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

材料物理學及科學技術史學家

柯俊(1917.6.23-2017.8.8),浙江黃岩人,材料物理學及科學技術史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

柯俊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學士學位,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1984年獲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獲英國薩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柯俊長期從事金屬材料基礎理論和發展的研究,創始貝茵體相變的切變理論,發展了馬氏體相變動力學;開拓冶金材料發展史的新領域,促進定量考古冶金學的發展。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17年6月23日,柯俊生於長春市,祖籍浙江省黃岩縣。柯俊在長春初中畢業后,隻身到瀋陽念高中。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他來到天津,先就讀於河北省立第一中學。
1932年9月,柯俊入讀河北工業學院高中二科。
1934年,柯俊入讀河北工業學院化工系。
1937年,“七·七”事變后,柯俊輾轉入武漢大學化學系,得到著名文學家關文瑛、物理化學教授鄔保良等的教益,奠定了他在這一學科的基礎。
1938年,柯俊畢業經姚南枝介紹到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工作。
1938年7月~1944年11月,他先後在越南緬甸、昆明和印度等地工作,深得當時經濟部長翁文灝的信任。在昆明期間,他深受著名物理學家葉企蓀的影響,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並獲學士學位。
1942年11月~1944年11月,柯俊任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和資源委員會玉門油礦駐印度代表,在此期間他曾到塔塔鋼鐵廠實習。
1942年,派駐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鋼鐵廠實習。
194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同年12月,柯俊獲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學術獎金,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理論金屬學系、劍橋大學晶體學系學習,並先後擔任英國焊接研究院研究員、鋼鐵研究協會研究助理。
1948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自然哲學博士學位,從事合金中相變機理的研究,並擔任理論金屬學系講師享有終身任命。
1951年,柯俊獲得終身講師任命。

工作經歷

1953年8月,攜妻挈子繞道印度,經香港返抵廣州。
1954年,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先後任北京鋼鐵學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北京鋼鐵學院副院長。
1956~1959年,兼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磁學及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葉企蓀的副手。
1956~1979年,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1979年任副院長,1984年至今任校長顧問、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74年,開創組織並親自參加利用現代儀器研究考古金屬文物進行中國冶金史的研究。
1976年起,柯俊與褚幼義、賀信萊、余宗森等人開始進一步開展硼鋼的研製,系統研究微量硼在鋼中作用的機理,用徑跡顯微照相技術進行“硼在晶界非平衡偏聚的研究”。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84年5月,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授予他榮譽理學博士稱號。
1989年,英國薩瑞大學名譽博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理事長。
1992年,亞太地區電子顯微鏡年會柯俊主持。
1994年,柯俊參加起草的《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增強中國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諮詢報告,受到了國務院領導和國家教委的高度重視。
1990年,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授予他第二屆“橋本初次郎獎”。
1998年9月,在大連召開的第十次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上,郭可信分別向柯俊、朱靜頒發了“錢臨照獎”。
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柯俊指導北京科技大學的973項目組抽出人員成立了一個專題組:新一代鋼的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基礎研究及材料性能特徵研究。主要成員有:柯俊、柳得櫓、傅傑康永林等以及研究生若干人,與廣州珠江鋼廠進行合作研究,實行了老中青結合、跨專業結合以及產學研結合的研究路線。
2001年,柯俊再訪英國專程去導師漢森教授墓前緬懷。
2017年8月8日早晨7:30左右在北京中日醫院逝世,享年101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自1948年至2016年,一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貝氏體切變機制,在鋼的過熱性能及合金鋼貝氏體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發展成世界這一現象的主流學說,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56年初主持籌建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物理專業及金屬(材料)物理化學專業,培養有關冶金金屬材料研究人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榮譽;1958~1964年間,積極為國家節約戰略金屬物資,開發國內急需的新材料製備工藝及質量研究(如:節約鎳鈷的電熱絲電熱材料、電錶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的應用),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工藝獎;1977年以來,對微量元素對鋼的組織和性能影響及作用機理開展研究,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20世紀80年代,柯俊指導助手對含微量釩碳的鐵鎳合金做進一步研究,發現另一類相變的蝶狀馬氏體形成機制。用電子顯微鏡首次觀察到鐵鎳碳合金中蝶狀馬氏體,用原子探針觀察到原子簇的形成及其與蝶狀馬氏體的關係——這些研究豐富了馬氏體相變理論。
20世紀50年代首次觀察到鋼中馬氏體形成時基體的形變和對原子簇馬氏體長大的阻礙作用;80年代系統研究鐵鎳釩碳鋼中原子簇因導致蝶狀馬氏體形成,發展了馬氏體相變動力學,並指導開展微量硼在鋼中作用機制的研究。他領導並親自參與中國冶金史的研究,闡明中國生鐵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對人類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進展。90年代推動全國工程教育改革並在北京科技大學建立“大材料”試點班,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1983~1986年,柯俊、陳夢謫等人根據四川攀枝花礦產資源的特點,負責“六五”、“七五”鋼中釩、鈦研究攻關項目的課題。主要研究了微量的釩、鈦對重軌鋼硅鋼組織及性能的影響,闡明了微量鈦在鋼中的分佈,氧化鈦形成機制以及在鋼中的作用等。同時,柯俊等人還完成了對納米級析出相的萃取及鑒定方法。
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及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鋼的組織性能綜合控制理論及應用—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基礎及材料性能特徵研究”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獎。2004年2月10日,柯俊作為第4完成人,項目獲教育部一等獎。
主要論著
柯俊
柯俊
1 T,KO,D.Hanson.GrainBoundaryPhenomenainSevererlyHeatedSteel.J.Iron&Stee1Inst.1950,vo1164,(1):51~62.
2 T.KO,S.A.Cottrd1.TheFormationofBainite.J.Iron&StedInst.1952,vo1172,(11):307~313.
3 H.M.Otte,T.KO.ThermalStabilizationofAusteniteinCarburizingSteels.J.Iron&SteelInSt.1953,vol173,(1):31~35.
4 S.A.Cottrel1,T.KO.kothermalFormationofBai-nite.J.Iron&SteelInSt.1953,vol173,(3):224~228.
5柯俊.奧氏體的中溫轉變機制.中國科學院金屬會議論文集, 1956.
6 柯俊,趙家錚亞共析鋼α鐵魏氏組織金屬學報,1956,1,(2):201~208.
7 柯俊等.高速鋼回火后剩餘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機構.全國金屬學會報告,1957.
8 周志宏,柯俊.中國金屬學及金屬物理十年成就.蘇聯物理雜誌(俄文),1961.
9 柯俊,董克柱.永磁鋁鋼的研究.北京鋼鐵學院建校十周年論文集,1962.
10 李眾.中國封建社會前期鋼鐵冶鍊技術發展的探討.考古學報,1975(2):1~22.
11 李眾.關於藁城商代銅鉞鐵刃的分析.考古學報,1976(2):17~34.
12 柯俊等.中國冶金簡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13 柯俊.冶金史.載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751~759.
14 韓汝玢,柯俊.中國古代的百鍊鋼.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4):316~320.
15 褚幼義,柯?齲粒?InvestigationofNonequilibiriumSegregationofBoronAust
eniteGrainBoundariesinMo-BSteel.HSLA國際會議,1986:351~358.
16 T.KO.TheDevelopmentofMetalTechnologyinAncientChina,程貞一主編,Science&TechnologyinChineseCivilization,1986:225~243.
17 T.KO.TheImpactofCastIronTechnologyinSocieal&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Between5c.BCand2c.AD.美國科學院技術發明與現代化及其社會與經濟後果國際會議特約報告,1986,11.
18 柯俊.MetalsTechnology&ItsImpactonChineseCivi-lization.香港東亞科學史基金會基金講座,1987,11.
19 陳夢滴,柯俊AnalysesonIndusionsandTiPartitioningInTiMiCroalloyedLowCarbonSteel.Proc.TvthAsia-Pacific&WorkshoponElectronMicroscopy,Bankok,1988.
20 李家全,肖治綱,柯俊.熱處理CZ-si中新施主與氧沉澱物的對應關係.物理學報,1989,38,(1):727.
21 肖治綱,柯俊PlateLikeSiO2Precipita-tioninSiliconandTheirRelationWithNewDonov.J.ofMateria1sScience.1989,24,(3):573.
22 李東陽,吳杏芳,柯俊.TheEffectofStressontheLatticeInstabilityofaTiNiAlloy.PhyS.Stat.Sol.(b).1989,154:85~96.
23 趙興中,吳杏芳,柯俊.PremartensitePhaseTransformationinTiNiAlloy.ActaMetall.1989,37,(2),1783~1790.
24 梅建軍,柯俊.中國古代鎳白銅冶鍊技術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1):71~77.
25 李東陽,吳杏芳,柯俊.TheEffectofStressOnSoftModesfortheformTransformationinaTiNiAlloy,I,TheStresS-inducedTransformation&SoftModds.Phil.May.(A),1991,63,(3):585~601,Ⅱ,Effect ofAgeing&ThermalCyslingonthePhaseTransformation.Phil.May.(A),1991,63,(3):603~616.
26 陳奇志,吳杏芳,柯俊.鐵鎳基合金中蝶狀馬氏體核胚的研究.金屬學報,1991,27,(3):187~191.

人才培養

20世紀50年代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參與創辦了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培養了大批理工結合的優秀專業人才;70年代以後又創辦了科學技術史專業。這幾個學科後來都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自1954年2月起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他先後擔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40年來為建立和發展中國金屬物理專業、培養人才嘔心瀝血,做出重要貢獻。主講過“金屬物理”、“相變與擴散”、“金屬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方法論”等。
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及國家教委的領導下,起草了原國家教委關於“超級鋼研究”的攀登B“國家重點科研”的論證(現已轉為973項目,任專家組顧問);而後把主要精力轉向另一個具有戰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委的科學家、教育家(如張光斗張維路甬祥師昌緒院士)們一起共同探討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調研起草了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送李嵐清同志的專題報告,並於1996年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中“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學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寬專業的試點班,志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96年,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中“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學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寬專業的試點班。

榮譽表彰

1944-12年,獲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學術獎金。(獲獎)
1978年,他被評為北京鋼鐵學院先進教師,特邀參加北京市、冶金部和全國科學大會
1985年,被轉爐發源地的美國愛德維城授予鋼鐵大師(IronMaster)的榮譽稱號。
1990年,被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授予“橋本初次郎獎”。
1990年,被國家科委、國家教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998年,獲中國電鏡學會錢臨照獎。

社會兼職


兼任:日本金屬學會、印度金屬學會榮譽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教研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金屬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原中國金屬學會、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技大學顧問,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
曾任伯明翰大學理論金屬學系終身講師、相變動力學研究組組長,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北京鋼鐵學院物理化學系主任、副院長,北京大學物理系磁學與金屬物理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榮譽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科委材料學科組組員,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國際東亞科學醫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科學史學會聯合會理事等職。現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校長顧問,《金屬學報》主編,德國《鋼研究》編委,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顧問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顧問,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史學會名譽理事長。

人物評價


柯俊先生在金屬物理、科學技術史、工程教育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以及當年親自聆聽柯先生講課的情景,先生治學嚴謹務實,不斷創新教法,將科技前沿引入課堂。先生為人謙遜豁達、質樸儒雅,平易近人。不愧為學界泰斗、一代宗師。(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評)
路甬祥題詞為“創新求實大師風範,愛國奉獻學界楷模”(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評)
柯俊先生的學術成就,先生的高貴品德,感謝先生對中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評)
先生學風嚴謹、淡泊名利、提攜後學,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光輝榜樣。(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評)
曾用這三個身份概括柯俊一生的科研成就與貢獻:中國金屬物理專業奠基人,古代冶金現代實驗方法開拓者,中國工程教育改革領航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師昌緒評)
徐匡迪題詞為“春風化雨,桃李芬芳”。(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評)

後世紀念


2016年6月23日,柯俊百歲華誕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柯俊親臨會場,教育部、中科院等相關單位,親朋好友、師生及校友代表等200餘人出席會議。會議舉行了“柯俊科技教育基金”揭牌儀式,“柯俊科技教育基金”由柯俊個人捐資10萬元,北京科技大學出資200萬元作為啟動基金,並募集社會資金,旨在獎勵國內外在材料、科學技術史領域突出貢獻的優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