
杳杳漁父吟,叫叫羈鴻哀。
境勝豈不豫,慮分固難裁。
升高欲自舒,彌使遠念來。
歸流駛且廣,泛舟絕沿洄。

石韞玉詩

萍洲美,美在瀟湘人。清詩人石韞玉有《瀟湘》詩讚曰:“瀟湘碧於凌,煙外漁舟幾處燈。月落半江人未寢,棹歌欸乃喚魚鷹”。這裡四面環流,四野遼闊,水碧無埃,清深如鏡,江天風月,漁燈棹歌,遠浦歸帆,充滿畫意詩情。

香零煙雨


香零小島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香零山位於城東3公里處瀟水河心,東西長約25m,南北寬約15m,高出水面約8m,是天然石磯結構的小島。

方誌記載

據《永州府志》載:“山曰香零是生香草,零與苓古文通,故名”,又舊《零陵縣誌》載“郡以此保,地產香草其葉如羅勒,香聞數十步,唐世上供之,郡人苦之,刺史韋宙秦罷之”。

煙波浩淼

香零山山勢險峻,風景優美,春流蕩盪之時,有如貼水芙蓉,與波明滅;秋高水落之時,則亭亭孤寺,不可攀躋;若雨後遇日出,煙繞山腳,縷波而起,林螟江動,水叫石激;往來舟楫若影若現,如有置身煙波浩淼之境,更有“香零煙雨”之稱。柳宗元、徐霞客曾到此遊覽,並留有詩文遺跡。過去這裡水流湍急,“每逢春夏水漲,誤觸之,木漂人溺,慘人心目,間有攀登山頂者,白浪掀天,兩岸坐視其凍餓而不敢救。”清同治癸酉年(1863年),邑紳黎得盛、王德榜等人倡建觀音閣于山上,招僧居內,設救生船隻,雇請專人役使,漲水時,白天打鐘,晚上點燈並常備衣食以周濟落水者。1988年進行了一次維修后,遊人絡繹不絕。

恩院風荷


芙蓉館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在今永州三中校園內,唐朝刺史李衢曾修建了一個芙蓉館。宋朝范仲淹次子范純仁謫居永州時,常在這裡遊覽,其後在戰亂中被燒毀。清康熙年間,總兵廣寧盧崇耀重建,以祭祀范純仁。

碧雲池

佛殿前有一口池,叫碧雲池,池呈“中”字形,水清如鏡,架石為橋,中一方磴,磴上有亭已廢。池內種荷,亭亭玉立。夏日,荷花盛放,香氣撲鼻,令人慾醉。月夜,遊人坐橋墩上,憑欄欣賞,古松掩映,風搖荷影,幽雅宜人。

報恩院

因碧雲池對面有報恩院(又稱恩范堂),故有“恩院風荷”或“恩范風荷”之稱。

愚溪眺雪


冉溪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永州瀟水西岸,有一條清瑩秀澈的溪流,原名冉溪,俗稱染溪,柳宗元改名愚溪。愚溪的與眾不同,在於溪水清流,在於溪石怪異,在於懸崖峭壁間之林木蔥籠,更在於它所蘊藏的豐厚的人文資源。
冬寒之日,大雪紛飛,天地一色,白雪皚皚,千山萬壑,銀裝素裹,兩岸參天古木上,寒鳥幾點,宛然一幅妙圖,尤是惹人心醉。此乃永州八景之“愚溪眺雪”勝狀。

八愚

愚溪之勝,名傳天下,源自唐代。柳宗元貶居永州期間,最愛這條溪流,移居溪傍,朝游溪頭,暮釣溪石,傾注心情,為之傳神寫照。尤是改溪名愚,用心良苦,用意深邃。可以說是拖溪明志,諷諭世態。他認為自己被貶來到荒僻永州,是由於自己太“愚”,所以把冉溪和附近的丘、泉、溝、池和新築的鳥嶼、亭、堂,都一一冠以“愚”字,叫做“八愚”,並寫了《八愚詩》和《八愚詩序》,刻於溪石上。

瓶賦

柳宗元這樣做,並不是他對遭受挫折,感到後悔和自責,而是以愚自豪。他寫的《瓶賦》一文中把那些損人利己的“智”者,比作古時盛酒的皮囊“鴟夷”。它雖逗人寵愛,但令人昏醉,“視白為黑,顛倒妍媸”。以致損害百姓,敗壞國家。這種“智者”是害群之馬,應予鄙棄。而把那些不顧自身安危,憂國憂民,不辭辛苦地“愚人”比作“居井之眉”的瓦瓶。瓦瓶乃泥土所做,但它汲取的清泉能為人們調五味,解饑渴,儘管不甜不腐,卻“清白可鑒,終不媚私。”即使一旦繩斷瓶破,復歸泥土,亦復無所怨尤。
柳宗元以“愚”對“智”並以“愚”自況,實在是在向朝野的所謂“智”者予以鄙視和鞭撻,而對“愚”者自己堅貞操守而倍感自豪。自己同冉溪一樣,“其流居下”,不可灌溉,且峻急多抵山石,大舟不能通運,又“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如此“無以利世“,稱之為愚,未嘗不可,但它善鑒萬物,明辨是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通明透亮,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忘返,雖愚亦足以自豪!

大智若愚

這是大智若愚,“愚”而勝“智”!柳宗元就是這樣把千百年來默默無聞的愚溪與自己的遭遇聯繫在一起,既為愚受辱,也為愚自矜。他“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而且“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綠天蕉影


綠天庵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綠天庵,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人稱草書聖手的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

清陰庵

懷素,字藏真,本姓錢,性疏放不拘細行,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幼年,隨從伯祖父是融禪師出家。天寶年間,十九歲的懷素雲遊瀟湘之地,上了清陰庵,在此修行,專攻草書,師於草聖張旭。據說,他雖出家,卻貪杯,醉中揮毫,運筆如疾風驟雨,飛動圓轉,不失法度。其狂草為當朝之冠。時人呼張旭“張癲”,稱懷素“以狂繼癲”,並稱“癲張醉素”。據記載,懷素練字十分勤奮刻苦。每日黎明即起,研墨揮毫;貧而無紙,便摘蕉葉練字。於是,其寺旁空地遍種蕉樹。數年後,蕉葉颯颯,綠波浮動,染綠天空。他便將清陰庵改為“綠天庵”。懷素與李白為同時代之人,秉性相近,有交誼。李白有詩贈懷素,中有“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的贊語。

千字文

據零陵縣誌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1852年毀於兵,同治壬戍1862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原有正殿、後殿各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70餘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隨著歲月流逝,這些歷史陳跡,皆已不見。如今僅有一塊《千字文》碑,存永州城內高山寺後面(現地區精神病院)。懷素書法留有《自敘》、《千字文》碑帖,現存永州。

山寺晚鐘


法華寺

永州八景
永州八景
在永州城內矗立著一座巍峨秀麗的東山。在山巔之上,屹立著一座千年古剎。這座蒼朴古老的廟宇,就是唐時的法華寺,明以後稱高山寺。寺外古木參天,松柏掩映,翠竹環繞,下瞰瀟湘如帶,城廓儼然在望,晨曦輝映。而每當夜幕降臨,則鐘磬齊鳴,聲播全城,故有“山寺晚鐘”之謂,為永州八景之一。

東山詩

唐元和年間,柳宗元謫居永州十年,喜愛這裡秀麗誘人的景色,移居於此,以“以法華浮圖之西臨陂池丘陵,大江連山,其高可以上,其遠可以望,遂伐木為亭,以臨風雨,觀物初,而游乎顥氣之始。”(《法華寺西亭夜飲賦詩序》),他常與朋友坐於新構的法華寺西亭觀景、夜飲、賦詩、作文。既暫忘了世俗煩憂,又對時世觀察省度,寫下了諸多優秀作品。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純仁謫居永州時曾寄寓寺之西軒。大詩人楊萬里為零陵縣丞,常游東山,還寫了一首《東山》詩,對東山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高山寺

東山又名高山,南北走向,聯亘十里。《永州府志》載:“府城地形,高下起伏,岡阜繆繞,郁然聳城之中者,高山為最。聯亘於城東隅,故又名東山,高山有唐時寺,后府學建而寺始壞。”法華寺的合名,乃受佛書《法華經》、《法華文名》、《法華玄義》的影響,屬天台宗。法華寺自唐中葉建成后,寺名屢改,又幾度興廢。宋時改名“萬壽寺”,后更名“報恩寺”,明洪一牙初改稱“高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