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板龍

彭澤板龍

彭澤板龍是一種漢族民俗舞蹈,是彭澤民間一種別具特色的龍燈,起源於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龍身皆用長條木板連接而成,故名“板龍”。板龍以一村或一姓氏為一龍,3-5年出遊一次,龍的節數以一戶一節或一丁一節,長度不等。不僅保留了中國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帶的漢族傳統文化,同時,又保留了書畫、剪紙等漢族民間藝術的原生形態。

板龍介紹


彭澤由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一條龍從頭到尾,由幾十節、幾百節甚至上千節板凳串聯而成,陣形變化豐富,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雕塑藝術和扎制編糊工藝為一體。
龍身、龍尾用2米長的木板作為底座,用木棒穿孔連接成長龍構成龍身的主體,耍龍的人手舉著木棒出遊。板座上是用竹篾做成的龍身、龍尾骨架,把竹篾彎曲成彩虹的形狀,外麵糊上彩紙,龍身由一節節木板連接構成。“板龍”以龍頭為最,製作複雜,龍頭長6米,高3米,寬2米有餘,用木板,竹篾和彩紙精心製作而成,頭上扎有八仙、雷公、雷母、鳳凰、鹿角等各種瑞獸的化身,配上龍鱗、魚鰭、花紋圖案,包含了中華民族“龍”大部分的特徵,看起來有騰雲駕霧的勢頭。

板龍傳說


龍是中華民族的化身,千百年來,龍在炎黃子孫心目中有著至高的尊貴地位。彭澤板龍起源於唐代,距今1300多年的歷史。板龍因龍身形似農村百姓家長條板凳的凳面木板連接而成,故名板龍。
相傳,唐太宗在位時,有一年江南遭遇大旱,他派大臣魏徵向“長江老龍”求雨。“長江老龍”因與星相家袁守誠鬥氣,造成布雨不均,致使彭澤城內水漫金山,淹死了許多人。朝廷下旨由魏徵斬殺“長江老龍”,“老龍”被斬成數段。事後,唐太宗屢遭“老龍”陰魂糾纏,便應允在“元宵節”燈會五天內用龍燈的造型、游龍的形式還其原身。於是,彭澤家家戶戶用板凳扎燈,祭起了板凳龍

舞龍規則


游龍前,要舉行板龍出遊的祭祀儀式,由村中輩分高且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設案焚香燃燭,鳴爆拜天,手執毫筆為龍“點光”,同時念唱彩詞,眾人喝彩。祭祀結束后,由主持祭祀的老人牽引龍鬚,號令將龍頭高高舉起,參與游龍的人齊聲喝彩,一起將龍身扛到肩上,由一面大鼓、八面篩金頭前開道,中間、尾部數班鑼鼓相隨,聲勢浩大,熱鬧非凡。啟龍儀式結束后,這條巨龍在村裡開始游起來。在村部門口的小廣場上,隨著鞭炮齊鳴,巨龍表演“和周”、“盤舞”。“和周”按照村中老人確定本村的“龍脊”之地,開始繞村轉三圈,表示圓圓滿滿,若龍頭、龍尾相接,稱為“咬尾”,“咬”的節數越多,越表示大吉大利。 “和周”結束,再表演“盤舞”,俗稱“盤龍陣”。由領隊在節奏明快的“十番”鑼鼓和鞭爆聲中將板龍引進表演場地,繞場地盤成大圈,再一圈一圈向場中心盤進,當龍頭接近場中心點時,表演進入高潮,“十番”鑼鼓節奏加快,舞龍隊員加快步伐,圍觀群眾齊聲吶喊助威,至中心將龍頭高高擎起,向圍觀群眾叩首致謝,慶祝新年安康。
除了板凳龍之外,還有特色的板龍燈:龍身可點蠟燭,夜晚行龍,如繁星閃爍,流光四溢。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節花燈組成,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舞燈時,前宜製作精巧的“子母燈”引路,後有“龍尾鼓樂”伴奏,有“巨龍漫遊”、“龍頭鑽陣”、“繩蟒脫殼”、“穿花打旋”和“飛龍跳躍”等動作陣勢。如幾條龍相聚時,其盤旋翻騰、圓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鑼鼓嗩吶,大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之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