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鑒
湯垕所著圖書
畫鑒是一部繪畫鑒評著作,又名《古今畫鑒》。作者是湯垕(hòu)。
中國畫品評著作。一名《古今畫鑒》。元湯倕著。一卷。其論述分為吳畫、晉畫、六朝畫、唐畫、五代畫、宋畫、金畫、元畫等,評論各家畫跡,有獨特見解。后附《雜論》一卷,略述鑒賞收藏等問題。
其中元畫僅列龔開、陳琳二家,外國畫僅高昌、高麗二則,其中大部分篇幅論唐宋畫,金元畫家附於宋后。書中以鑒別畫跡真偽為主,並評論各家所作的筆墨氣韻,大體與米芾《畫史》相似。附《雜論》一卷,對理論問題有所闡發,亦涉及鑒賞、收藏等方面。《畫鑒》對古人筆墨特點常有精到見解。如謂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且形似時或有失,細視之,六法兼備,有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者”。並從鑒別真偽角度提出吳道子早年常摹古畫,“位置筆意,大能彷彿,宣和、紹興便題作真跡,覽者不可不察也”。在指出吳道子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蒓菜條“同時,並論“吳裝”“傅采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特點,及李公麟前後畫風之變等,都能洞察就裡。論山水畫中李思訓父子、王維、王洽、董源、巨然、郭熙、米芾父子等,均寥寥數語就道出各人筆墨、風格特點,尤其是“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為論畫者所重。《畫鑒》所附的《雜論》,對傳統的形神理論有進一步闡發。湯垕就“觀畫之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觀畫之法,先觀氣韻,次觀筆意、骨法、位置弋傳染,然後形似,此六法也。若觀山水、墨竹、梅蘭、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遊戲翰墨,高人勝土寄興寫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觀天真,次觀意趣,相對忘筆墨之跡,方為得之。”所突出的是氣韻、筆意、興寄、天真,而將形似置於末位扛甚至認為“古人最以形似為末節”,今人鑒賞法先求形似,次及事實“殊非”。為此,他欣賞的是“筆墨草草,神氣炯然”之作,認為畫仕女在於意態而非外貌、裝飾。由於重神似而輕形似,所以湯垕對蘇軾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極為讚賞。這些看法,是宋代歐陽修、蘇軾、陳師道、黃庭堅等人論畫精神的延續和發展,更是趙孟頫倡“古意”的具體化,對後來明清文人畫論頗有影響,對改變南宋院畫風格的精謹、工細有一定作用。但是,湯垕將神韻氣象與形似位置對立起來,並一味強調花卉“至清”,應“以意寫之,初不在形似”,也是過於絕對化,在理論上開某些明清文人畫家只講筆墨趣味、不求形似先河。
畫鑒
采真子妙於考古,在京師時,與今鑒書博士柯君敬仲論畫,遂著此書。用意精到,悉有據依。惜乎尚多疏略,乃為刪補,編次成帙,名曰畫鑒。後有高識,賞其知言。采真子,東楚湯垕君載之自號也。句曲外史題。
版本《畫鑒》被《四庫全書》著錄之時原本已佚,所據版本系經人潤色者,《畫鑒》之名並非湯垕自命。《書畫書錄解題》考原書曾經張雨刪補,但未作多少改動。《說郛》收此書時,名之為《畫鑒》,畫論並未另列。《珊瑚網》將《畫鑒》論列各代畫的部分名之曰《畫史清裁》,而將後面的畫論名為《雜論》,後人亦多將二者分開。其實原為一書,不必強分。有《程氏叢刻》、《群芳清玩》、《唐宋叢書》、《說郛》、《國學珍本文庫》等本。題作《古今畫鑒》者有《學海類編》、《叢書集成初編》、《美術叢書》等本。新刊本有《中國畫論叢書》本,馬采標點註釋,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版。《畫品叢書》本,於安瀾撰,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