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應
佛教中形容觀世音菩薩的用語
三十二應,是佛教中場用於形容觀世音菩薩的專門用語,即三十二應身,指觀世音菩薩為濟度眾生,根據其種類和根性所示現之三十二種形相。
觀音三十二應身
四川羅江縣觀音岩觀音三十二應浮雕
據《首楞嚴經》卷六載,其示現之相及應化因緣為:
(一)佛身應,若見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時,則於彼前應現佛身,而為說法。 (二)菩薩應,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則於彼前應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三)緣覺應,已斷十二因緣者,緣斷勝性,勝妙現圓,即於彼前應現緣覺身,而為說法。
(四)聲聞應,得四諦空者,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則於彼前應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五)梵王應,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凈,則應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六)帝釋應,若諸眾生欲為天王,統領諸天,則應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彼成就。
(七)自在天應,欲界第五天,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即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八)大自在天應,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則現此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九) 天大將軍應,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四天王應,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即於彼前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一)四天王太子應,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則於彼前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二)人王應,若諸眾生,樂為人王,菩薩即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三)長者應,若諸眾生愛為族長,受人尊重,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四)居士應,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凈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五)宰官應,若諸眾生愛治國土、管理邦邑,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令彼成就。
羅江縣觀音岩觀音三十二應浮雕
(十八)比丘尼應,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九)優婆塞應,若有男子樂持五戒,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二十)優婆夷應,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一)女主應,女主即皇后、王后。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二)童男應,若有眾生不壞男根,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三)童女應,若有處女愛樂處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四)天應,若有諸天樂出天倫,則應現天身,而為說法。
(廿五)龍應,若有諸龍樂出龍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六)夜叉應,若有夜叉樂度本倫,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羅江縣觀音岩觀音三十二應浮雕
(廿八)阿修羅應,若阿修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九)緊那羅應,若緊那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卅)摩呼羅伽應,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卅一)人應,若諸眾生愛樂人身,修人之行,即現人身,而為說法。
(卅二)非人應,非人即鬼畜之類。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則於彼前應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彼解脫。
菩薩在原文中為“獨覺”,夜叉在原文中為“葯叉”。此三十二應系菩薩以三昧聞薰、聞修、無作之妙力所得之自在成就。與《法華經·普門品》所說之三十三身大同小異。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十、《觀音義疏》卷下、《法華玄論》卷十]
羅江縣觀音岩觀音三十二應浮雕
這些應化身的多少出入,不過是傳誦及翻譯者之間的詳簡增損而已,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沒有影響,各經所舉,亦不過列其大略,實際上由於眾生千差萬別,可以隨著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品類不同,而作千差萬別的身相來迎合眾生、教化眾生、救濟眾生。以上所舉的三十二身,或者三十三身,或者十六身,僅是適應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而說,如果佛陀在今天的中國來說《法華經》,一定會加入更多的身分,也會減略幾種身分的。因為,事實上的觀音菩薩,乃是隨類應化,無類不現,遍於塵沙法界。所謂法界,便是眾生身心的類別,眾生所處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觀音便是遍於一切、平等救濟的大菩薩,當然不能用有限的身份來概羅他所應機示現的身相了。可知,前面所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所謂的千處,也僅是象徵性的一個形容詞,並非僅限於一千個地方求他,他就顯現,多了一處求他,他便不現了。苦海也未必就在海中,而是象徵眾生生死之苦的如海無涯。佛經的文字,請不要用計算器來分析它,因其經義往往是在文字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