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
直翅目螽斯科動物
螽斯中國北方稱其為蟈蟈,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多為草綠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喙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後足腿節十分發達,足跗節4節。尾須短小,產卵器徠刀狀或劍狀。
體長10–50mm,多為圓柱形,略側扁。頭為下口式。觸角一般長於體長。複眼1對,通常單眼不明顯,少數種類單眼明顯。咀嚼式口器,下顎須較長,分5節,下唇須3節。前胸背板發達,多為馬鞍形,有的向後延伸,有的較短,通常前緣稍向前凸,后緣圓角形;有的溝後區隆起。中胸與后胸腹板有的較平,有的骨片隆起。前、中足為步行足,後足為跳躍足,足的背、腹面具刺和距。跗節4節,除露螽亞科外,第1–2跗節均具側溝,有的具跗墊。
觸角
螽斯的外表粗看很像蝗蟲,別稱蟈蟈、螽斯兒,看稍仔細便可以發覺,它們的身甲遠不比蝗蟲那樣堅硬,更重要的是,它們有著細如絲,長過其自身的觸角。而蝗蟲類的觸角又粗又短。
腿部
雄蟲的翅脈近於網狀,其觸鬚細長如絲狀,黃褐色,可長達80毫米,後腿長而大,健壯有力,其彈力很強,可將身體彈起,向遠處跳躍。
聽器
能夠發出聲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啞巴”,但雌性有聽器,可以聽到雄蟲的呼喚。雄性左前翅Cu2脈粗大,鼓起,腹面特化為發聲銼;右前翅基部特化為鏡膜。雄性第10腹節背板特化為各種形狀,或非特化。
鳴器
雄蟲的翅脈近於網狀,有2片透明的發聲器,螽斯發出的各種美妙的聲音,是靠一對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它們的“樂器”長在前翅上:在左覆翅的臀區具一略呈圓形的發音銼,銼周緣圍以較強而彎曲的翅脈,中間橫貫一條加粗的翅脈作為音銼,音銼上有許多小齒;右覆翅上具邊緣硬化的刮器,音銼與刮器相互摩擦,即可產生聲音來,由於不同種類音銼的大小、齒數、齒間距都不相同,因而發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此外,翅的薄厚和振動速度也影響鳴聲的節奏和高低。品種不同,發聲的頻率也不一樣。頻率通常在870赫~9000赫之間。整個夏天它摩擦前翅5000萬~6000萬次。
蟈蟈的鳴器:雄蟈蟈的鳴器是用兩葉前翅摩擦發出醇美響亮的叫聲,這種鳴聲作用於吸引異性、呼喚同性、驚叫敵人。雄蟈蟈的鳴器前翅在背區,前寬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黃褐色,前翅側區多呈綠色,多翅脈網紋,翅背很厚,翅側較薄。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也有少數的大翅者,長度可以達到20~30mm。雌蟲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蟲前翅一般為左搭翅,即左翅蓋於右翅之上。鳴叫發聲時兩前翅斜豎起,來回摩擦,從而發出巨大的音響。兩翅愈發達(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強勁有力,叫聲愈大。
翅膀
蟈蟈膀與蟋蟀膀是不同的:1、蟈蟈膀一般翅短且厚,革質化程度較強。
2.蟈蟈膀都是左膀在上,右膀在下,都是左搭翅,沒有右搭翅。也只有左搭翅才能叫的響,摩擦出聲。
3、蟈蟈的左右膀在構造上不同,左膀下面有摩擦脈與刮片,摩擦脈末端處有刷毛;右膀上面有凸起的摩擦脈,更為明顯的有透明的發音鏡,在發音鏡的左側邊緣有特別厚的凸起新月形的摩擦邊。
4.蟈蟈的前翅側區寬大厚長,特別發達,大多呈翠綠色,與革質化的黃褐色前翅背區、臀區相連接,構成了一個直角,組成芒鳴的音箱。故雙翅磨摩擦鳴叫聲音響亮,音量大大超過蟋蟀,但蟈蟈的后翅已完全退化了。
螽斯
主要棲息於叢林、草間,亦有少數種類棲息於穴內、樹洞及石下等環境中。多棲息於草叢、矮樹、灌木叢中。
蟈蟈的種類很多,在中國,按地域分,南方統稱“南哥”,北方稱“北哥”。按地區劃分,則各地都有各自的稱呼。如山東產的稱“魯哥”,北京產的稱“燕哥”,山西產的稱“晉哥”。若按它們的成長期劃分,端午節后出現的稱“夏叫”,聲音低弱;立秋後10天出現的稱“早叫”,體型健壯,叫聲洪亮;在晚秋出現的稱“冬蟲”,叫聲柔弱。如按它們的體色分,綠色而有光澤稱“翠哥”,綠色帶白的稱“白哥”,或“糙白哥”,紫紅如鐵者稱“鐵哥”。若按眼睛的顏色命名者,則有“紅眼翠哥”,“黑眼鐵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稱“野蟲”,人工繁育者稱“孵蟲”或“坊蟲”。
食性
成蟲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雜食種類,植食性種類多對農林牧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禾本科以及蕨類植物在草叢植被中所佔比例最大,分佈於山坡以及河谷盆地的主要是灌叢草坡和灌叢林;分佈在石灰岩山地的是藤本灌叢;肉食性種類除在柞蠶區內可對養蠶業造成一定的危害外,而在其他地區則可作為害蟲的天敵加以利用。
鳴叫
螽斯善於跳躍不易捕捉。有時捉住了它的一條腿,它會毫不猶豫地“丟足保身”,斷腿逃竄。雄蟲脫皮后3~10天開始鳴叫。螽斯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鳴叫,是昆蟲“音樂家”中的佼佼者。其鳴聲各異,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轉,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風驟雨,聲調或高或低,聲音或清或啞,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夏日炎炎,常聽到其引吭高歌,鏗鏘有力。天氣越熱,叫得越歡。諺語說:“蟈蟈叫,夏天到。”在中國的南北方均有它們的“聲”和“影”。在民間飼養廣泛,深得愛好者的青睞。
雄蟲通過發出自己獨特的鳴聲(聲音通訊),藉以尋找配偶,吸引同種雌蟲前來交配,進行生殖活動。以此為目的鳴叫是一種多音節或單音節構成的唧唧聲,稱作“婚戀曲”,雄蟲往往能連續唱很長時間,並常會有幾頭雄蟲同時高歌,雌蟲聞訊趕來,一般選中歌聲洪亮者作為自己的“戀人”。聲音除了用來吸引異性外,還能起到自衛和報警的作用,當兩隻雄蟲相遇時,便高唱“戰歌”,面對面擺好架式,搖動著觸角,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雙方只有後撤才會相安無事。如果周圍出現異常或危險,螽斯便發出“警報”,警告其他螽斯。
螽斯的叫聲具有金屬的感覺,比蟋蟀的更響亮、尖銳而更加刺耳。有的可以傳一兩百米遠,螽斯的個頭與鳴聲也不盡相同,體型亦有差異,有瘦長的紡織娘,也有短胖的蟈蟈。棲息於樹上的種類常為綠色,無翅的地棲種類通常色暗。
螽斯科為漸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卵多產於植物組織中,或成列產於葉邊緣或莖幹上,一般不產在土中,多數種類以卵越冬。若蟲需蛻皮5~6次才能變為成蟲。蟈蟈一年一代,成蟲通常在7~9月為活躍期。
1年繁殖1代,以卵在土中過冬,成蟲或若蟲嬉戲棲息於穀物田間或灌木叢中。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莖與嫩果實。雖是害蟲,但人們喜飼養,供作玩物聽其鳴叫。
蟈蟈屬於螽斯科。螽斯科鳴蟲一般共同的特徵一般有:身體呈扁圓柱狀。頭部較小,顏面傾斜或垂直。頭部有複眼1對。在複眼內側有絲狀觸角一對,細長,一般明顯長於體軀。單眼2~3個。口器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顎各1對、下唇及舌等部分組成。上顎即大牙特別發達,粗壯堅硬,內緣常呈鋸齒狀。牙尖黑色,牙的前半部多為紅色或紫紅色,牙根色淡。胸部背面有發達的前胸背板,形狀多變。側片發達,有些種類在側片和前胸背板后緣相交處形成肩凹陷。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狀突起。有些種類前翅和后翅較為發達,但也有些是前後翅強烈縮短或完全無翅。足3足,跗節由4節組成,在最後一節的頂端有爪1對。後足股節十分發達;前足脛節基部有開口式或閉口式聽器。腹部通常有背板10塊、腹板8(雌性)或9(雄性)塊,在最後一節背板構成下生殖板,形狀多變,有時還有附屬突出的部分。雌性的產卵管比較長,呈劍狀或鐮狀形。螽斯科的鳴蟲的前翅均具有發音器——音銼和刮器。直翅目螽斯科鳴蟲均屬漸變態,經歷產卵、若蟲、成蟲三個蟲態,以卵越冬,大多產卵於樹上或土中,一般一年一代,也有以若蟲或成蟲越冬的。
繁育方式與管理
當前除本場國內外幾乎很少有供優良種卵的,以農曆10月至次年的3月進種卵為最好。早春引種卵前,棚內應種上植物如白菜、油菜,蟈蟈一般為6至8天蛻皮一次為一齡,大約七齡左右為成蟲。
反季節繁育
有些地區把冬季人工繁育鳴蟲叫做份蟲兒,份蟲的暖房叫份房,份蟲者叫罐家。
一、產卵留子:就是每年的5~7月份全國各地罐家均到蟈蟈名產地:易縣西山北收大肚雌母蟈蟈回家扎子。
二、卵的保存與孵育:新產的卵[原始卵]僅重12~15毫克必須經過高溫暖籽,低溫萌動和高溫孵化才能出來小蟈蟈,這種人為通過溫度變化來控制卵的孵化方法稱為[壓子]。蟈蟈卵出來的小蟈蟈稱為“秧子”秧子在昆蟲學中叫若蟲即幼蟲,它的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8度。
三、蟈蟈的蛻:大鞘”即由若蟲羽化成蟲的最後一次蛻皮,對成蟲的好壞極為重要,一般歷時為50分鐘左右[也取決於溫度高低]待蟈蟈蛻成后2~3小時左右硬化成熟后便分裝觀賞,飼養或出售。
野生蟈蟈一般農曆三月十五前後出土,六月十五左右長成,白露開始衰老死亡,霜降以前全部死亡,生長周期為60~75天左右,從長成開叫到衰老死亡為3個月,俗稱“百日蟲”,大規模科學養殖育種公母比例為1:1,不可低於1:3,切記蟈蟈的卵必須經過高溫暖籽,低溫萌動和高溫孵化3個步驟,才能出來小蟈蟈。
● ● 暴飲暴食。
● ● 脫肛[俗稱“掉別頭”。
● ● 生翎[寄生蟎]。
● ● 白僵病。
● ● 積食。
● ● 結糞。溫濕度會引起病害,一般小蟈蟈和大蟈蟈能忍受短時間0下10度至高溫45度,但最適宜溫度為28~32度,35度時應及時通風防止中暑死亡。
蟈蟈的病症與天敵有:白僵菌、紅色寄生蟎、螳螂,也有在捕食馬蜂時有被蜇死的情形。蟈蟈在人工餵養的時候總是喂多水的瓜果會大肚、拉稀、甚至是脫肛而死。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南北溫度變化很大。南方春夏暖的早,北方遲。南京首批“叫哥哥”在端午節就可以出現,稱“夏叫”,鳴聲弱,體小色淡。北方見蟈蟈成蟲時間較晚,一般要到6月下旬或7月初才能聽到“夏叫”,稱早蟈蟈。這批蟈蟈對人工繁殖留子很有意義。立秋後10天新蛻的蟈蟈稱“早叫”,個大體健,飼養好了可以越冬。人工繁育的蟈蟈可人為控制分批的羽化出來,在春節后蛻的熱蟈蟈可以養到第二年的天然蟈蟈出現,這樣一年四季都能聽到蟈蟈叫聲了。蟈蟈屬於鳴蟲,冬季也應採取保溫措施。另外,對於蟈蟈來講,溫度在25~36度之間時,蟈蟈最為活躍,通常會大聲放歌。只要溫度低於25度,就容易感冒。表現為:食欲不振,不吃東西,最終死亡。
飼養蟈蟈並不難,它的食性很雜主食螞蚱、黃粉蟲、胡蘿蔔、菜,公母異體,自然交配。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莖、葉、瓜果,也會捕食小昆蟲,甚至斗膽捕捉蝗蟲。人工飼養很容易,通常用竹絲籠、玉米稈、篾片編織籠為好,並懸掛於通風處,避免日光暴晒。它們有相互殘殺的習性,故每籠一隻,不能混養。在飼養中只要葷素搭配得當,一定會養得體壯善鳴。素食主要喂以柿子椒、南瓜花、蔥、毛豆、絲瓜、甘藍、茭白、青菜等。葷食可用蛋黃、肉糜、肝粉等混合餵養。入冬以後,裝入葫蘆,貼身保暖,通常可以養到來年春節前後。將飼養籠掛在陽台或庭院向陽處,你便可以聽到它響亮的鳴叫聲,猶如身處大自然。也被法布爾寫入《昆蟲記》中。蟈蟈主食螞炸、黃粉蟲、胡蘿蔔、菜
母異體,自然交配。鳴蟲或
售的公蟈蟈主要用來聽
母蟈蟈主要用來產卵或當
分辨老嫩的秘訣:1、看肚皮;2、看頭部;3、看體色;4、看吃食;5、看須爪;6、看行動速度。
棚內養殖方式:1、加溫溫室2、塑料日光溫室3、塑料大棚4、簡易拱棚等。
棚養包括大棚、拱棚和土暖棚等,初養蟈蟈可選用拱棚,建造和管理方便。
初養蟈蟈一般用簡易拱棚和塑料大棚即可。
拱棚養殖方法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拱棚的養殖方法:
1.選址:要選在背風向陽高燥之處周圍無高大建築物、遮蔭物,採光良好,一般符合入射角55~65度。
2.備料:用細竹竿毛竹片鋼筋等材料彎成拱形做骨架,覆蓋養殖專用網后,在覆蓋塑料薄膜和草氈。
3、整地:選好地后,可根據地形來定棚的走向,寬度長度然後放入沙子,以棚內7CM的深度見沙為好,放入沙的目的是為母蟈蟈產卵容易更重要的是第二年小蟈蟈出土孵化率高、出的快!
4.種植率:植物的種類有黃豆白菜,玉米等(為了增加立體空間,便於活動增加養殖數量)整好地后再扣棚,再種植。那樣對搭棚操作十分方便。
5.扣棚:
1.高度對以後操作方便,一般為1.8米~2.2米。
2.適當增加空間再搞好保溫的同時能提高採光效果,增加蓄熱量
3.要考慮到自然災害發生,如:大風暴雨冰雹大雪對棚的損害。
6.社會聯繫:應保持與村莊街道鬧市一定的間距。(1)總體布局應體現建場的方針任務,做到節約用地。(2)規模養殖場應劃分生活管理區、生產區、隔離區
3.各類蟈蟈養殖品種大小等排列順序。
4.場內道路要通暢布局緊湊要適當考慮到將來的擴建問題。
選育方法
蟈蟈選膀的要點:挑選優質的蟈蟈首先要選翅膀大且厚的。引種可從養殖場或市場購買成品蟈蟈或受精卵,也可野外捕捉,但要選好所養的品種,引種后養殖時公母搭配以1∶1為宜,搭配不當為爭偶會發生撕咬
造成傷害。膀的背部還平面寬而長。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上邊的左膀緊貼於下邊的右膀。閉膀時不能有大的縫隙,要閉嚴蓋緊。音銼與刮器應該突出些,翅脈要飽滿。左上膀的右邊膀翅要足以蓋夠搭足在下膀。右下膀的鼓腹(鏡片)愈大愈好。高膀立膀,靜止時候兩膀要在蟈蟈的背上離開肚高高翹起來的為佳。膀牆愈寬愈大愈好,不論是黑蟈蟈還綠蟈蟈,膀牆均應為綠色者,真正的黑鐵蟈蟈或金蟈蟈(雄)前翅膀的特點:翅蟈蟈膀牆應為黃色或淺黃綠色。
蟈蟈膀的點葯技術:蟈蟈膀的叫聲可以通過人工點葯來改善,這是餵養鳴蟲中一項古老傳統的技術,也是欣賞鳴蟲中的一種藝術。紅色的點葯是硃砂,綠色的是銅渣,其點葯技術與點油葫蘆、點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蟈蟈膀上點葯的輕重、大小與位置是都很有講究,可以根據蟈蟈的類型、大小、形狀、厚薄來具體決定,酌情下藥。一般情況下可分為三種:
1.把葯點在膀根,左上膀紅點弧形溝摩擦脈的後方,膀側膀溝的裡邊;右下膀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鏡片)與膀根中間的翅脈膀筋上,靠近鏡片邊緣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邊為暗葯。
2.葯點在左右膀背區與側區之間的左右兩邊縱向平行的兩個膀溝中間,左右膀均為明葯。
3.葯點在左上膀背區後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兩個弧形膀溝中間最凸起的翅脈上為明葯;左下膀葯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鏡片)邊緣下側向的翅脈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為暗葯。點膀下暗葯時要用特製的支子把蟈蟈的雙膀都支起來,從膀下伸進點葯。在當今的市場上,還有不少黑心商販用502等各類透明液體當葯點在蟈蟈的翅膀上,用來欺騙消費者。
蟈蟈如果在草叢裡的聲音再大些,它便比蟬更高一籌!
中國是徠螽斯科種類紀錄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揚雄、許慎皆雲:斯螽,舂黍也。《豳風。七月》(豳今陝西省彬縣):斯螽動股。
《草木疏》云:斯螽,幽州謂之舂箕,蝗類也,長而青,長股,股鳴者也。
斯螽,又名蜤螽,又名螽斯,又名蚣蝑(音松胥,《爾雅。釋蟲》作蜙蝑)。
《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
《毛亨傳》云:螽斯,蚣蝑也。詵詵(音伸),眾多也。
《鄭玄箋》云:凡物有陰陽情慾者,無不妬忌,維蚣蝑不耳,各得受氣而生子,故能詵詵然眾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則宜然。
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閨門之內,歌樛木而詠螽斯,和氣蒸蒸也!”
蟈蟈和紡織娘的區別
蟈蟈,《爾雅。釋蟲》作土蟲,體型短粗,翅鳴者也。紡織娘,即螽斯,體型較長,股鳴者也。
現代著名畫家齊白石是畫草蟲的高手,他畫的螽斯形神俱佳,活靈活現。特別是配上大寫意的瓜果、花草之後,螽斯就更加顯得細膩、出神入化,令人賞心悅目。
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螽斯",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一談,明朝才有了"聒聒"的稱呼,"聒聒"和"蟈蟈"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聒聒"和"蟈蟈"是一個等同的名稱。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就開了崇拜蟈蟈的先河。古文中禹就是"蟲"。《玉篇(虫部)》中講,"禹蟲也"。《爾雅(釋蟲)》曰:"國貉,蚃蟲"。郝懿行義疏:"蚃蟲即蟲蚃,蚃猶響也,言之聲響也"。《爾雅》說得明白,禹蟲叫"國貉",又帶響聲,必今之蟈蟈。大禹是以禹蟲——蟈蟈來命名的。於是禹蟲便成了大禹氏族之圖騰。所以後世就以禹蟲的習性來崇拜,祭祀大禹。《荀子》記載有所謂"禹跳",揚雄《法言》說:"巫步多禹",都是說後人祭祀禹時跳的舞蹈好多都是蟈蟈那樣的跳步。三千年前《詩經》中相傳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以及民歌《草蟲》,《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蟈蟈的文字。其代表作《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節奏歡快,展現了一個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整篇文字都在頌揚蟈蟈的種族興旺。是生產力低下時對生命繁衍的企盼,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慶民歌。由此而產生的成語"螽斯衍慶"便成了喜賀子孫滿堂的吉祥語。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中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嬰",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熱。
從康熙,乾隆直到宣統,許多皇帝都喜歡蟈蟈,乾隆游西山,聽到滿山蟈鳴,即興賦詩,曰:"......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候報西風......"末代皇帝宣統與蟈蟈的情緣更是帶有濃重的神奇色彩。電影《末代皇帝》中有這樣的情節:1908年,年僅三歲的宣統在舉行登基大典,宣統在"皇上萬歲萬萬歲"的高呼聲中茫然不知所措,直直的在人群中跑來跑去,當宣統發現了大臣陳寶琛身上的蟈蟈才露出天真的笑容。宣統把蟈蟈藏在金鑾寶殿的座位上面。五十九年後的1967年,當年的宣統身穿中山服,以平民的身份又出現在太和殿,為了證明自己曾是太和殿的主人,在紅衛兵面前從寶座上掏出他藏的那隻布滿灰塵的,精緻古樸的蟈蟈籠子。五十九年了,蟈蟈依然健在。而且,這隻老蟈蟈爬出來,伸了伸腰,動了動翅膀,又發出清脆的鳴叫聲。雖然這神來之筆只是作家精心描述的藝術真實,但由此可見清廷蟈蟈熱的生活真實。這是中國獨有的源遠流長的蟈蟈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至今仍在延續。每當夏季來臨,農民們把成千上萬隻蟈蟈運到城市,在一片悅耳的鳴叫聲中出售。夏蟈蟈是野生的,一隻幾元錢而已。冬蟈蟈是人工孵化的,幾十元一隻。品相極好的身價也很昂貴。05年冬蟈蟈的極品單價已突破千元。
螽斯偽裝能力強,白天很難發現,晚上受燈光引誘飛到居民家才會被發現,所以,在南方客家地區,一般將螽斯認為是蚱蜢,名“鬼蜢”,客家人認為“鬼蜢”是已故親友的魂魄,所以當晚上有“鬼蜢”飛進家裡,人們都會將其抓住並喂其米飯然後放出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